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六大古都之洛陽

 長弓有心 2017-03-19

     洛陽,是河南省西部的一個地級市,也是被聯(lián)合國命名的世界文化名城,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陽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謂“陽”,故名洛陽,又稱雒陽、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內(nèi)有伊、洛兩水,也稱伊洛。洛陽地處中原,境內(nèi)山川縱橫,西依秦嶺,過函谷關(guān)是陜西的關(guān)中平原,東臨嵩岳,北靠太行山又有黃河之險,南望伏牛山,有“河山拱戴,形勢甲于天下”之說。洛陽最早由周公旦營建,建城于公元前12世紀,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武周、后梁、后唐、后晉九朝在此定都,因此洛陽素以“九朝古都、八代陪都”聞名中外。之稱,它與長安、北京、南京、開封、杭州并列為中國六大古都,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被命名為神都的城市,它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主要發(fā)源地,中國的國名便源自古洛陽。
   夏、商、周三代,洛陽是人口比較集中的地區(qū),公元前770年,平王遷都洛邑,人口漸增。至公元前650年,東周襄王時,國都洛陽居住人口達11.7萬人,是世界第二大城市。
    秦漢洛陽人口的持續(xù)發(fā)展,至東漢形成第一個高峰,人口增至51萬,東漢末年人口劇減,曹魏時又逐漸恢復(fù),到西晉達一定規(guī)模。晉末兵燹不已,人口,或死亡,或外遷,數(shù)量迅速減少;北魏遷都洛陽,使得人口劇增,形成洛陽歷史上人口發(fā)展的第二個高峰。
    北魏后期,政局動蕩,人口發(fā)展又呈下降趨勢;隋唐鼎盛時期,洛陽人口有50余萬,形成第三次人口發(fā)展高峰;宋元以后,洛陽僅為縣級城市,人口發(fā)展速度平穩(wěn);元朝時期,洛陽人口不足萬人;明清時期,洛陽人口發(fā)展速度維持在一個中等縣的水平。
   洛陽是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全市共有46個民族成份,其中漢族人口約占全市總?cè)丝诘?8.8%,其他少數(shù)民族約占全市總?cè)丝诘?.2%,其中超過1000人的民族有回族、滿族和蒙古族等。少數(shù)民族以回族為主,近6萬人,占少數(shù)民族人口的80%以上。至2010年11月,洛陽市常住人口為654萬人。

        東周時期,是仍有兩座城:一為王城,擊公所建,時為帝王所居。一為成周,武王所建,周公復(fù)營,時為軍事要地。王城人秋東局都城有310年,從周平王開始,歷經(jīng)14王。成周作為東周都城有二百零五年,歷經(jīng)11王。洛陽作為東周都城有515年,歷經(jīng)25帝。
 
漢魏洛陽故城
    漢魏洛陽故城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市區(qū)以東15公里,曾是西漢、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的國都所在地,因此被稱為"漢魏洛陽故城"。196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漢魏洛陽城是以戰(zhàn)國后期呂不韋改建的洛陽城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形成的。漢魏洛陽城平面接近方形,周長近14公里,東、西各修三門,南設(shè)四門,北建二門,即十二門。

洛陽的城門與朝向

       洛陽共十二城門,南有四門,由東向西依次為開陽門、平城門、小苑門和津門,其北門東為谷門,西為夏門,直通北宮。東門由北向南依次為上東門、中東門和耗門,西門由北向南依次為上西門、雍門和廣陽門。蔡邕說:“平城門,正陽之門,與宮連,郊祀法駕所由從出,門之最尊者也。(卷133)以平城門為尊,既說明其為正門,又說明洛陽是朝向是座北朝南,以南為。

          洛陽的經(jīng)濟活動中心主要集中在三市,即金市、馬市和南市?!堵尻栍洝罚骸按笫忻鹗?,在城中;南市在城之南,馬市在大城之東?!苯鹗形挥凇肮^之西城中”。也就是說,除金市在城內(nèi)西部外,其他二市均在城外。金市在北宮西南。馬市可能在中東門外的干道之上,與金市東西對稱。南市則在城南洛河岸上,可能位于津門外干道之上,與金市南北呼應(yīng)。三市均占有地利,商業(yè)興盛,“船車賈販,周于四方,廢居積貯,滿于都城”。

