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票之前讓小編先帶大家再一次認識一下咱們的徐家匯天主教堂吧。 教堂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還是一個神秘所在。它莊嚴肅穆。能在教堂舉行一場浪漫的婚禮,穿著潔白的婚紗,在神前說I DO,許下一生的誓言,是每一個女孩子心中的夢。在徐家匯喧囂的街市中,就有這樣一座上海最大最美的教堂——徐家匯天主教堂。在這里,你可以傾心聆聽神的圣召,你也可以在透過花窗折射的陽光下喃喃禱告,你可以聽到唱詩班悠揚和諧的圣歌。 百年歷史 老天主教堂 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后,1847年法國天主教傳教士南格祿進入上海,于1851年在現(xiàn)址東北側(cè)建造一座能容納200余人的老天主堂。 新天主堂——圣依納爵主教座堂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道達洋行的英國建筑師道達爾開始設(shè)計新堂,1906年破土動工,歷時四年,于1910年10月22日落成。因延續(xù)老堂繼續(xù)奉耶穌會創(chuàng)始人圣依納爵·羅耀拉為主保,故正式名稱叫“圣依納爵主教座堂”。當時有“遠東第一大教堂”之稱,在1920年代以前一直是上海最高的建筑,至今依舊是上海最大的天主堂。 改名圣母堂 1960年4月,上海市天主教第一屆代表會議選舉張家樹神父為上海教區(qū)正權(quán)主教,由皮漱石總主教主禮的祝圣主教儀式就在徐家匯天主堂舉行,從此,該堂成為主教座堂,并改奉“圣母為天主之母”為主保,稱天主之母堂。 同年,張家樹主教將主教座堂由董家渡圣方濟各沙勿略堂遷至徐家匯,由此教區(qū)機構(gòu)都移至此地。 恢復宗教活動 1979年,該堂歸還教區(qū)后,即著手修復,并于當年11月舉行“文化大革命”以后的首次彌撒。1980年圣誕節(jié)前夕大堂修繕一新,張家樹主教主持圣誕節(jié)大禮彌撒,千余教徒恭與彌撒。 哥特建筑 1851年,一座希臘式教堂出現(xiàn)在了徐家匯,教會以圣徒“圣伊納爵”的名字為其命名,一度被稱為“圣伊納爵堂”。那時徐家匯天主教徒才40人。 現(xiàn)今的徐家匯天主堂是一個新堂,由建筑師陶特凡設(shè)計,1906年正式動工,耗時四年建成。 新堂在空間上遠比老堂大得多,可容納2500余人。雙側(cè)的回廊和飛扶垛使它具有典型的法國哥特式建筑風格。西面是兩座高聳的鐘樓,60多米高,紅磚外墻,尖頂上的兩個十字架直插云霄。建筑因為采用尖拱代替圓拱,外形線條顯得更為莊嚴。并在正門設(shè)立了大小不一的雕像和浮雕裝飾,精美異常。其中,每根立柱上的福音圣史塑像也是各不相同,有沉思的老者,也有手握羽毛筆靜靜記錄的年輕人形象。 環(huán)步教堂外側(cè),在每層的屋檐與立柱的交匯點上可以看到一只只獸頭,每個神態(tài)不一,有兇狠撲食,亦有愜意嬉笑,全都活靈活現(xiàn)。這些獸頭并非只是裝飾,全有功用,那功用便是一個個排水口,通過排水系統(tǒng)內(nèi)部連接。盡管如此,裝飾性效果也很強,為教堂增加了神圣感與威嚴感。 有意思的是,教堂的平面呈拉丁十字形??v向空間形成了前廳、中廳、后廳三個部分,橫向形成南北兩廂。圍繞三廳設(shè)有18座祭臺,大祭臺則設(shè)在十字中心,置圣母像。這座圣母像也有來頭,是1919年復活節(jié)從巴黎運來的。除此之外,堂內(nèi)有用石雕鑿的64根直柱,這些石柱直徑將近兩米,每根又由10根小圓柱組合而成。地坪鋪方磚,中間一條通道鋪花瓷磚,花紋以四瓣花的形態(tài)為主。 教堂用途 教堂婚禮 在圣神莊嚴的教堂來一場生死契闊與子成說的浪漫婚禮,已是眾多女孩的夢想。 如果你是天主教徒,如果你向往莊嚴、神圣和浪漫,快來大教堂舉行你夢想中的婚禮! 膜拜聚會 徐家匯天主教堂,被稱為上海的“梵蒂岡”。該堂區(qū)每天清晨有多臺彌撒,逢星期日及教內(nèi)重要節(jié)日,教友濟濟一堂。 在天主教四大節(jié)慶期間常有大規(guī)模的瞻禮活動,尤其是圣誕節(jié)期間。 旅游貼士 交通 公交:926路,957路,56路,43路,816路,712路,931路,920路,南佘專線。 地鐵:1號線徐家匯站三號口。 2 門票 免費,但需憑票參觀。 3 開放時間 周一至周六 9:00-11:00,13:00-16:00。 注:周六:下午13:00~16:00,周日:下午14:00~16:00(天主教友無需領(lǐng)票,游客需在游客中心領(lǐng)取免費門票)。 信息來源:徐家匯源景區(q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