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下混亂的原因
【原文】天下皆以孝悌1忠順之道為是也,而莫知察乎孝悌忠順之道而審行之,是以天下亂;皆以堯、舜之道為是而法2之,是以有弒君,有曲于父。堯、舜、湯、武,或反君臣之義、亂后世之教者也。堯為人君而君其臣,舜為人臣而臣其君,湯、武為人臣而弒其主、刑其尸,而天下譽之,此天下所以至今不治者也。夫所謂明君者,能畜3其臣也;所謂賢臣者,能明法辟4、治官職以戴其君者也。今堯自以為明而不能以畜舜,舜自以為賢而不能以戴堯,湯、武自以為義而弒其君長,此明君且常與而賢臣且常取也。故至今為人子者有取其父之家、為人臣者有取其君之國者矣。父而讓子,君而讓臣,此非所以定位一教之道也。
【譯文】天下的人都認為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忠于君主服從丈夫的道路是正確的,而不知道觀察孝悌忠順的道理而審慎地行為,因此天下才混亂;人們都認為堯、舜的道路是正確的而效法,因此有殺死君主的,有背叛父親的。堯、舜、商湯、周武王,或許就是違反君臣之間的行為方式、擾亂后世教化的罪魁禍首。堯當君主卻把臣子舜奉為君主,舜當臣子卻把君主堯當作臣子,商湯、周武王作為臣子而殺死了他們的君主,還在尸體上行刑,而天下的人都贊譽他們,這就是天下到現(xiàn)在都不太平的原因。而所謂的明白的君主,是能夠馴服自己的臣子的;所謂的賢臣,是能夠彰明法律法度,治理官職責(zé)任來擁戴自己的君主的。如今堯自以為英明而不能馴服舜,舜自以為賢能而不能擁戴堯,商湯、周武王自以為有最佳行為方式而殺死君主上級,這都是自以為明白的君主常常交出權(quán)力而自以為賢能的臣子常常奪取權(quán)力的情況。所以至今做兒子的有奪取父親家業(yè)的、做臣子的有奪取君主政權(quán)的。父親把家業(yè)讓給兒子,君主把政權(quán)讓給臣子,這不是用來確定名位統(tǒng)一教化的道路。
【說明】韓非把天下混亂的原因都歸罪于堯、舜、商湯、周武王,這正確嗎?先說堯,堯讓位于舜,由舜來統(tǒng)領(lǐng)天下人民,那么堯自己甘愿屈當一個臣子,主要是堯認為自己年紀老了,還說明堯能上能下,堯不自居為太上皇,這就是堯的明白事理的優(yōu)點,怎么能把天下混亂的原因歸罪于他呢?再說舜,傳說舜從小受父、弟迫害,歷盡磨難。后受堯識拔,攝行政務(wù),終至膺受歷數(shù)為天子,他肯定要把堯當成是臣子,當成是普通民眾,當成長輩,沒有把堯高高捧起,堯未能做到的舉用八元、八愷,因此放逐四兇,及任命禹治水等盛業(yè),都由舜來完成。人們稱他為虞帝,這又怎么能把天下混亂的原因歸罪于他呢?再說商湯王,夏朝最后一個君主夏桀王殘酷暴虐,欺壓人民,當時殷商國只是一個小諸侯國,由于夏桀王的殘暴壓迫而不堪忍受,商族從始祖契到湯,曾先后遷居八次,至湯定居于亳。夏末自孔甲始,荒淫無度,力量漸衰,至桀時更甚。湯定居于亳,為滅夏之戰(zhàn)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湯初置二相,以伊尹、仲虺共同輔助國事,又陸續(xù)滅掉鄰近的葛國(今河南寧陵)以及夏的聯(lián)盟韋(在今河南滑縣)、顧(在今河南范縣)、昆吾(在今河南許昌)等部落、方國,十一征而無敵于天下,成為當時的強國,而后作《湯誓》伐夏。湯與桀大戰(zhàn)于鳴條(今河南封丘東),桀大敗,逃至南巢(在今安徽巢湖),湯放桀而歸于亳。此后三千諸侯大會,湯時為諸侯,被推為天子。三讓,諸侯不從,于是湯即天子之位,建立商朝。據(jù)《孟子·滕文公下》第五章載:孟子曰:“湯居亳,與葛為鄰。葛伯放而不祀,湯使人問之曰:‘何為不祀?’曰:‘無以供犧牲也?!瘻惯z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湯又使人問之曰:‘何為不祀?’曰:‘無以供粢盛也?!瘻官癖娡鶠橹?,老弱饋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奪之,不授者殺之;有童子以黍肉餉。殺而奪之?!稌吩唬骸鸩痧A?!酥^也。為其殺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內(nèi),皆曰:‘非富天下也,為匹夫匹婦復(fù)讎也?!