           由于城門不對稱,形成許多“丁”字形和“十”字形街道,最長的街道達3千米,但兩個路口之間的段落,一般長500米,最長的也不超過1.5千米。街道一般寬40米,分為三條平行的道路,用土墻隔開,中間一條稱為“御道”,是供皇帝和高級官員使用的?,F(xiàn)在大體上可以劃分出有東西、南北向的干道各5條,也可以各自的城門命名。南北向的干道有“開陽門大街”、“平城門大街”、“小苑門大街”、“津門大街”、“谷門大街”;東西向的干道有“上東門大街”、“中東門大街”、“上西門大街”、“雍門大街”、“旄門—廣陽門大街”。被這些干道所分割的區(qū)域就是居民區(qū)和市場。東漢洛陽的居住區(qū)共有多少里,已難知曉,貴族多居住在上東門內(nèi),稱為步廣里、永和里。因為這里既接近東出大道,又靠近北宮的緣故。城的東北角谷門以東為太倉和武庫,東南角旄門以北為太尉府、司空府和司徒府,西北角上西門以北為皇家禁苑濯龍園,均位于交通便利的地區(qū)。

 六大古都之洛陽——九朝古都

      建武二年(26年),剛剛建立東漢王朝的漢光武帝遷都洛陽,改洛陽為“雒陽”。于城外東南側(cè)建宗廟,于城外西南側(cè)設(shè)社稷。隨后又在城內(nèi)北側(cè)、城外以東,城外以南開金市、馬市和南市等集市。宮城建筑最初只有南宮,漢明帝永平三年至八年(60年—65年)于南宮以北新筑北宮,從而形成了南北二宮城相互對應(yīng)居于城中的格局。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洛陽城為董卓焚毀破壞。漢獻帝曾遷回西京長安城。及至曹魏,除廢棄南宮為閭里外,基本恢復(fù)東漢時期洛陽城之舊貌。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北魏政權(quán)由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遷都洛陽后,開始大規(guī)模增修并改造洛陽城,擴大市區(qū)面積,增加小市、四通市,大市等集市。進一步適應(yīng)了居民,交通等實際需求。

      保存至今的主要遺址有:內(nèi)城城垣,東北西三面遺存1萬多米,最高處達9米;宮城,主要有宮城正門閶闔門遺址和宮城正殿太極殿遺址;北魏皇家寺院永寧寺遺址,內(nèi)建有中國古代最高的佛塔永寧寺塔;中國第一座官辦佛建寺院白馬寺;漢魏時期國立大學(xué)太學(xué)遺址;漢魏時期皇家禮制祭祀建筑明堂、辟雍遺址;中國古代最早的天文觀測臺靈臺遺址,以及曾出土大量國寶的東周王陵金村大墓。

金鏞城

    金鏞城位于中國漢魏洛陽故城西北角,是離宮與軍事要地。建于曹魏明帝曹睿時期,西晉、十六國、北魏、北周、隋及唐朝初年一直沿用。自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4年)司馬師廢曹芳遷于此和咸熙二年(公元265年)魏元帝曹奐禪位居金墉城始,該城亦為廢主棄后幽居的場所。金墉城共分三個小城,為不同時期修建,丙城為魏晉時期建造,甲、乙二城修建時間晚于丙城。甲城西墻現(xiàn)長22米,寬2米,方向10°.東墻現(xiàn)長21米,寬2米,方向10°.乙城東墻現(xiàn)長25米,寬2米,方向11°.丙墻東墻現(xiàn)長21米,寬2米,方向13°.北墻現(xiàn)長22.5米,寬8米,方向9°

 隋唐洛陽城始建于隋大業(yè)元年(公元605年),是隋、唐、五代以及北宋的都城,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以及隋唐大運河的中心。它主要由宮城、皇城、郭城、東城、含嘉倉城、上陽宮、西苑、離宮等8部分組成,占地47平方公里。

隋唐洛陽城
  隋唐洛陽城不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古代都城,但它的軸線建筑,卻是世界歷史上最恢宏的建筑群。自定鼎門至龍光門,南北長7公里,相繼建有十多座規(guī)模宏大的建筑,即定鼎門、天津橋、天樞、端門、應(yīng)天門、乾元門、乾元殿、明堂、天堂、貞觀殿、徽猷殿、玄武門、曜儀門、圓璧門和龍光門。據(jù)史料記載,其中僅明堂、天堂和天樞的高度就分別達到73.5米、120米和31米。由此可以想象隋唐洛陽城軸線建筑是何等宏偉壯觀!

