顔真卿興致勃勃上場:老張啊,聽說您這兒的有上好佳肴,味道老辣,特耐品味,今日特來品味。 張旭今天肩上搭了塊白毛巾,捋這山羊胡的道:真卿啊,就知道你遲早要來,上次點的菜才上了一半兒,剩下的一半給您留著呢! 顔(怒):這什么話?!你打發(fā)吃剩飯的叫花子嗎?今天我請了眾多兄弟,小心我哪位哥們兒惹急了砸了你的攤子! 張(怯生生耳語):真卿息怒,咱這菜啊,全干貨,您朋友肯定喜歡! 顔(高興):那就別廢話了,上菜吧! 張:好來!菜花,上菜嘍~~~ 第 07 意: 輕
又曰:“輕謂曲折,子知之乎?” 曰:“豈不謂鉤筆轉角,折鋒輕過,亦謂轉角為暗過之謂乎?” 長史曰:“然?!?/span>
“曲折”,蕭衍文中作“屈”,是一樣的意義。真卿答以“鉤筆轉角,折鋒輕過”。字的筆畫轉角處,筆鋒必是由左向右,再折而下行,當它要到轉角處時,筆鋒若不回顧而仍順行,則無力而失勢,故鋒必須折,就是使鋒尖略顧左而向右,轉而下行?!毒艅荨忿D筆條的“宜左右回顧”,就是這個道理。何以要輕,不輕則節(jié)目易于孤露,便不好看。暗過就是輕過,含有筆鋒隱藏的意思。 第 08 意: 決
又曰:“決謂牽掣,子知之乎?” 曰:“豈不謂牽掣為撇,決意挫鋒,使不能怯滯,令險峻而成,以謂之決乎?” 長史曰:“然?!?/span>
“決謂牽掣”,真卿以“牽掣為撇”(即掠筆),專就這個回答用決之意。主張險峻,用挫鋒筆法。挫鋒也可叫它作折鋒,與筑鋒相似,而用筆略輕而快,這樣形成的掠筆,就不會怯滯,因意不猶豫,決然行之,其結果必然如此。
第 09 意: 補
又日:“補謂不足,子知之乎?” 日:“嘗聞于長史,豈不謂結構點畫或有失趣者,則以別點畫旁救之謂乎?” 長史日“然”。
不足之處,自然當補,但如何施用補法,不能預想定于落筆之前,必當隨機應變。所以真卿答以“結構點畫或有失趣者,則以別點畫旁救之”。此條所提不足之處,難以意側,與其他各條所列性質,有所不同。但旁救雖不能在作字前預計,若果臨機遲疑,即便施行旁救,亦難吻合,即等于未曾救得,甚至于還可能增加些不安,就須要平日執(zhí)筆得法,使用圓暢,心手一致,隨意左右,無所不可,方能奏旁救之效。重要關鍵,還在于平時學習各種碑版法帖時,即須細心觀察其分布得失,使心中有數,臨時才有補救辦法。 第 10 意: 損
又日:“損謂有余,子知之乎?” 日:“嘗蒙所授,豈不謂趣長筆短,常使意氣有余,畫若不足之謂乎?” 長史日:“然。”
有余必當減損,自是常理,但筆已落紙成畫,即無法損其有余,自然當在預想字形時,便須注意。你看虞、歐楷字,往往以短畫與長畫相間組成,長畫固不覺其長,而短畫也不覺其短,所以真卿答“損謂有余”之問,以“趣長筆短”,“意氣有余,畫若不足”。這個“有余”、“不足”,是怎樣判別的?它不在于有形的短和長,而在所含意趣的足、不足。所當損者必是空長的形,而合宜的損,卻是意足的短畫。短畫怎樣才能意足,這是要經過一番苦練的,行筆得法,疾澀兼用,能縱能收,才可做到,一般信手任筆成畫的寫法,畫短了,不但不能趣長,必然要現出不足的缺點。 第 11 意: 巧
又日:“巧謂布置,子知之乎?” 日:“豈不謂欲書先預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穩(wěn),或意外生體,令有異勢,是之謂巧乎?” 長史日:“然”。
落筆結字,由點畫而成,不得零星狼藉,必有合宜的布置。下筆之先,須預想形勢,如何安排,不是信手任筆,便能成字。所以真卿答“預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穩(wěn)”。但一味求平穩(wěn)不可,故又說“意外生體,令有異勢”。既平正,又奇變,才能算得巧意。顏楷過于整齊,但仍不失于板滯,點畫中時有奇趣。雖為米芾所不滿,然不能厚非,與蘇靈芝、翟令問諸人相比,即可了然。
第 12 意: 稱
又曰:“稱謂大小,子知之乎?” 曰:“嘗蒙教授,豈不謂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使大,兼令茂密,所以為稱乎?” 長史曰:“然。”
關于一幅字的全部安排,字形大小,必在預想之中。如何安排才能令其大小相稱,必須有一番經營才行。所以真卿答以“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使大”。這個大小是相對的說法,這個促、展是就全幅而言,故又說“兼令茂密”,這就可以明白他所要求的相稱之意,絕不是大小齊勻的意思,更不是單指寫小字要展大,寫大字要促小,至于小字要寬展,大字要緊湊,相反相成的作用,那是必要的,然非真卿在此處所說的意思。后人非難他,以為這種主張是錯誤的。其實這個錯誤,我以為真卿是難于承認的,因為后人的說法與真卿的看法,是兩回事情。 這十二意,有的就靜的實體著想,如橫、縱、末、體等,有的就動的筆勢往來映帶著想,如間、際、曲折、牽掣等;有的就一字的欠缺或多余處著意,施以救濟,如不足、有余等;有的從全字或者全幅著意,如布置,大小等。總括以上用意處,大致已無遺漏。自鐘繇提出直至張旭,為一般學書人所重視,但個人體會容有不同。真卿答畢,而張旭僅以“子言頗皆近之矣”一句總括了他的答案,總可說是及格了。尚有未盡之處,猶待探討,故繼以“工若精勤,悉自當為妙筆”。我們現在對于顏說,也只能認為是他個人的心得,恐猶未能盡得前人之意。見仁見智,固難強同。其實筆法之意,何止這十二種,這不過是鐘繇個人在實踐中的體會,他以為是重要的,列舉出這幾條罷了。 (未完待續(xù)) 省齋書法教育中心 教育宗旨:傳文明,提素養(yǎng);零起點,多層次;低收費,高回報。 敬請咨詢:13969546001(電話+微信) 誠邀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