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軍傷所在,今人幾共感? 高山流水易,知音覓求難。 中國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很多人都知道這首曲子。登泰山的時候,大家都可以看到一座高山流水亭,也許你還在此處乘涼,歇息。那么大家知道這首經(jīng)典名曲和泰山高山流水亭之間的故事嗎? 高山流水的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泰山經(jīng)石峪有高山流水亭,石亭位于暴經(jīng)石西側(cè),以石構(gòu)筑,小巧別致。清人有詩贊其景色:“群山環(huán)抱一石亭,翠綠叢中一點金。僅聞溪水潺潺過,不見浪花與石經(jīng)?!钡莱隽舜颂幘坝耐っ赖膴W妙所在。此亭取名“高山流水”,是以此附會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 據(jù)《列子·湯問》記載,伯牙是一位技藝高超的琴師,而鐘子期則是欣賞音樂的高手。有一天,伯牙彈琴,其志在高山,鐘子期撫須贊嘆:“太好了!這優(yōu)美的旋律就像泰山一樣嵯峨雄偉,富有氣勢?!边^了一會兒,伯牙又彈一曲,其志在流水,鐘子期又點頭稱道:“太妙了!這優(yōu)美的旋律就像長江大河一樣洶涌澎湃,勢不可擋?!辈缆牶笮廊皇卓?,兩人成為至交,相互把對方看做“知音”,這就是“知音”一詞的由來。后來兩人相約三年后再在泰山相會,但不到三年鐘子期就去世了,伯牙得知后,長嘆道:“知音已一去不復(fù)返,我再要這把琴有什么用處呢?”說完將琴摔毀,再也不彈琴吟唱了,不久這位音樂大師就追隨他的知音而去,永遠(yuǎn)離開了人間。據(jù)傳兩位大師的神交之處就在泰山經(jīng)石峪,明隆慶六年(1572年)建亭。 知道了這個故事,每當(dāng)我們欣賞泰山并贊嘆它的巍峨時,心中難免會多了幾絲傷感惋惜之情。大千世界,蕓蕓眾生,雖然明白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然而仍渴望冥冥之中能有另一個靈魂與自己產(chǎn)生共鳴。岳飛午夜難眠長歌道:“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朋友可求,然而知己卻求不來。 如今再登泰山,路過高山流水亭,也許眼前看到的便不僅僅只是一座亭子了,心中更多的是對伯牙和子期這對知音的感慨。女為悅己者容,士為知己者死;文為知己者作,樂為知己者奏。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你能夠在茫茫人海中尋覓到人生難得的知己,漫漫人生路上相互陪伴。任時光匆匆,青山依舊,綠水依舊,知音依舊。
|
|
來自: 和風(fēng)之旭 > 《泰山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