外郭城

    南寬北窄,略近方形。城墻全部用夯土筑成,基址寬約15~20米。南墻長約7290米,東墻長約7312米,北墻長約6138米,西墻南端長約6776米。稍呈弧形。東西兩墻下面發(fā)現(xiàn)有石板砌的下水道。  
    外郭城有8個城門,西墻無門。南墻3門,自東向西為長夏門、定鼎門(隋名建國門)、厚載門(隋名白虎門)。東墻3門,自南向北為永通門、建春門(隋名建陽門)、上東門(隋名上春門)。北墻2門,東為安喜門(隋名喜寧門),西為徽安門。勘察清楚的南墻3門和建春門等都是一門三道。城內(nèi)街道橫豎相交,形成棋盤式的布局。在洛河以南探出南北豎街12條,東西橫街6條;洛河以北探出南北豎街4條,東西橫街3條。其中最著名的是定鼎門大街,又稱天門街、天津街或天街,是南北主干道,現(xiàn)存長約3公里,寬約90~121米,路土厚達0.6米。城內(nèi)街道組成里坊,據(jù)《唐六典》及《舊唐書》等文獻記載并結(jié)合考古鉆探的實際情況可知,總數(shù)為109坊3市,即洛河南為81坊2市(西市、南市),洛河北為28坊1市(北市)。已勘查出洛河南的55個坊和洛河以北的9個坊,其余各坊市為今城所壓或被洛河沖毀。

六大古都之洛陽——九朝古都


諸小城  
    其他諸小城曜儀城在宮城之北,為狹長形,東西長約2100米,南北寬約120米。 
    曜儀城以北是圓壁城,東西長2110米,南北寬為460(西端)~590米(東端)。圓壁城的北墻即外郭城北墻西段。已勘查出這兩座小城的斷續(xù)城垣以及兩城中部相通之門道和圓壁城北墻正中的龍光門。在皇城東側(cè)發(fā)現(xiàn)有東城,城址為縱長方形,南北長約1270米,東西寬約620米。在宮城東北角和西北角外,還有面積較小的東西隔城?!?br>   從考古發(fā)現(xiàn)看,諸小城中最重要的是東城北面的含嘉倉城。城平面為長方形,南北長725米,東西寬615米。有城門4座,即倉東門(東門)、倉中門或圓壁門(西門)、德猷門(北門)、含嘉門(南門)。德猷門經(jīng)發(fā)掘為單門道,寬4.9米,進深17米,門道留有車轍。東北部和南半部,已探出糧窖287座,東西成排,南北成行。先后發(fā)掘了12座糧窖,其中9座出有銘磚,有唐代調(diào)露、長壽、天授萬歲通天、圣歷等年號,記載著糧窖在倉城中的方位,儲糧的品種、數(shù)量,糧食來源、入窖年月、運輸和管理人員的官職和姓名。第160號窖還保存有約25萬千克的炭化谷物。含嘉倉城的發(fā)掘,為研究隋唐時期大型官倉的倉儲和管理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明代洛陽城
   明代洛陽城是伊王、福王的封邑和河南府、洛陽縣的治所,建筑規(guī)模比金、元有所擴大。洪武六年(1373年),明威將軍陸齡依金、元舊址筑磚城,挖掘城壕。城周圍8里340步,墻高4丈,壕深5丈,闊3丈。開四門,東曰建春,西名麗景,南稱長夏,北為安喜。城門上建闕樓,外筑月城,環(huán)城設(shè)39座敵臺。萬歷初年,河南守道楊俊民又改四門名稱為東“長春”、西“瑞光”、南“薰風(fēng)”、北“拱辰”。崇禎末年,復(fù)在城外筑一道墻,高1.30丈,寬1丈、周長33里。對于明代洛陽城城墻,曾進行過考古發(fā)掘,確系磚墻。對明王府舊址也進行過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東西寬250米,南北長300余米,夯土臺基殘高1.4米。在臺基上發(fā)現(xiàn)白灰地面和方形柱基坑,中間有“地爐”。在出土的青花瓷碗底部有“明王府制造”的銘文。

  清代洛陽城與明洛陽城相同。歷任知府、知縣對城郭街道有所修繕。順治二年(1645年)至六年(1649年),守道趙文蔚和知府金本利用福王殘垣廢磚,修砌加固了四面城墻,建城樓八座??滴跛氖哪?1705年)以后,分別重修了四面城門樓,且定名為東“迎恩”、西“方安”、南“望涂”、北“長慶”。城內(nèi)東西、南北兩條主干道。分東南、西北、東北、西南四隅。河南府署及通判署、教授署、推官署、經(jīng)幣署、察衙署均分布在四隅街巷內(nèi)。

