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玩古玉術語叫「盤玉」。 玉的材質雖然堅硬穩(wěn)定,但入土數千年,在土壤中受到微酸、微鹼或潮濕的作用,經年累月,也會慢慢起變化,失去原有的光澤和色彩。其中本身質地受風化作用,產生組織鬆散,色澤形成泛白,稱為「鈣化」。如因組織鬆散,導致外來金屬離子滲入,而產生顏色變化,稱之為「沁色」。不論鈣化或沁色,古玉出土大都會含有一層薄霧狀的灰皮和少許附著物,稱為生坑古玉。 盤玉就是要把生坑盤成熟坑,讓古玉再現風華。 熟坑溫潤晶瑩 盤玉通常分「武盤」和「文盤」。武盤是手指或棉布用力搓,甚至用毛刷急速搓刷。則玉器磨擦增溫,硅酸易生溶解,器表上的泛白灰皮及附著物會逐漸退去,產生油光,整件器物更顯得晶瑩亮麗。不過武盤很容易將古器物的皮殼盤掉,而「皮殼」是鑑定古玉器最重要的証據之一。所以筆者比較不認同武盤,除非是新工玉器,或著器物本身有大瑕疵。 有鈣化現象的古玉器更是武盤不得,因為很容易將鈣化部份毀損掉。剛出土古玉質地組織鬆散,非得小心翼翼,最好先保持一段時日不去動它。 一般「文盤」是戴棉質手套經常以手指輕捏,或以棉布輕撫玉器,假以時日即會晶瑩剔透。通常繫繩佩掛也是一種好的文盤?;蛴谛厍?,或于腰際口袋,貼身長期受汗脂體溫浸潤,衣服磨擦,則玉性逐漸恢復,滲透入玉質裡的金屬離子也較易擴散,呈現出顏色來。若將玉器放進一棉質小袋,避免與汗酸直接接觸,則效果更佳。文盤雖比較費時,但盤出來的玉器,油光比較內斂,較有通透感。而且原有的老相特徵,可以減低到限度的破壞。盤玉本來就是一種培養(yǎng)耐心、靜心的修持方法,不急不躁,長期觀察玉種的變化,趣味無窮。小件頭或殘件價錢不貴,亦可當多寶串掛飾,于手提包、手機、匙圈,變化特別快。除了賞心悅目外,對于古玉鑑賞的敏感度也會有幫助。 春秋玉虎 生坑 漢代握豬,已鈣化,但猶能見油光、玻璃光 有一種情況是不能文盤也不能武盤。如這隻漢朝握豬,出土時全身鈣化嚴重,幾乎成為熟石灰塊或粉筆狀,憷目驚心,實在不敢亂動。經以棉花棒沾水輕滲后,就置于書柜之上,任憑日光燈、滷素燈照射,數年后竟然自行硬化。偶而以手巾拭拂灰塵,而今油光膩厚,似乎要成為玻璃光了。動眼不動手,這也算盤玉,姑且稱之為「溫盤」吧。 玉棕可說是「溫盤」的極致。這棕是1949年隨一國民黨大老流落臺灣的,他說是西漢的東西,但應該是年代更遠的良諸玉棕。出土時己經鈣化到找不到一絲玉質,脆弱得稍微碰撞即刻鬆垮。大老把它放置在一特製玻璃柜裡,很像供奉神像似的擺在書柜上,任何人也觸摸不得。即使大老過世十幾年后都沒人敢隨便亂動,直至兩年前拆建新房,才落入一收藏家手裡。整件器物己呈暗黃和褐紅雜陳的顏色,通體油光包漿,皮殼厚重堅如鐵鏽。強光照射之下,隱然見玉質開窗,是老一輩收藏家所稱的難得一見的「脫胎換骨」、「老土大紅」了。更難能可貴的是器表上,良諸文化人神獸面紋飾栩栩如生,更添加幾分盎然古意。 古玉器入土處若環(huán)境不佳,經常看到有水泥土般的硬塊附著,稱為「水鏽」,摳之不去,非常難看礙眼。若以利器強勢刮除, 必定傷及器型。通常以稀釋鹽酸泡浸或局部滲浸之,待水鏽軟化即很容易清除。惟務必再以清水沖洗乾淨,免得再損及玉質。晾乾一週后再武盤處理,則玉器很快就會恢復原貌。 臺北宇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