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文化的顯著特征就是散記于各種史書中關于伏羲氏的十大發(fā)明:一是教人結網(wǎng)捕魚,投矛狩獵;二是發(fā)明了畜牧業(yè),為人們持續(xù)不斷的獲取食物提供了保障;三是教給人們用獸皮縫制衣服,抵御寒冷的侵襲;四是正姓名,制嫁娶,通人倫之道;五是始造書契符號,用于記事;六是創(chuàng)造了九針,發(fā)明了外科醫(yī)學用具;七是伏羲氏發(fā)明樂器,制琴作樂,教族人習舞祛病,教人“修身理性,反其天真”;八是發(fā)明了龍圖騰,開創(chuàng)了“以龍紀官”,治理天下的管理模式;九是仰觀俯察,創(chuàng)設八卦;十是創(chuàng)歷法?!吨荀滤憬?jīng)》說:“伏羲作歷度”。這些發(fā)明的核心思想就是為了中華族人的生存,先生存而后發(fā)展。其中在獲取食物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要獵取動物,投矛狩獵,結網(wǎng)捕魚等與武藝有關的活動。再就是伏羲氏發(fā)明樂器,制琴作樂,教族人習舞祛病,教人“修身理性,反其天真”。所以《太白陰經(jīng)》記載“兵始于伏羲”《拾遺記》記載“造干戈以飾武”。 這些發(fā)明創(chuàng)造絕不是心血來潮或偶然得之,而是人類有史以來薪火相傳的文化思想積淀,有了思想才能在特定的時空有所發(fā)端。在這些發(fā)明背后有著伏羲唯物的、樸素的哲學思想觀,就是通過“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薄笆枪手拿髦??!痹诜藭r代形成了重要的原始宇宙生成論;原始天人相應論;原始陰陽學;原始五行學⑤原始象數(shù)理觀;原始符號學等唯物的、樸素的哲學思想觀與文化思想雛形。 伏羲文化思想的靈魂是其所具有的原始樸素哲學思想觀。盡管是雛形,但它對后世浩瀚龐雜的中華文化思想的影響無疑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吧幌⒅^易”,人類存在的首要問題就是生存,伏羲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就是為了整個中華族人的生存繁衍,與天、地、風、澤,山、水、火、雷等大自然的力量互根、互存、互生、互克。人類為了自己的生存必須提升自己的思想素質和肉體素質,思想素質就是諸如:①原始宇宙生成論;②原始天人相應論;③原始陰陽學;④原始五行學;⑤原始象數(shù)理觀;⑥原始符號學等文化思想雛形。肉體素質就是諸如投矛狩獵,習舞祛病,以 “木戈飾武”等原始本能選擇生存方式。肉體在不斷的生、住、成、壞,思想保持著永垂不朽,且口口相傳,薪火相傳,以成經(jīng)典?,F(xiàn)在的中華文化百家思想,其根源皆可追溯到伏羲文化思想及其唯物的、樸素的哲學思想觀。因此,我們說伏羲是中華人文始祖是毫無疑問的,伏羲文化是始祖文化也是毫無疑問的。 伏羲文化的 “原始宇宙生成論”始于伏羲以卦演繹天地自然運轉之道。畫八卦,畫的是:天、地、風、澤,山、水、火、雷的精魂。卦者,掛也。 “懸像以示吉兇晦吝”,將天、地、風、澤,山、水、火、雷系于八卦符號,懸像以昭示天地宇宙生生不息的運轉之道。而伏羲八卦的卦序,揭示的正是宇宙的生成,乾為天,先天八卦卦序為一,天一生水,水為坎卦,卦序為六,故成之,(天水者,天一生水也。天水雖然是因天河注水而得名,但也預示著開天辟地和生命的承傳之始。)很奇妙的是,地球的70%充盈的是水,人體的70%充盈的也是碳水化合物。 伏羲的這種思想被后來的老子繼承。老子秉承伏羲黃帝一脈,其作為東周史官,也是伏羲文化的主要承傳者??鬃釉鴨柕烙诶献?,云:“老子如神龍耳”。老子所云之道,實則是伏羲八卦之宇宙生成,只不過是用文字描述而已。不但遵循 “上善若水”, 更昌“易道廣大備矣”,《老子·四十二章》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生一一為乾,其義為元亨利貞;兌為二,含金水之義;離為三,為火。伏羲為木德之王。乾為天,乃順天而行,故合木火金水四象,以生萬物。最能體現(xiàn)這個“易道”的中華武術,有“套路”之說。套路者,套入道而矣。道與路其義相近。古人以拳來演道,在天水,民間練拳,不叫打拳,也不叫練拳,叫 “演拳”,演一路拳。