     洛陽,是河南省西部的一個地級市,也是被聯(lián)合國命名的世界文化名城,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陽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謂“陽”,故名洛陽,又稱雒陽、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內(nèi)有伊、洛兩水,也稱伊洛。洛陽地處中原,境內(nèi)山川縱橫,西依秦嶺,過函谷關(guān)是陜西的關(guān)中平原,東臨嵩岳,北靠太行山又有黃河之險,南望伏牛山,有“河山拱戴,形勢甲于天下”之說。洛陽最早由周公旦營建,建城于公元前12世紀,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武周、后梁、后唐、后晉九朝在此定都,因此洛陽素以“九朝古都、八代陪都”聞名中外。之稱,它與長安、北京、南京、開封、杭州并列為中國六大古都,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被命名為神都的城市,它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主要發(fā)源地,中國的國名便源自古洛陽。
   夏、商、周三代,洛陽是人口比較集中的地區(qū),公元前770年,平王遷都洛邑,人口漸增。至公元前650年,東周襄王時,國都洛陽居住人口達11.7萬人,是世界第二大城市。
    秦漢洛陽人口的持續(xù)發(fā)展,至東漢形成第一個高峰,人口增至51萬,東漢末年人口劇減,曹魏時又逐漸恢復(fù),到西晉達一定規(guī)模。晉末兵燹不已,人口,或死亡,或外遷,數(shù)量迅速減少;北魏遷都洛陽,使得人口劇增,形成洛陽歷史上人口發(fā)展的第二個高峰。
    北魏后期,政局動蕩,人口發(fā)展又呈下降趨勢;隋唐鼎盛時期,洛陽人口有50余萬,形成第三次人口發(fā)展高峰;宋元以后,洛陽僅為縣級城市,人口發(fā)展速度平穩(wěn);元朝時期,洛陽人口不足萬人;明清時期,洛陽人口發(fā)展速度維持在一個中等縣的水平。
   洛陽是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全市共有46個民族成份,其中漢族人口約占全市總?cè)丝诘?8.8%,其他少數(shù)民族約占全市總?cè)丝诘?.2%,其中超過1000人的民族有回族、滿族和蒙古族等。少數(shù)民族以回族為主,近6萬人,占少數(shù)民族人口的80%以上。至2010年11月,洛陽市常住人口為654萬人。

        東周時期,是仍有兩座城:一為王城,擊公所建,時為帝王所居。一為成周,武王所建,周公復(fù)營,時為軍事要地。王城人秋東局都城有310年,從周平王開始,歷經(jīng)14王。成周作為東周都城有二百零五年,歷經(jīng)11王。洛陽作為東周都城有515年,歷經(jīng)25帝。
 
漢魏洛陽故城
    漢魏洛陽故城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市區(qū)以東15公里,曾是西漢、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的國都所在地,因此被稱為"漢魏洛陽故城"。196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漢魏洛陽城是以戰(zhàn)國后期呂不韋改建的洛陽城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形成的。漢魏洛陽城平面接近方形,周長近14公里,東、西各修三門,南設(shè)四門,北建二門,即十二門。

洛陽的城門與朝向

       洛陽共十二城門,南有四門,由東向西依次為開陽門、平城門、小苑門和津門,其北門東為谷門,西為夏門,直通北宮。東門由北向南依次為上東門、中東門和耗門,西門由北向南依次為上西門、雍門和廣陽門。蔡邕說:“平城門,正陽之門,與宮連,郊祀法駕所由從出,門之最尊者也。(卷133)以平城門為尊,既說明其為正門,又說明洛陽是朝向是座北朝南,以南為。

          洛陽的經(jīng)濟活動中心主要集中在三市,即金市、馬市和南市?!堵尻栍洝罚骸按笫忻鹗?,在城中;南市在城之南,馬市在大城之東?!苯鹗形挥凇肮^之西城中”。也就是說,除金市在城內(nèi)西部外,其他二市均在城外。金市在北宮西南。馬市可能在中東門外的干道之上,與金市東西對稱。南市則在城南洛河岸上,可能位于津門外干道之上,與金市南北呼應(yīng)。三市均占有地利,商業(yè)興盛,“船車賈販,周于四方,廢居積貯,滿于都城”。

