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軍情 鋼盔是由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法國人發(fā)明的,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就因為美軍有裝備鋼盔,減少了七萬人左右的傷亡。但有關到底能不能有效的防子彈,還得另說。 來說說日軍頭部中彈的士兵,多半是頭盔正中被蘇軍一槍命中,鋼盔洞穿。 其實在500多米的距離上,高射機槍的動能足以射穿普通裝甲車的側面鋼板,鋼盔在百米之內不過像一層紙一樣。 動圖:這是一個早期鋼盔,發(fā)射的子彈是低速的軟質手槍彈。如果換成是步槍,肯定已經打穿了。 隨著人類的軍事技術不斷升級,頭盔面臨的威懾和防護要求也越來越高,對應的材質、設計等也必須與時俱進。鋼盔就是在熱兵器時代以后,為了應對炮彈破片和槍械的威脅而出現的。從早期的哈特非鋼材到后來的高性能錳鋼,鋼盔至今還在很多國家服役,甚至是一些發(fā)達軍事國家。 鋼盔最大的問題在于重量,隨著現代步槍彈藥開始普遍采用帶有淬火硬化鋼芯的設計(放在早年就是貨真價實的穿甲彈了);鋼盔要繼續(xù)達到較高的防護能力的話,其重量會急劇加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些國家比如蘇聯開發(fā)了鈦合金頭盔,但是由于成本高昂而無法大規(guī)模普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