在武術文化中,是以武來演易,以武來演道,以體現(xiàn)宇宙的八卦萬象,生生不息。也就是常說的“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揭示了生命在于運動的道理。再看現(xiàn)在的中華武術,承傳萬年,散枝開葉,呈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之勢。 “原始天人相應論”是人類與自然接觸后對自然的認知?!胺搜鲇^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過程就是一個與天地相應的過程,也是一個悟天地運轉之道,體察天地之道運動變化的過程。伏羲與天地相應之后,始作八卦。據(jù)《呂氏春秋·古樂篇》記載:上古時期,中華大地洪水泛濫,氣候陰濕,人們的心情非常郁悶,筋骨瑟縮,全身氣血也不通。部落首領伏羲命陰康氏,教人舞蹈,使關節(jié)活動,血脈暢通;“古陶康氏(陰康氏)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雍塞,不行其原。民氣郁闊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舞以宣導之”。隋代編輯的醫(yī)書《諸病源候論》,不是中草藥藥方,而是各種舞蹈動作,以某種動作治某種病,是動作的藥方。《諸病源候論》印證了上古陰康創(chuàng)舞是真實的。 所以伏羲在天水又叫作伏戲、戲皇。其教族人跳舞以治病御寒。天水民間把 “唱戲”稱作“演戲”,亦是以戲來演道。舞者武也,經(jīng)過不斷的演繹形成了武術的雛形,至今在南方仍然流傳著“花架子拳”,翩翩起舞,亦舞亦拳,觀者以為是舞,實乃可用于搏擊的拳術。 能夠天人相應,便能“聽于無聲,視于無形(《呂氏春秋·重言》)”。老子的弟子“亢侖子”也能“視聽不用耳目”,列入圣賢門墻,這也是古人在證悟道的過程中得到的技能?,F(xiàn)代苗族的“爬刀山,過火?!本褪侨缤鸷椤侗阕印匪d“介象禁刀不入,湯中取錢不灼”中的描述。更能達到《管子》中所言,“能守一而棄萬苛(疴)”,使身體健康,從而在民間有強大的生命力,成 為修身養(yǎng)性的鼻祖。 伏羲文化之“原始陰陽學”發(fā)端于八卦陰陽爻象?!耙魂幰魂栔^道”,中華武術將陰陽學淋漓盡致的發(fā)揮到了極致,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成了八卦陰陽思想的最佳載體。拳學中的陰陽思想俯拾皆是,可以說,拳學的基礎思想和所展示的的內容就是伏羲文化所含之陰陽思想。敵我是陰陽、伸縮是陰陽、進退是陰陽、掌分陰陽、圈內圈外是陰陽、動靜亦是陰陽等等…….. 伏羲文化之“原始五行”是動態(tài)的陰陽體現(xiàn),同時也是八卦的衍生物。八卦描述了天、地、風、澤、水、火、雷、山,五行則補充了:天之寒、暑、燥、濕、風;地之木、火、土、金、水。本為一體,故陰陽、五行、八卦是可以相互推演和互換的。天地是一個全息體,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如在天上形成五星,即: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在人就是仁、義、禮、智、信五常。另外,與五行相對應的還有很多,諸如天干、地支、方位、節(jié)氣、九星、八卦、五音、五氣、五官、五臟等等。將人體臟器與陰陽、五行相對應,以五行木、火、土、金、水對應五臟肝、心、脾、肺、腎。以五行相生相克來揭示宇宙運行的順逆,將人體的物質分成八類,以成八卦,以人體八卦之間的疊加形成六十四卦。例如水火即濟卦,就是引導腎水通于心火,既不使心頭過旺,燃枯腎水,亦不使腎水熄滅心火,使其達于平和,已達水火即濟的穩(wěn)定平衡狀態(tài)。有的拳法更是直接以五形入拳,形成了五花八門的五行拳。如五形梅花拳、五形炮拳、五形掌、五形連環(huán)拳、五形生克拳、五形八法拳、五形通背拳等等。 舉五形“木”為例,天干為甲乙,地支為寅卯,八卦為震巽卦,方位為東方,節(jié)氣春季,色為青,味為酸,五官為眼,五臟為肝…… ,根據(jù)這些特征,形成了五形之崩拳。我們常說:“泰山崩于前而不驚”主要練的是膽氣、膽色。 