           由于城門不對稱,形成許多“丁”字形和“十”字形街道,最長的街道達3千米,但兩個路口之間的段落,一般長500米,最長的也不超過1.5千米。街道一般寬40米,分為三條平行的道路,用土墻隔開,中間一條稱為“御道”,是供皇帝和高級官員使用的。現(xiàn)在大體上可以劃分出有東西、南北向的干道各5條,也可以各自的城門命名。南北向的干道有“開陽門大街”、“平城門大街”、“小苑門大街”、“津門大街”、“谷門大街”;東西向的干道有“上東門大街”、“中東門大街”、“上西門大街”、“雍門大街”、“旄門—廣陽門大街”。被這些干道所分割的區(qū)域就是居民區(qū)和市場。東漢洛陽的居住區(qū)共有多少里,已難知曉,貴族多居住在上東門內(nèi),稱為步廣里、永和里。因為這里既接近東出大道,又靠近北宮的緣故。城的東北角谷門以東為太倉和武庫,東南角旄門以北為太尉府、司空府和司徒府,西北角上西門以北為皇家禁苑濯龍園,均位于交通便利的地區(qū)。

 六大古都之洛陽——九朝古都

      建武二年(26年),剛剛建立東漢王朝的漢光武帝遷都洛陽,改洛陽為“雒陽”。于城外東南側(cè)建宗廟,于城外西南側(cè)設(shè)社稷。隨后又在城內(nèi)北側(cè)、城外以東,城外以南開金市、馬市和南市等集市。宮城建筑最初只有南宮,漢明帝永平三年至八年(60年—65年)于南宮以北新筑北宮,從而形成了南北二宮城相互對應(yīng)居于城中的格局。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洛陽城為董卓焚毀破壞。漢獻帝曾遷回西京長安城。及至曹魏,除廢棄南宮為閭里外,基本恢復(fù)東漢時期洛陽城之舊貌。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北魏政權(quán)由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遷都洛陽后,開始大規(guī)模增修并改造洛陽城,擴大市區(qū)面積,增加小市、四通市,大市等集市。進一步適應(yīng)了居民,交通等實際需求。

      保存至今的主要遺址有:內(nèi)城城垣,東北西三面遺存1萬多米,最高處達9米;宮城,主要有宮城正門閶闔門遺址和宮城正殿太極殿遺址;北魏皇家寺院永寧寺遺址,內(nèi)建有中國古代最高的佛塔永寧寺塔;中國第一座官辦佛建寺院白馬寺;漢魏時期國立大學(xué)太學(xué)遺址;漢魏時期皇家禮制祭祀建筑明堂、辟雍遺址;中國古代最早的天文觀測臺靈臺遺址,以及曾出土大量國寶的東周王陵金村大墓。

金鏞城

    金鏞城位于中國漢魏洛陽故城西北角,是離宮與軍事要地。建于曹魏明帝曹睿時期,西晉、十六國、北魏、北周、隋及唐朝初年一直沿用。自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4年)司馬師廢曹芳遷于此和咸熙二年(公元265年)魏元帝曹奐禪位居金墉城始,該城亦為廢主棄后幽居的場所。金墉城共分三個小城,為不同時期修建,丙城為魏晉時期建造,甲、乙二城修建時間晚于丙城。甲城西墻現(xiàn)長22米,寬2米,方向10°.東墻現(xiàn)長21米,寬2米,方向10°.乙城東墻現(xiàn)長25米,寬2米,方向11°.丙墻東墻現(xiàn)長21米,寬2米,方向13°.北墻現(xiàn)長22.5米,寬8米,方向9°

 隋唐洛陽城始建于隋大業(yè)元年(公元605年),是隋、唐、五代以及北宋的都城,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以及隋唐大運河的中心。它主要由宮城、皇城、郭城、東城、含嘉倉城、上陽宮、西苑、離宮等8部分組成,占地47平方公里。

隋唐洛陽城
  隋唐洛陽城不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古代都城,但它的軸線建筑,卻是世界歷史上最恢宏的建筑群。自定鼎門至龍光門,南北長7公里,相繼建有十多座規(guī)模宏大的建筑,即定鼎門、天津橋、天樞、端門、應(yīng)天門、乾元門、乾元殿、明堂、天堂、貞觀殿、徽猷殿、玄武門、曜儀門、圓璧門和龍光門。據(jù)史料記載,其中僅明堂、天堂和天樞的高度就分別達到73.5米、120米和31米。由此可以想象隋唐洛陽城軸線建筑是何等宏偉壯觀!

