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說格律詩譜 李海濤 當(dāng)今詩壇倡導(dǎo)中華詩詞要“傳承、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倡“舊詩現(xiàn)代化,新詩民族化”;格律詩詞要“求真出新,求正容變”,即在內(nèi)容上“求真出新”,形式上“求正容變”。所謂形式上“求正”,即欲寫格律詩詞,就須符合詩詞格律;所謂“容變”,即容許符合規(guī)則的變格,容許并提倡使用新聲韻,當(dāng)然也容許你出格去寫“新古體”、“自由詞”、“新詠”等創(chuàng)新體裁的詩作。但想寫“新古體”,必須首先了解“古體”。格律詩詞是我國乃至世界文學(xué)寶庫中的瑰寶。詩詞格律是我國的先賢們在長期的詩歌創(chuàng)作過程中,借助漢字單音、四聲、獨(dú)體、方塊、象形等獨(dú)特優(yōu)勢,創(chuàng)造出的美妙絕倫的情感表達(dá)形式。其“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韻有定位,律有定對”的固定格式,是經(jīng)過千錘百煉后形成的“黃金定律”。符合“五定”要求者屬于“正”,屬于“五美”兼?zhèn)洌胺Q“大美”。目前世界流行“漢語熱”,不少外國的漢語專家也在研究我國的格律詩詞。作為一個(gè)以漢語為母語的中國人,理應(yīng)了解格律詩詞。那么鉆研詩詞格律當(dāng)從何入手?格律詩詞譜。 大家對于詞譜和散曲曲譜或許并不陌生,但說到“詩譜”,可能會(huì)產(chǎn)生質(zhì)疑——格律詩還有詩譜?有,只是由于格律詩的譜牒不像詞和散曲的那樣繁多、復(fù)雜,所以通常人們慣用文字或語言形式加以表述,較少開列成詩譜;即便開列了,在叫法上也多稱其為“格律詩的體式”。其實(shí),根據(jù)格律詩的特定規(guī)律和固有模式開列出詩譜,供初學(xué)者像填詞那樣照譜作詩,或?qū)φ赵娮V檢查詩作是否符合格律,繼而熟練掌握近體詩的格律,頗有裨益。 在開列和解讀詩譜之前需要先說明兩點(diǎn):第一,大家知道,格律詩(除詞外)分絕句、律詩、長律(又稱排律)三種,每種又都有五言、七言之分。在此只將絕句和律詩的正格譜和常用的變格譜開列并舉例加以說明。第二,為便于大家識(shí)別格律詩譜,先將漢字的平仄和格律詩詞譜的常用標(biāo)識(shí)符號(hào)簡要介紹于下: 漢字有四聲,四聲分平仄?,F(xiàn)代漢語將漢字分為陰平(ˉ)、陽平(ˊ)、上聲(ˇ)、去聲(ˋ),陰平、陽平統(tǒng)稱平聲,上聲、去聲統(tǒng)稱仄聲。古漢語將漢字分為平、上、去、入四聲,上聲、去聲、入聲統(tǒng)稱仄聲。 為簡單明了起見,長期以來,人們習(xí)慣用標(biāo)識(shí)符號(hào)代表平、仄、韻腳等。常用的標(biāo)識(shí)符號(hào)如下: “︱”,代表仄聲,可讀“仄”; “—”,代表平聲,可讀“平”; “︱”,表示應(yīng)仄可平; “—”,表示應(yīng)平可仄; “○”,表示可平可仄,可用其取代︱和—; “△”,表示押平聲韻,狹義上的格律詩(不含詞和散曲)全押平聲韻; “▲”,表示押仄聲韻(在詞譜和曲譜中常見)。 鑒于格律詩每句一、三、五字的平仄“一般不論”,二、四、六字的平仄“務(wù)必分明”,為便于觀察平仄規(guī)律,在下面開列的公式與舉例中,有意將每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用紅色符號(hào)(其余用黑色符號(hào))表示?,F(xiàn)遵照上述規(guī)則,將絕句和律詩的基本體式以譜牒形式分列并舉例說明如下: 一、絕體詩譜 絕句分古絕、律絕兩種,古絕不講平仄,律絕講究平仄。這里所說的絕體專指律絕。 (一)絕體正格譜 絕句正格譜共有八種,現(xiàn)將七絕譜與五絕譜合并開列,算上括號(hào)中的內(nèi)容是七絕譜,不算括號(hào)中的內(nèi)容是五絕譜。 