形意五行拳乃形意拳之根本和基礎,為母拳,五行拳即劈、崩、鉆、炮、橫五種拳法,與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對應。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的這種生克變化,對應在五行拳便互相制約,往來變化,循環(huán)不已,技法無窮。劈拳變生鉆拳,鉆拳變生崩拳,崩拳變生炮拳,炮拳變生崩拳,崩拳變生鉆拳。如此變生不竭,是為五行順逆變化。 伏羲畫卦,也可稱作“原始符號”。其陰陽爻是一種符號,八卦是一種符號,天干地支是一種符號,五形也是一種符號,是古人模擬天地的反映。古人造拳、演拳更希望將拳學思想薪火相傳,拳法正是一種拳學符號。例如:八卦拳就是以八卦之數(shù)練八卦之身,以八卦之身演八卦之藝,以八卦之藝、八卦之數(shù)練八卦之人。把先天八卦圖移于后天八卦圖之內,內為伏羲所畫先天八卦圖,外為文王所畫后天八卦圖。按先天八卦圖: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三才,三才生四象,四象生五行,五行生六合,六和生七星,七星生八卦,此為法中之體。按后天八卦圖,一卦生八卦,為八八六十四卦,以為體中之法。先后天合一,循五行生克之理,統(tǒng)攬八卦陰陽之道,包孕九宮變化之巧,暗寓天干、地支之妙,演而成各種拳法、掌法、腿法和身法。 以人身言之,身為先天,四肢八節(jié)為后天。人體對應先天八卦圖:乾三連,指人之頭部。頭謂之首領,是身之主宰。乾三連則收腭、口閉、拔勁,從而做到立勁直腰。掌訣謂之“頭上有個千斤墜”。只有立勁直腰,上中下三盤才能成為一個整體,意動而身隨,意到而身到,杜絕左傾右斜之弊病。乾為首、為頭,身成一體,拳打一線,故而頭有三連之象;坤六斷,指腹部。八卦掌在技擊上強調走打,為適應走打的需要,力由內發(fā),勁在欲斷欲連的過程中需要以腹部的收縮來調節(jié),不斷開則難以走動,為敵人所制,故爾腹部呈六斷之象;離中虛,指胸部。氣源出于中焦,統(tǒng)領于肺,下行貫入丹田,橫膈肌下降,膻中至鎖骨處的三角地帶自然內涵,故而心空、胸空,有虛空之象。胸不空則氣上浮,難免有提心吊膽之虞。所謂“含胸”,自然“背拔”,含浩然之正氣自然氣鎮(zhèn)山河。古人講“虛含若谷”,實從這里而來;坎中滿,指腎部。腎主先天之氣,坎中滿是指先天之氣沿帶脈循環(huán),蒸騰與命門,匯集于氣海,先后天之氣渾然循環(huán),以適應腰部多變的扭轉運動,所以掌訣有“腰中有個小八卦”的說法,故而腎應中滿之卦象,腎中滿,則元氣盛;兌上缺,指肩部。沉肩墜肘,肩井松開,氣則上達百會,下行涌泉,入氣海,進曲池,周身一氣循環(huán),故而肩部對應上缺之卦象;巽下斷,指胯部??璨颗c股連接部是身與下肢連接的關節(jié)部位。 八卦掌有“蛤蟆腚”的說法,此說就是要求斂臀吊肛使髖關節(jié)靈活有力。臀不斂則撅,撅則軸心不正,重心不穩(wěn)。斂臀則胯縮,胯縮則內氣摧動,走轉輕靈敏捷,故而胯應下斷之象;震仰盂,指會陰和腹部之間好象有一只口朝上的杯子,乘托住下行之氣,使之勿散、勿泄,掌訣有“丹田抱氣”之說,實謂此有仰盂之象。要說明的是,八卦掌非常注重“震中之氣”,它是力之源,身體摧動的內動力;艮覆碗,艮指背部。艮覆碗是要求緊背,背部好象有一只碗扣在上面,故爾背應覆碗之象。以上在人身體屬內,以應先天八卦之卦象。八卦拳是如此,內家拳中的太極拳、形意拳、象形拳之道理皆是如此。 古人講“一理通,則百理通”。象、數(shù)、理、占為伏羲易學之四大法則。我們現(xiàn)代常說“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現(xiàn)象就是伏羲易學中的象,本質就是伏羲易學中的理。正因為有了這些最原始、最樸素、最合乎宇宙天地運轉規(guī)律的易學道理,使伏羲文化成為中華始祖文化,中華百家文化之根。作為中華百家文化之一的武術文化是伏羲文化的一脈就不足為奇了。在中華伏羲文化指導下的中華武術大到維護中華疆域文功武治,小到強身健體,助強扶弱,彰顯了其偉大的生命力。 【作者介紹】賈貴平,甘肅省伏羲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秦州易文化研究院副院長。 公祭人文始祖 弘揚伏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