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賓至如歸”的“賓”字,本為會意字。甲骨文①的外部是房屋之形,中間跪著一個人,人下有“止(腳)”,表示走進祀神之意。②是金文的形體,其下部又增加了“貝”。③是小篆的形體,發(fā)生了較大的訛變。④為楷書繁體字的形體。⑤為簡化字。 《說文》:“賓,所敬也。”“敬”為“賓”字的引申義,而本義應為“祀神”。卜辭中有“王賓”的話,也就是“王來祭天”之意。由“祀”可以引申為“敬”,對客有敬意,故能引申為“客人”,如《荀子·禮論》:“賓出,主人拜送。”《儀禮·士冠禮》:“主人再拜,賓答禮。”后又可引申為“服從”或“歸順”,如《史記·五帝本紀》:“諸侯咸來賓從。”也就是說:諸侯都來歸順。“賓”字還可以當“排斥”、“拋棄”講,實為“摒”字的假借字,如《莊子·徐無鬼》:“先生居山林,……以賓寡人。” 請注意:古代的“賓”與“客”有別?!百e”多指“貴賓”,“客”為“一般的客人”,或指“門客’、“食客”等。
——左民安《細說漢字》
擴展閱讀

形聲字。從貝,??(bīn)聲。商代文字(字形1、2)為會意字,像主人(用“ ”或“ ”表示)在家中(用“ ”表示)迎接客人(用“ ”表示); 朝向 ,表示客人自外而來。字形或有省簡,其最簡者作“ ”(隸定作??),為后世文字所本。西周時,“賓”引申出贈送、贈品等義。為了表示這類意思,又在“??”字上加注“貝”旁(字形6),成為從貝、??聲的形聲字。春秋戰(zhàn)國時,“??”所從的“萬”上多有一飾筆(《說文》古文“賓”字作 ,所從之 即此類寫法之訛)。小篆作 ,所從之“ ”是在“ ”中增加一曲筆而形成的,隸定作??(與《說文·宀部》訓為“冥合”、音miàn之“??”同形,但非一字。《集韻·真韻》:“賔,古作賓、??。”)。秦代以后,隨著“賓”字的流行,“??(bīn)”字逐漸廢棄,人們對“賓”的結構也產生誤解,以為它是從??(miàn)聲的字了。本義是引導,迎接賓客。這個意思后來寫作“儐(儐)”。《合集》22692:“丁卯卜,即貞:王賓報丁祭,亡尤?”(丁卯這天占卜,卜人即貞問:王為報丁的祭祀舉行迎神儀式,不會有災禍吧?即:卜人名。報丁:商先公名)《書·舜典》:“賓于四門,四門穆穆。”孔傳:“諸侯來朝者,舜賓迎之。”《穆天子傳》卷六“內史賓侯,北向而立。”引申指賓客。《詩·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賓至如歸。”虘鐘:“用濼(樂)好??(賓)。”(字形5)邾公?鐘:“用樂我嘉??(賓)。”(字形7)又引申指贈送。睘卣:“王姜令乍(作)冊睘安尸(夷)白(伯),尸(夷)白(伯)賓貝布。”(王姜命作冊問候夷伯,夷伯送給睘貝和布)《國語·楚語下》:“公貨足以賓獻。”韋昭注:“賓,饗贈也。”也指贈送的物品。仲幾父簋:“中(仲)幾父、史幾史(使)于者(諸)侯者(諸)監(jiān),用氒(厥)賓乍(作)丁寶簋。”(仲幾父、史幾出使于諸侯諸監(jiān),用諸侯諸監(jiān)贈送的禮物做了祭祀丁的寶簋)在清刊本《嶺南逸事》中,“賓”字作“賓”(見《宋元以來俗字譜》48頁。這是把“賓”中“宀”下的部分改作“兵”,成為從宀、兵聲的新形聲字)。新中國成立后,“賓”簡化為“賓”。(冀小軍)
——《字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