瘻颊鳎愿疠d;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為後我?’民之望之,若大早之望雨也;歸市者弗止,蕓者不變;誅其君,吊其民,如時雨降,民大悅?!稌吩唬骸?/SPAN>傒我后,后來其無罰。’‘有攸不為臣,東征,綏厥士女,篚厥玄黃,紹我周王見休,惟臣附於大邑周。’其君子實玄黃於篚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簞食壺漿以迎其小人。救民於水火之中,取其殘而已矣。《太誓》曰:‘我武惟揚,侵于之疆,則取于殘,殺伐用張,于湯有光。’不行王政云爾,茍行王政,四海之內(nèi),皆舉首而望之,欲以為君;齊、楚雖大,何畏焉?!?/SPAN>因此可以說是商湯王代表了天下人民的意愿推翻了夏王朝的統(tǒng)治。再說周武王,周文王長子伯邑考被商紂王所殺。文王死后,由后立的太子發(fā)繼位,即周武王。武王即位的第二年,為報父親囚禁之仇,殺兄之恨,興師東至孟津伐商,但因時機不夠成熟,只得暫時還師。后來商王紂更加暴虐,殺比干,囚箕子,商朝矛盾急劇激化,天下大亂。周武王又率軍東征,渡孟津,與諸侯相會,作誓聲討紂的罪行。在甲子日清晨,周軍進至商郊,紂兵丟盔卸甲,望風(fēng)而逃。牧野之戰(zhàn),周軍全勝。紂被迫自焚而死,商朝亡。商湯、周武王所推翻的都是使天下混亂的真正的罪魁禍首,他們代表了人民的意愿而推翻暴君亂臣,怎么能把天下混亂的原因歸罪于他們呢?如果當時商湯王、周武王們不抵抗,不反叛,任人宰割,行嗎?所以他們推翻暴君的行為應(yīng)該是最佳行為方式,唯有這樣才顯示出真正的人權(quán)。如果按照韓非的理論,做君主上級的永遠不能反對,那么還有什么人權(quán)呢?人人都沒有權(quán)力生存,這能叫法治嗎?儒家提倡“孝悌忠順”,可是不提倡愚孝、愚悌、愚忠、愚順,世事變化無常,并不見得君主上級兄長父母丈夫都是正確的,人都有可能犯錯誤,而我們后來的人卻不能“孝悌忠順”于錯誤的東西,這就是人類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所以韓非反對忠孝是完全錯誤的。再說,《荀子·臣道》里說:“從道,不從君?!?/SPAN>意思是說,跟從道路,不跟從君主。臣下是干什么的?是幫助君主治理國家的,國家有治理的道路,有發(fā)展的道路。國家的治理、發(fā)展是依照道路而逐步前進的,而不是根據(jù)統(tǒng)治者的意愿而治理、發(fā)展的,所以作為臣下,只有依照國家的治理、發(fā)展道路來盡職盡責(zé),而不是根據(jù)統(tǒng)治者的意愿來盡忠職守。可惜荀子的這個思想沒有得到傳承,致使忠誠變成了愚忠,變成了個人崇拜。韓非子沒有從老師荀子那里繼承這個思想,是令人遺憾的。
——————————————————
【注釋】1.悌:(tì替)《管子·五輔》:“義有七體。七體者何?曰:孝悌慈惠,以養(yǎng)親戚?!薄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骸靶┲x。”《說文》:“悌,善兄弟也?!?賈誼《道術(shù)》:“弟愛兄謂之悌?!边@里用為這里用為敬重、敬愛兄長之意。
2.法:(fǎ髪)《孟子·公孫丑上》:“則文王不足法與?”《韓非子·揚榷》:“法刑狗信,虎化為人,復(fù)反其真?!薄俄n非子·五蠹》:“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呂氏春秋·察今》:“法其所以為法。”這里用為效法之意。
3.畜:(xù序)《書·盤庚中》:“汝共作我畜民。”《禮記·祭統(tǒng)》:“孝者畜也。順于道,不逆于倫,是之為畜?!边@里用為順從、馴服之意。
4.辟:(bì畢)《書·泰誓中》:“惟天惠民,惟辟奉天。”《詩·邶風(fēng)·柏舟》:“靜言思之,寤擗有摽?!薄对姟ば⊙拧び隉o正》:“辟言不信?!薄对姟ご笱拧な帯罚骸笆幨幧系?,下民之辟?!薄对姟ぶ茼灐び骸罚骸跋嗑S群公,天子穆穆?!薄墩撜Z·八佾》:“‘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荀子·榮辱》:“循法則、度量、刑辟、圖籍,不知其義,謹守其數(shù)?!薄墩f文》:“辟,法也。從卩、從辛,節(jié)制其罪也。從口,用法者也?!边@里用為法律、法度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