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認為,“武夷茶”是指各個歷史年代武夷山地區(qū)所產(chǎn)茶葉的統(tǒng)稱,包括蒸青團餅茶、炒青散茶、龍須茶、蓮心茶、烏龍茶和正山小種紅茶。本章論述的“武夷巖茶”則是專指武夷山所產(chǎn)的半發(fā)酵的烏龍茶了?,F(xiàn)代武夷巖茶的品飲仍沿襲了清初就流行于武夷山地區(qū)的功夫茶品飲方法。武夷巖茶為半發(fā)酵烏龍茶的上品,味甘澤而氣馥郁,即具綠茶之清、芬、香,又有紅茶之濃、醇、滑,去綠茶之苦,無紅茶之澀。香久益清,味久益醇,葉緣朱紅,葉底軟亮,具有綠葉紅鑲邊的特征。要享受到武夷巖茶“味輕醍醐,香薄蘭芷”的感覺,品味到武夷巖茶特有“巖骨”、“喉韻”、“杯底香”的巖韻,泡飲技藝就不可或缺了。 品飲武夷巖茶就必然采用功夫茶藝,整個品飲的步驟是:備具—烹水—選茶—溫壺燙杯—置茶—沖泡—斟茶—品飲。沖泡品飲要具體掌握的是: 方法:采用壺杯泡飲法,或采用蓋杯泡飲法。 茶量:一般為容器量的半數(shù)量。 水量:一般一克茶葉一次沖20—25毫升水。 水溫:第一次沖泡應(yīng)達初沸,(攝氏98—100度)。其后水溫也要在95度以上?!皽鄱灰死稀?。 沖泡方法:沸水高沖,沖到略高于容器面,刮去壺(杯)表面泡沫,凈蓋后蓋好,分杯應(yīng)低斟,可減少茶香飄逸。 浸泡時間:第一次以半分鐘,第二次1分鐘,第三次2分鐘較適宜。以后時間可依次增加,優(yōu)質(zhì)武夷巖茶可沖泡十次以上。習(xí)慣喝味淡的,泡的時間短些;習(xí)慣喝味濃的,泡的時間長些,因人而異。 品飲方法:品嘗武夷巖茶的色、香、味,相應(yīng)就是看、聞、品。 先年杯中茶水色是否清澈艷麗,橙黃或深橙黃色,水色是否三層分明,以表面有“金圈”者為優(yōu),焙火高的茶、隔年陳茶的湯色表現(xiàn)為琥珀色、橙紅、玫瑰紅色。 再聞其香,將杯移至鼻端,趁熱聞香,香要清純無雜氣,以花香、果香、幽香為佳。 三品其味,品嘗時,不要立刻將茶湯吞下,而應(yīng)含在嘴里,邊吸氣,邊用舌尖打轉(zhuǎn),把茶湯在口中翻滾流動,使茶湯與舌上的味蕾充分接觸,并將口中茶湯氣經(jīng)過鼻腔徐徐呼出,再慢慢咽下,以得到滿口生香,回味悠長的感覺。 品評武夷巖茶的滋味重在前三泡茶:第一泡側(cè)重香味,徐徐入口領(lǐng)略水香與聞香是否一致,另辨有否異味,是否口齒留香。喝完杯中茶再聞杯底,是否香濃。第二泡:應(yīng)重點放在茶味上,茶味是否醇厚,有否有較明顯的苦澀味或雜味長留口中。好的茶,略感稍微苦澀的茶汁入口后,短時間內(nèi),回味甘醇,即舌有回甘。第三泡:應(yīng)重點放在巖茶的韻味上,茶湯在口中是否有鮮爽感,在喉頭有潤滑爽口之快感,有“巖骨”,“嘴底”,“喉韻”,好的巖茶即有一種武夷巖茶特別的“巖韻”。三泡茶品飲后,優(yōu)質(zhì)武夷巖茶特有的“活、甘、清、香”,“巖骨茶香”,也就可以領(lǐng)略了。這時,再喝一口白開水,則滿口生津、回味甘甜,無比舒暢,真是“此時無茶勝有茶”。好的武夷巖茶七泡有余香,九泡仍不失茶之真味。 至于梁章鉅提出武夷巖茶的“活、甘、清、香”具體解釋是: 活:指茶湯潤滑,爽口有快感而無滯澀感,喉韻清冽。“氣味清和兼骨鯁”,“令人釋燥平矜,怡情悅性”。 甘:指茶湯回甘快捷,清爽甘潤,滋味醇厚,舌底生津。真有“舌本常留甘盡日”之感。 清:指茶湯、葉底色澤清澈明亮。茶葉清純無雜、清醇順口、清甜持久。 香:指口含茶湯有芬芳馥郁之氣沖鼻而出,巖茶香包括真香、蘭香、清香、熟香,其時如梅之清雅,蘭之幽馨,果之甜潤,桂之馥郁,令人舌尖留甘,齒頰留芳,沁人心脾。 而對各地制作的烏龍茶品嘗標準的區(qū)分,茶葉專家姚月明認為:武夷巖茶“重味以求香”,安溪鐵觀音則“以香而取味”。武夷巖茶:以活為首,次為甘、清、香。安溪觀音:以香為首,次為清、甘、活。臺灣烏龍:以清為首,次為香、甘、活。 也有人是從茶湯上這樣區(qū)別武夷巖茶的:色,綠茶青綠色,紅茶棕紅色,武夷巖茶“三分紅,七分綠”、武夷巖茶的新茶橙黃色、陳茶琥珀色、玫瑰色;香,綠茶香清而淡,紅茶香烈而重,武夷巖茶香細而長;味,綠茶是清而甘,紅茶是澀而甘,武夷巖茶是苦而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