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那些多余的需求, 結(jié)束那些無意義的關(guān)系, 身心才能更加輕盈。 真正聰明的人 德國東柏林, 赫爾曼雙子大廈里面, 有一間普通的臥室。 房間里只有白色的床, 和一盞黃色的落地?zé)簟?/span> 除此之外,別無他物。 這就是德國女建筑師, 伊娃·瑪利亞·斯特德爾的家。 她不是過著斯巴達(dá)式生活的苦行僧, 只是想用極度削減的方式, 給人心緒平靜的環(huán)境,令感官更敏銳, 以便讓注意力放在重點事務(wù)上。 蘋果前CEO約翰, 有一次去喬布斯的家拜訪。 推開喬幫主的門一看, 他的家?guī)缀鯖]有家具, 因為他十分崇拜愛因斯坦, 家中保留著一張偶像的照片。 此外,一盞蒂凡尼的臺燈, 一把椅子,和一張床。 喬布斯向來不愛擁有太多東西, 但只要擁有的,勢必經(jīng)過仔細(xì)挑選。 他有非常昂貴的音響設(shè)備, 一年四季,不,十多年來, 上身黑衣下身牛仔褲從未改變。 物品的削減,反應(yīng)的是心靈的純凈。 沒有了雜物,也就沒有了雜欲, 每一分鐘都可以被精確利用。 前紐約市市長, 布隆伯格新聞公司創(chuàng)始人, 邁克爾·布隆伯格曾向媒體承認(rèn), 自己工作時,幾乎只穿兩雙鞋。 一雙黑色,一雙棕色。 10年間,自己似乎沒買過新鞋。 聽過布隆伯格的事,一位鞋匠說: “如果要讓一雙皮鞋穿上20年, 你得經(jīng)常擦鞋油,好好做護(hù)理, 每隔8-9個月就換一次鞋底, 還要根據(jù)自己腳的出汗程度, 反復(fù)挑選出最理想的內(nèi)襯…” 由此可見,鞋子的數(shù)量雖然少了, 但要讓精致的東西保持更久的光澤, 需要持有者更加專注的對待。 這就意味著,當(dāng)一個人決定撇棄, 那些多余、使用頻率不高的東西, 對于剩下的東西,須得用心呵護(hù), 投注比以往更多的耐心和注意力, 減少過度損耗,珍惜它們的分量。 不僅僅是對待物品, 對工作、感情,都是如此。 生活在一個物質(zhì)過剩時代, 我們逛過的每一個購物網(wǎng)站, 都會分析我們的購買數(shù)據(jù), 不斷為我們推送各種購買建議。 買買買成為了人生的常態(tài), 似乎只有通過不斷擁有物質(zhì), 我們才能填補(bǔ)日漸空虛的心靈。 可是到頭來,不是我們占有物質(zhì), 而是物質(zhì)奴役著我們。 我們的房間被填得越來越滿, 心頭卻還是空空蕩蕩。 所以服裝設(shè)計師馬可, 在設(shè)計“無用”品牌時曾說道: “買了一件衣服,還要第二件衣服, 買了一雙鞋子,還要第二雙鞋子, 本來不是該越擁有越滿足嗎? 可我們卻越擁有越少, 越得到越覺得不夠?!?/span> 約書亞·貝克爾與好友 童年時代, 約書亞·貝克爾也很窮, 他完全知道物質(zhì)貧乏的滋味。 所以讀大學(xué)時,他為自己定下目標(biāo): “富裕就是每年掙5萬塊。” 但等他拿到5萬,他想要8萬, 結(jié)果一年后他年薪抵達(dá)9萬, 這時他的欲望之門徹底被打開, 每天拼命工作,渴求更多物質(zhì)… 28歲這一年,他拿到7位數(shù)的薪水。 掌管著150家店鋪,有一個美麗妻子, 豪車、別墅,永遠(yuǎn)都覺得不夠。 那個曾經(jīng)受過貧窮之苦的孩子, 就這么走上了所謂的人生巔峰。 他享受著奢侈品牌、電子產(chǎn)品, 過著人人羨慕的耀眼生活。 可是,為了掙錢, 他的生活越來越糟。 高負(fù)荷和高壓力, 讓他每天需要服藥入睡, 沒有時間來陪伴妻子兒女。 當(dāng)母親因為生病住進(jìn)醫(yī)院, 他除了金錢之外, 似乎無法提供更多幫助。 工作和對錢的渴望占據(jù)了一切, 他沒有更多精力靜下來想一想, 自己的生活到底什么是最重要的。 直到母親病逝、 妻子提出離婚, 約書亞才開始反省自己: “為什么追求物質(zhì),得不到幸福, 連最美妙的人間溫情也喪失了?” 一通反思之后,他決定丟棄。 家中90%的東西全部丟掉, 不再買那些為了彰顯自己身份, 為了讓別人羨慕的物品, 只需要滿足自己的身心即可。 最后,他只留下288件物品, 每一件都是必不可缺的。 物品少了,心卻變得飽滿了。 他放棄了高薪工作,從此有了大把的時間, 去精心地做一頓美食犒勞自己, 去用心地呵護(hù)人際關(guān)系,和朋友談心。 他有了更多時間思考自己的生活, 可以更加專注地去做一件事。 有一天,約書亞看報紙發(fā)現(xiàn), 面對一份工作時間長工資高的工作, 和掙錢少但擁有更多支配時間的工作, 大家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前者, 他為所有人感到一絲遺憾: “大家癡迷于金錢,追逐于物質(zhì), 卻低估了生活本身的價值?!?/span> 丟棄,不是犧牲生活品質(zhì), 而是讓生活更加精致。 佐佐木典士曾經(jīng)的家 35歲的佐佐木典士, 曾蝸居在東京的小房子里。 