外郭城

    南寬北窄,略近方形。城墻全部用夯土筑成,基址寬約15~20米。南墻長約7290米,東墻長約7312米,北墻長約6138米,西墻南端長約6776米。稍呈弧形。東西兩墻下面發(fā)現(xiàn)有石板砌的下水道。  
    外郭城有8個城門,西墻無門。南墻3門,自東向西為長夏門、定鼎門(隋名建國門)、厚載門(隋名白虎門)。東墻3門,自南向北為永通門、建春門(隋名建陽門)、上東門(隋名上春門)。北墻2門,東為安喜門(隋名喜寧門),西為徽安門??辈烨宄哪蠅?門和建春門等都是一門三道。城內(nèi)街道橫豎相交,形成棋盤式的布局。在洛河以南探出南北豎街12條,東西橫街6條;洛河以北探出南北豎街4條,東西橫街3條。其中最著名的是定鼎門大街,又稱天門街、天津街或天街,是南北主干道,現(xiàn)存長約3公里,寬約90~121米,路土厚達0.6米。城內(nèi)街道組成里坊,據(jù)《唐六典》及《舊唐書》等文獻記載并結(jié)合考古鉆探的實際情況可知,總數(shù)為109坊3市,即洛河南為81坊2市(西市、南市),洛河北為28坊1市(北市)。已勘查出洛河南的55個坊和洛河以北的9個坊,其余各坊市為今城所壓或被洛河沖毀。

六大古都之洛陽——九朝古都


諸小城  
    其他諸小城曜儀城在宮城之北,為狹長形,東西長約2100米,南北寬約120米。 
    曜儀城以北是圓壁城,東西長2110米,南北寬為460(西端)~590米(東端)。圓壁城的北墻即外郭城北墻西段。已勘查出這兩座小城的斷續(xù)城垣以及兩城中部相通之門道和圓壁城北墻正中的龍光門。在皇城東側(cè)發(fā)現(xiàn)有東城,城址為縱長方形,南北長約1270米,東西寬約620米。在宮城東北角和西北角外,還有面積較小的東西隔城。 
   從考古發(fā)現(xiàn)看,諸小城中最重要的是東城北面的含嘉倉城。城平面為長方形,南北長725米,東西寬615米。有城門4座,即倉東門(東門)、倉中門或圓壁門(西門)、德猷門(北門)、含嘉門(南門)。德猷門經(jīng)發(fā)掘為單門道,寬4.9米,進深17米,門道留有車轍。東北部和南半部,已探出糧窖287座,東西成排,南北成行。先后發(fā)掘了12座糧窖,其中9座出有銘磚,有唐代調(diào)露、長壽、天授萬歲通天、圣歷等年號,記載著糧窖在倉城中的方位,儲糧的品種、數(shù)量,糧食來源、入窖年月、運輸和管理人員的官職和姓名。第160號窖還保存有約25萬千克的炭化谷物。含嘉倉城的發(fā)掘,為研究隋唐時期大型官倉的倉儲和管理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明代洛陽城
   明代洛陽城是伊王、福王的封邑和河南府、洛陽縣的治所,建筑規(guī)模比金、元有所擴大。洪武六年(1373年),明威將軍陸齡依金、元舊址筑磚城,挖掘城壕。城周圍8里340步,墻高4丈,壕深5丈,闊3丈。開四門,東曰建春,西名麗景,南稱長夏,北為安喜。城門上建闕樓,外筑月城,環(huán)城設(shè)39座敵臺。萬歷初年,河南守道楊俊民又改四門名稱為東“長春”、西“瑞光”、南“薰風(fēng)”、北“拱辰”。崇禎末年,復(fù)在城外筑一道墻,高1.30丈,寬1丈、周長33里。對于明代洛陽城城墻,曾進行過考古發(fā)掘,確系磚墻。對明王府舊址也進行過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東西寬250米,南北長300余米,夯土臺基殘高1.4米。在臺基上發(fā)現(xiàn)白灰地面和方形柱基坑,中間有“地爐”。在出土的青花瓷碗底部有“明王府制造”的銘文。

  清代洛陽城與明洛陽城相同。歷任知府、知縣對城郭街道有所修繕。順治二年(1645年)至六年(1649年),守道趙文蔚和知府金本利用福王殘垣廢磚,修砌加固了四面城墻,建城樓八座??滴跛氖哪?1705年)以后,分別重修了四面城門樓,且定名為東“迎恩”、西“方安”、南“望涂”、北“長慶”。城內(nèi)東西、南北兩條主干道。分東南、西北、東北、西南四隅。河南府署及通判署、教授署、推官署、經(jīng)幣署、察衙署均分布在四隅街巷內(nèi)。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