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為什么歷史背得越多考得越差?| 歷史學習的能力論》一文中,我們解決了一個問題——歷史學科究竟想考察什么能力?歷史學科考察的能力是分析史料的能力,但對于初學者來說,仍然必須從基礎出發(fā),從會筆記、能記誦、懂做題出發(fā)。 在今天這篇文章當中,我們將具體談談,如何提升歷史成績。 ◆ ◆ ◆ 歷史或許是文綜三門課當中趣味性較強的一個學科,然而如果你抱著聽故事的心態(tài)來上歷史課,一到做題時就容易抓瞎。 歷史筆記大體有兩種:
◆ 隨堂筆記 | 記錄框架 隨堂筆記不僅僅是課后復習,更重要的是課堂上跟隨老師建立本章節(jié)的知識框架。上課認真做筆記,最起碼能夠督促自己跟上老師的思路,避免自己樂樂呵呵地上完一節(jié)課什么也沒記住,課后復習時更加方便。 從我的經驗來看,隨堂筆記可以就在聽課過程中記在書上。筆記不可貪全貪多,重要的是跟上老師的思路,把框架記錄下來,對應的細節(jié)和內容完全可以在課文中直接標注。 框架可以從經濟、政治、思想、階級等角度進行歸納,也可以從時間、事件、人物、原因、影響、評價等角度進行整理。例如: 如果課堂上記筆記的時間充裕的話,還可在每個小點后面寫一小句提示性話語,需要注釋的小知識點就換一種顏色的筆注釋。例如: 在課本當中遇到較難理解或較易混淆的概念或話語時,老師會做出解釋,或者自己查資料弄清楚,然后記在話語旁邊。例如: 需要注意的是,主流輔導資料當中也有整理好的框架,這些現(xiàn)成的資料雖然可以直接“拿來主義”般地參考,但是從長遠來看,還需要學生經過自己的消化吸收重新總結。偷懶是最容易的一種方式,也是最不負責任的一種方式。 ◆ 復習筆記 | 通史歸納 在學習完一個章節(jié),或者臨考前,有必要對零散的知識進行一次歸納,也就是復習筆記發(fā)揮作用的地方。所謂復習筆記,就是在一個專用的本子上進行通史歸納。 首先,搞清楚歷史的分期。記住各階段的標志性特點,因為這些特點往往是分期依據(jù)及考試重點。在每個歷史時期當中,分經濟、文化、政治等框架脈絡進行整理。在選修內容學完后,應當把重要的改革插入其中,這樣可以做到通史與專題史的結合。 其次,在大框架下,可以參照高考復習資料里的考點筆記整理模式,把考點對應在時間軸上。當然,不需要把所有的考點都逐字逐句抄過來,可寫:XX資料XX頁,在復習時找重難點。 雖然具體的復習筆記因人而異,不同的學生對于歷史學科的理解可能都不一樣,但是大體都要通過通史歸納的方式進行整理和學習。此外,學生還可以通過查資料來讓筆記附帶上完整的史觀、史學分析方法整理。
能記誦 | 不要傻背誦 用腦多領悟 很多優(yōu)秀文科生的認為,歷史不需要“背”,甚至說,背得越多,考得越差。事實上,在歷史學習的每一個階段,背誦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切莫把歷史當成一個純粹靠背誦的學科,也不能不講方法地盲目記誦。 有的學生一提到背文綜,就是翻開課本,毫無目的地從頭到尾一通死記硬背。且不說這種背誦方式效率極低,容易讓學生對歷史產生厭惡感,更重要地是機械背誦會導致我們忽視了文本背后的歷史脈絡和框架,甚至混淆重要概念。 所以,背誦既需要對知識點的熟知,更需要學生自己在每一步驟中分析出框架與難點。從我的經驗來看,有三個時間節(jié)點是非常適合用來記誦的。 ◆ 課后復習記 下課后,馬上合上書,利用課間5-10分鐘的時間就足以對一堂課的主干內容進行一次回顧:
在此過程之后,頭腦中應該有該章節(jié)總體簡單框架及突出的重難點表述。 ◆ 做題尋疑記 在歷史這個學科當中,做題實際上是把你自己的體系和出題人的體系進行一次碰撞。因此做題過程中也要發(fā)揮出鉆研精神,借助題干和選項查缺補漏:
