陽氣虛衰證: 胸悶氣短,甚則胸痛徹背,心悸汗出,畏寒,肢冷,下肢浮腫,腰酸無力,面色蒼白, 唇甲淡白或紫暗,舌淡白或紫暗,脈沉細或沉微欲絕。 防己,黃芪,白術,茯苓,桂枝,益母草,澤蘭,淫羊藿,黨參,附子,麥冬,薤白,澤瀉,炙甘草 防己、黃芪、白術、炙甘草合用,取防己黃芪湯益氣固表,健脾利水。防己善瀉肌膚之水濕而下行利水,并有祛風之力,為方中祛邪主要藥物。黃芪既能達表益氣,又能行水消腫,與防己相配,則益氣利水祛風之力更強。輔以白術,健脾燥濕培土制水,助防己利水以消腫,合黃芪益氣以實衛(wèi)。甘草調諸藥,助芪、術補中扶正。 附子、白術、茯苓合用,取真武湯之意。真武湯出自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為脾腎陽虛,水氣內停而沒。附子長于補命門真火,逐在里之寒濕,白術益氣健脾燥濕,茯苓健脾利水滲濕,附予配茯苓,溫陽藥與利水藥配伍,溫補脾腎之陽以治其本,利水去濕以治其標,標本兼顧,扶正祛邪。 黨參、茯苓、白術、炙甘草合用,益氣健脾。黨參味甘、性平,入脾、肺二經(jīng),補中益氣,生津和劇,白術甘溫而兼苦燥之性,甘溫補氣,苦燥健脾,有“ 安脾胃之神品” ( 《本草經(jīng)疏》) 以及“ 脾臟補氣第一要藥” ( 《本草求真》) 之譽,與黨參合用,益氣補脾之力顯著。茯苓健脾滲濕,“ 去濕則逐水燥脾,補中健胃” ( 《景岳全書》) ,與白術相伍,前者補中健脾,守而不走,后者滲濕助運,走而不守,二者相輔相成,健脾助運之力益彰。炙甘草甘溫益氣,合黨參、白術可加強補益中氣之力。 茯苓、桂枝、澤瀉、白術合用,取五苓散之意,五苓散出自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治療因太陽表邪不解而隨經(jīng)入腑,阻礙膀胱氣化,致水飲內停的太陽蓄水證。澤瀉配茯 苓,以加強利水作用,茯苓配白術以實脾利水;桂枝配茯苓,以溫化水飲,通陽利水。 茯苓、桂枝、白術、甘草合用,苓桂術甘湯出自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具有溫陽化氣、健脾利水的作用,適應于脾陽不足、氣不化水、聚濕成飲的痰飲病。乃“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的代表方劑。茯苓健脾利水,滲濕化飲,桂枝溫中州之氣,與茯苓合用,即可溫肺以助化飲、止咳逆,又可暖脾化氣以資利水,且能平?jīng)_降逆。苓、桂相伍,一利一溫,通陽化飲,對水飲留滯而偏寒者,實有溫化滲利之殊功。白術健脾燥濕,得桂枝則溫運之力更宏,助脾運化,使脾氣健運,水濕自除。炙甘草甘溫和中,得白術則崇土之力倍增,合桂枝則辛甘化陽之功尤妙。苓、術配伍,健脾去濕之功更佳。甘草配茯苓,茯苓可消除甘草引起的中滿腹脹的不良反應。 諸藥合用,共湊益氣固表利水,溫陽利水,健脾利水之功,配合益母草、澤蘭活血利水,淫羊藿補腎利水,利小便以通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