因為是一個窮編輯,沒有存款, 工作和生活都有點破罐破摔。 他的房間很小,雜物到處都是, 家里一度堆滿了書、零食、衣服。 面對這樣一個亂糟糟的男人, 女友在他身上看不到未來, 最終選擇了棄他而去。 一開始,佐佐木很不服氣, 他覺得自己向來是運氣不好, 從來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在公司被老板數(shù)落,有才華得不到機(jī)會… 不停的抱怨眼看要讓他人生崩潰, 為了散心,他去克羅地亞旅行, 當(dāng)看到別人根本不需要豐盛物質(zhì), 就能過好自己的人生時, 他意識到自己擁有的并不少, 只是不懂得去珍惜。 和約書亞一樣, 改變是從舍棄開始的。 他把穿了一次就不穿的衣服, 全部整理出來捐給有需要的人, 那些買回來很少看的書, 一部分送給朋友,一部分賣給書店, 用到手的錢買了一個電子閱讀器。 他搬走了多余的家具, 只留下干凈的床和必備的桌子。 客廳收拾得一塵不染, 留下迷你餐桌,凳子都不需要。 廚房只有一人份的碗盤和咖啡壺, 隨身只攜帶四樣?xùn)|西, 一直以來,家中只保留150件物品。 丟棄那些不必要的物品, 房間一下子變得清爽。 因為拋除雜物, 心緒也變得寧靜, 看書時不會想著零食, 看電影時不會想游戲, 工作不會走神,朋友到家拜訪, 手機(jī)放在門口的籃子里, 誰也不會低著頭似聽非聽。 周身的一切變得簡單起來后, 做事的效率也變得更加高效。 兩年后,從不知名的小編, 佐佐木成為了出版社副總編輯。 家徒四壁的他這時才明白: “因為讓生活簡單而純粹, 心靈就不會被瑣事而污染, 在沒有任何事情干擾的情況下, 就會有更多的時間來思考, 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span> “如無必要,勿增實體?!?/span> 極簡主義生活所倡導(dǎo)的, 不止是減少對物質(zhì)的貪戀, 更大程度是指向人的內(nèi)心。 不斷地給生活做一些減法, 看上去我們舍棄了好多東西, 但最終我們卻能夠得到更多。 丟掉那些不必要的東西, 只是我們通向純粹生活的手段, 目的是為了清潔我們的內(nèi)心, 讓我們關(guān)注更值得關(guān)注的事物, 更用心地珍惜我們手上的擁有。 導(dǎo)演是枝裕和在《比海更深》里說: “所謂幸福,都必須, 放棄一些東西后才能得到。” 當(dāng)我們放棄那些累贅、附加, 才能抵達(dá)生活的本質(zhì), 直面內(nèi)心真正的渴望。 毛姆的小說《刀鋒》里, 有個名叫拉里的美國青年, 大家都追求物質(zhì),希望出人頭地, 他卻從來不渴望那些東西, 因此有更多的時間來探索世界。 他到處游蕩,尋求生命的意義, 絕不把自己的價值和物質(zhì)掛鉤。 臺灣有一個叫舒國治的作家, 幾乎把對錢的需求壓到最低, 每天都花時間在街上“瞎轉(zhuǎn)悠”。 他不上自己不愛班,不賺不快樂的錢, 明明寫出了才華橫溢的文章, 卻無心伏案卻做一個文豪。 他穿簡樸的衣服,出行靠走路, 家里沒有電視、空調(diào), 卻是別人眼中最會生活的人。 他從不委屈自己的生命, 只把精力都投注到喜歡的事物上。 在別人的眼里,他沒有目標(biāo), 更別提有什么存款、別墅和跑車, 但陳文茜卻說:“他是最快樂的人, 無家、無產(chǎn)、無債、無物欲, 衣服只有幾套,卻走遍天涯海角。” 他舍棄的不是衣服、鞋子, 而是現(xiàn)代人身上不斷膨脹的、 又不斷反噬并奴役我們的欲望。 把那些多余的欲望丟掉, 就像撥開了籠罩山巔的云霧, 得以看清最美最真的風(fēng)景。 曾有人請教舒國治怎么省錢, 他說:“真正的問題, 不是談省錢的秘訣, 甚至也不是談簡樸的生活, 真正的問題是生活本身。 我們的問題是不生活。 為了逃避生活我們消費, 希望花一點錢就使我們, 離開現(xiàn)下的不滿狀態(tài)。 花一點錢,離開舊衣舊鞋, 包覆下的舊日之我。” 好像我們每個人都變得, 很難從手中擁有的一切當(dāng)中, 尋獲我們希望得到的幸福, 一定要不斷抓到更多的內(nèi)容, 才能擺脫焦慮和恐慌。 可是,當(dāng)我們能抓得更多時, 我們也就忘記了珍惜。 離棄哲學(xué),極簡人生 熱愛跑步的村上, 提倡簡潔清爽的文風(fēng),他說: 那么這個作家的寫作生涯就危險了!” 這句話不僅是指身體,也指文字。 而對于每一個前行路上的我們, 如果心頭長出太多的贅肉, 我們的生活也就岌岌可危了。 在消費主義和物質(zhì)主義猖獗的年代, 廣告如同聒噪的猴群追逐著我們, 各種欲望在我們心頭繁盛滋長, 但其實靜下心來,自省一番, 會發(fā)現(xiàn)生活需要的真的不多。 不需要那么多衣服、鞋子、食物, 不需要為不值得的事付出, 不需要把很多無關(guān)緊要的人, 請進(jìn)自己的生命里面。 真正聰明的、懂得生活的人, 會舍棄不必要的物品和欲望, 把時間、心靈集中在一點, 深深地向下挖掘出快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