這種方法以題為綱,補漏記憶且目的性更強,長期堅持就會有疑惑點一個個被消滅的快感,做題手感也越來越好。 需要注意的是,大型考試的題目往往更具有代表性,更要把其中的疑惑點翻書落實,尤其是省質檢、市質檢、一模二模更是不能放過。 ◆ 考前復習記 最后還是要談談考前復習。盡管方法因人而異,但是大方向仍然是在掌握框架的基礎上,比較不同的知識點,建立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在考前,還應當看看平時的錯題、難題,思考自己的知識漏洞與方法問題。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多翻書,多翻書,多翻書!從課后回想到做題后自己答疑再到考前自主復習,關鍵就是自己找知識重難點,自己查漏補缺,不斷補充知識庫。 ◆ ◆ ◆ 學習歷史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即從相遇,相知,相熟。練和記相輔相成,使新知識點從理解定義到把握內容再到完全熟練。事實上,在學習一個歷史知識的不同階段,做題的側重點也是不同的。 ◆ 新知階段 | 先記再練,映照體會 在第一次接觸一個新知識時,應當先背會定義,那么在做題過程中就應當著重理解這個新知識的概念。
這就是很典型的剛剛學習史實知識時鞏固新知訓練的題目。 首先,學生需記住分封制和郡縣制的定義。然后在做題的過程中會更加理解分封制和郡縣制分別是什么含義(以什么為紐帶),為什么而如此做,是怎樣做的(權利高度集中),這樣做會怎樣(維護了誰的利益)。 這樣,就可以將兩個歷史術語(分封制和郡縣制)深層理解在心理。 ◆ 綜合階段 | 先練再記,準確把握 在初步掌握知識點的概念之后,為了保證個人理解的準確,需要通過題來檢測出自己知識的把握度,通過答案來更加準確和多角度的把握該知識點。
這道題屬于結合材料、根據(jù)所學知識解答的類型,根據(jù)常識和材料理解排除一些選項,根據(jù)所學知識選出正確面最大的那個選項。 做完題目之后,思考可以從題目中得到什么:
在充分掌握基本概念后,通過大量的題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對于該定義的是否準確掌握,通過研究答案可以記住對該定義的另一角度的分析,即先練后記,從而查漏補缺,豐富理解。 ◆ 提高階段 | 邊練邊記,補漏增新 學習歷史的第三個階段,即學熟,需要大量做題。 在做題時,依靠大量的材料和題目要求,解答一個選擇題可以完成查漏補缺(例如回顧自耕農經濟的概念)、增添新理解(例如完善對黃宗羲觀點的認知、對明末清初批判君主專制觀點的認知)、鞏固做題套路(例如熟悉理解材料主旨的做法)等成就。 在不斷的練習中處理疑惑和難點。有所疑惑就勤翻書,在做題與知識回歸中形成自己更高水平的知識基礎與做題能力。直到把領悟磨成潛意識,直接下筆,用做題套路和腦海里見過的大量的題應對各種新題,以不變應萬變。 ◆ ◆ ◆ 學好歷史靠素養(yǎng)嗎? 很多老師都會跟學生強調所謂“歷史素養(yǎng)”,但我自己覺得我并不具有所謂的“歷史天賦”或者“歷史素養(yǎng)”。 我認為,學習歷史的正確態(tài)度是:先夯實基礎,夯實到一定水平(知道基本史實、掌握史觀、知曉歷史原則)之后,練題,練題,練題。在歷史學習過程中,練題積累經驗套路,提高知識素養(yǎng)。 在我看來,與其去強調很多虛無縹緲的歷史素養(yǎng),不如踏踏實實地做好筆記,分析好每一張試卷和套題,總結歸納好歷史知識體系。當你的努力可以稱得上問心無愧的時候,歷史成績也會給你一個大大的擁抱。 正所謂:功到自然成。 想了解更多學霸經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