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媽導讀: 我說,你的文章發(fā)給我看看? 她發(fā)來了一篇自認為最滿意的,不好意思地說,文章質(zhì)量還有待提高,但貴在堅持嘛。 我問,既然你知道這一篇文有待提高,為什么不在寫下一篇時提高一點呢? 她有點語塞。
努力的人有很多,進步的人卻很少。 其實,我們并不缺乏努力的決心,但缺少讓努力更有效的辦法。
亨利·米勒說,生活就像2缸引擎,卻在產(chǎn)生440馬力,隨時都有可能出問題。 失敗,很正常。 做得不夠好,也很正常。 不是說失敗乃成功之母嘛? 但是,如果你堅持使用錯誤的方法付諸努力,即便失敗一百次,失敗他兒子也不會來到你身旁。
那,有沒有讓努力更加有效的方法?
聯(lián)想董事長柳傳志說:有。
要講三點秘訣的話,那就是—— 復盤。 復盤。 復盤。
《創(chuàng)業(yè)36條軍規(guī)》作者孫陶然說:如果說我有所成就的話,一半源于天資,一般源于復盤。 如果你努力了很久還是沒長進,可能因為你不懂復盤。
有個著名的公式是這樣的: 努力×10<努力×1+復盤×1 你覺得有沒有一點道理? 這個公式其實是我編的。 當我們做完一件事情、提交一個成果之后,事情就算結束了嗎? NO。 我們才只做到了事情的一半,還有一半,叫復盤。 不做復盤,你無法跳出自己的體驗,也就無法有“覺”有“悟”,更無法在下一次中有意識地改進 。 古人都說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復盤就是“出山”審視的過程。
其實,我們對復盤并不陌生,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在不自覺地進行復盤,比如和朋友聚會后,會忍不住回想是不是自己有什么話說錯了、哪個舉動不太合適;還比如把工作項目辦砸了,被老板批評后閉門反思,這次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又比如孩子發(fā)燒了,會在頭腦中迅速回顧前一天的活動,尋找導致發(fā)燒的原因,還會對比上一次發(fā)燒的癥狀,判斷是否需要去醫(yī)院。只是可能人們沒有把這個過程叫做復盤,也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復盤而已。 我們看到的書、文章,這些所謂的“干貨”,也不過是他人復盤得出的結論。
別看復盤無處不在,你并非真正復盤是什么,以及具體該怎么做。這世上最可怕不是你不知道復盤,而是你一直在做假復盤。
復盤,來自圍棋中的一個術語,本意是指在下完一盤棋之后,重新在棋盤上走一遍,看看哪些棋子走得好、哪些棋子走得不好、哪一步可以有不同的走法等等。 我門現(xiàn)在所說的復盤,用處就更多了,指的是在頭腦中對過去的事情進行重新審視和分析,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吸取經(jīng)驗、找到根源、總結規(guī)律。 【復盤】這家伙長得像【總結】,但不等于總結。舉個栗子—— 看到復盤和總結的區(qū)別了嗎? 總結完,該干嘛還是干嘛。 復盤完,知道下次該怎么做得更好。
從本質(zhì)上時候,總結是對一個靜態(tài)事物的歸納,而復盤是動態(tài)的探究和推演。
當我們把整個事情以動態(tài)變化的形式在頭腦中“過一遍”之后,我們就能夠審視不同的可能性,設計新的方法。
那,啥時候適合做復盤呢? 聯(lián)想集團十幾年復盤實踐的經(jīng)驗是:小事及時復盤,大事階段性復盤,事后階段性復盤。可以這么說,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事件,只要你認為有必要,都可以進行復盤。
復盤的方法大致分為兩種,情境重現(xiàn)法和關鍵點法。
情境重現(xiàn)法包括對信息場、思維場、情緒場的重現(xiàn)。 信息場,告訴我們這個事件中“有什么”——幫助我們更加客觀、全面地看待真實的整個過程; 思維場,告訴我們每個人“是什么”——梳理“我當時是怎么想的”、“別人可能會有哪些判斷”,整理所有人在事件中的認知; 情緒場,說明了互動關系背后的“為什么”——讓我們對每份情緒的流動有了更好的覺察,情緒是人的行為背后信念、動機的展現(xiàn),看到了情緒,才能理解每一個行為的發(fā)生發(fā)展。
關鍵點法指的是圍繞關鍵的時間節(jié)點或者內(nèi)容節(jié)點進行回顧好思考,以彌補和優(yōu)化。
如果你剛開始復盤,可以先用情境重現(xiàn)法試試,相對比較簡單。
明確的流程能夠保證復盤有序的進行,尤其是團隊復盤,就必須按照一定的步驟開展。 聯(lián)想的復盤分為四個步驟:回顧目標;評估結果;分析原因;總結規(guī)律。 《復盤》書中提出了相對最完善的8個步驟,當然,并不一定非得按照完整的流程來做,根據(jù)實際需要靈活運用咯。 嚴重強調(diào)下第8步:整理復盤記錄。敲黑板!劃重點! 按理說,復盤隨時都可以進行,不過是一閃念、一回想的過程。這多簡單的事兒??!但問題就在于,我們經(jīng)常是得出了一個結論,或者是把事情想通了,心里舒坦了,也就放下去忙別的了。然后,直到下一次遇到類似的事情,犯過的錯誤還有可能再次重演。所以,光復盤,還不夠,得用筆記下來。 按照上述的方法和流程做了復盤,然而我們怎么確保所做的復盤是有效的、到位的呢? 當然,要想驗證復盤結論的正確性,最好的辦法就是實踐了。但是,如果想要在復盤結束的當下判斷可靠性,有這樣四個問題幫助我們審視: 1、復盤是否落腳在了偶發(fā)性的因素? 2、復盤的歸因是指向人還是事? 3、復盤結論的得出,是否有過3次以上的why的追問? 4、是否聯(lián)系、比較過其他事件,進行交叉驗證? 如果復盤結論落腳到偶發(fā)因素,那你還沒找到問題根源。偶然源自必然,不能成為復盤的終結點。比如考試失敗,不太可能是僅僅因為那天忘記帶筆。
如果復盤結論指向人,可能說明復盤還沒真正到位。今天你遲到了,怪公交車司機開車太慢,那么對保證明天的按時到崗毫無幫助,或許可以考慮如何設定鬧鐘以便更早地到達公交站。只有指向事,復盤出規(guī)律的可能性更高。
人的認知是有局限的,連環(huán)追問,可以幫助我們探究問題背后的問題,找出答案中的答案。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是很難的,多問幾個Why或者Why not,才有抓住本質(zhì)的可能性。
交叉驗證,實際上對應于復盤8步驟中的第7個步驟,當我們根據(jù)回顧分析反思得出了一個規(guī)律性結論,不代表結論就一定是合適的,需要看看其他同類案例、同主題事件、同行業(yè)現(xiàn)象,驗證結論的適用性和一般性。
我在復盤這事兒上是走過彎路的。
在我的家長課里,有一個教學體驗活動,曾經(jīng)連續(xù)調(diào)換過三次位置。當我剛開始帶領這個活動時,我接受到的學員反饋是這個活動太有啟發(fā)了!圈媽你怎么不早點講這個知識點呢?臨近結課才知道,都沒時間多討論討論……
我總結了下大家的反饋和建議,確實感覺當下的教學設計不夠理想。索性把這項活動改個位置,放到了另一節(jié)課中——PS:這叫總結,不叫復盤。
結果,這第二個位置帶來的效果是,大家反響有點冷淡,似乎沒啥觸動。
事后,我仔細琢磨,試著帶入到那天的流程中重新“走”了一遍,問了自己這樣幾個問題: 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什么? 這個小活動的目標又是什么? 整節(jié)課的教學結果怎樣? 這個小活動的效果怎樣/ 為什么同樣一個活動放在不同的環(huán)節(jié)中效果相差如此之大? 我所做的呈現(xiàn)在這兩種安排中是否有差異? 為什么我會無意間做了不一樣的呈現(xiàn)? 為什么我忽略了某個細節(jié)? 這個活動涵蓋的理論知識點有哪些? 呈現(xiàn)這個活動,要想達到好的效果,需要哪幾個關鍵點? 我之前做到了嗎?這次我做到了嗎?
最后發(fā)現(xiàn)了兩個原因: 一是當次課的重點內(nèi)容實際限制了學習者對這個活動的發(fā)散思考,或許位置仍然不合適; 二是該活動的流程一步也不能少——我恰恰無意間省去了某個小細節(jié)。這也源于我的理解不夠透徹。
我再一次調(diào)整了位置,效果明顯優(yōu)化許多。我從中學習到的,也不僅僅是活動順序的問題,還有對課程設計以及背后的理論有了更“立體”的理解和把握。
你看,同一個課程活動,兩次“復盤”,結果大不同。
看到這,你可能會說,這復盤也太復雜了。平時也就是聽聽微課,參加一些活動而已,有沒有簡化版復盤的方法?
前些天,治愈馬(id:zhiyuma250)的馬老師在IP營里分享了見證式反饋的方法,我認為用在對活動的復盤是同樣有效的。我暫且叫做“見證式復盤”吧,包含四個要素: 1. 表達:在剛才的活動中有哪些語言、細節(jié)讓我產(chǎn)生了深刻印象? 2. 景象:這個活動中的那些語言、細節(jié)讓我產(chǎn)生了什么景象? 3. 共鳴:我想到了自己過去的什么經(jīng)歷? 4. 改變:看到了這些討論和分享,我以后會做什么改變? 這個方法不僅能促進復盤者關聯(lián)對方傳遞的信息,并產(chǎn)生改變,還有一個神奇之處在于,當旁觀者把自己的見證反饋給當事人、分享者時,當事人也會有所收獲和改變。 當你聽了一場講座以后,可以用這個方法回顧要點; 某天你看了一本書,可以用這個方法整理心得; 或者你學了一節(jié)微課,試試用4問梳理收獲; 哪怕你看了一場電影,你也是能用用這個法子的…… 即使你啥也沒做,只是跟一群人吃了一餐飯,在飯桌上你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一切的一切,都可以拿來見證和復盤,只要你愿意。 看完這篇文章,你要不要給我寫個留言,來個“見證式反饋”呢? 改前的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