1、首句不用韻式(七絕五絕各兩體) (1)七絕平起仄收式和五絕仄起仄收式: 首聯(lián):(——)︱︱——︱,(︱︱)——︱︱△。 尾聯(lián):(︱︱)———︱︱,(——)︱︱︱—△。 說明:①所謂“平起仄收”、“仄起仄收” 以及下面講到的“仄起平收”、“平起平收”,是指首句的第二字與尾字的平仄而言,因?yàn)榈谝蛔挚善娇韶?,故從第二字算起。②此譜第二句為防“孤平”,倒數(shù)第三、五字須有一字是平聲。所謂“孤平”,是指押韻句中后五個(gè)字除韻腳字外只有一個(gè)平聲字,且被仄聲字分隔孤立開的現(xiàn)象。押韻句中出現(xiàn)“孤平”和“三平尾”(句尾三字都是平聲),不押韻句中出現(xiàn)“三仄腳”(句尾三字都是仄聲)和“拗句”(讀起來拗口的句子),是格律詩的大忌。此譜第一、三、四句倒數(shù)第三字之所以規(guī)定其不能“可平可仄”,分別是為了防止出現(xiàn)拗句、三仄腳、三平尾。下面開列的其它詩譜均有類似情況,不再重復(fù)說明。 例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七絕平起仄收式):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 ︱︱———︱︱,——︱︱︱—△。 注:第二句為防“孤平”,倒數(shù)第三、五字“始”位、“桃”位,起碼須有一字是平聲。此詩“桃”是平聲。 從例一中可看出,首句平起仄收的七絕,其每句二、四、六字的平仄規(guī)律是: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一二句、三四句,二、四、六字的平仄相反(相對);中間的二三兩句二、四、六字的平仄相同(相粘),即第三句粘第二句。一、三句(奇數(shù)句)不用韻,仄收;二、四句(偶數(shù)句)用韻,用平聲韻。 例二:〔唐〕王之渙《登鸛雀樓》(五絕仄起仄收式):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 注:①第二句為防“孤平”,一、三字(亦即倒數(shù)第三、五字)“黃”位、“入”位,須有一字是平聲。此詩中“黃”是平聲。②此例詩首句中的“白”字和尾句中的“一”字在現(xiàn)代漢語中均讀平聲,而在古漢語中詩詞上用是入聲(仄聲)。 從例二中可看出,首句仄起仄收的五絕,其每句二、四字的平仄規(guī)律是: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其余規(guī)律均與例一相同。 (2)七絕仄起仄收式和五絕平起仄收式: 首聯(lián):(︱︱)———︱︱,(——)︱︱︱—△。 尾聯(lián):(——)︱︱——︱,(︱︱)——︱︱△。 注:此譜第四句為防孤平,倒數(shù)第三、五字須有一字是平聲。 例三:〔唐〕杜甫《絕句四首》之三(七絕仄起仄收式): 兩個(gè)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 注:第四句為防孤平,倒數(shù)第三、五字(“萬”位和“東”位)須有一字是平聲。 從例三可見,首句仄起仄收的七絕,其每句二、四、六字的平仄規(guī)律是: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例三第一句和第二句對仗,第三句和第四句對仗,整首詩由兩副對聯(lián)構(gòu)成。絕句可以用對仗,也可不用對仗,可以用一組對仗(一二句或三四句),也可用兩組對仗。 例四:〔唐〕李端《聽箏》(五絕平起仄收式):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 欲得周郎顧,時(shí)時(shí)誤拂弦。 ︱︱——︱,——︱︱△。 注:第四句為防孤平,第一、三字(亦即倒數(shù)第三、五字)“時(shí)”位和“誤”位須有一字是平聲。此詩中“時(shí)”是平聲。 2、首句用韻式(七絕五絕各兩體) (1)七絕平起平收式和五絕仄起平收式: 首聯(lián):(——)︱︱︱—△,(︱︱)——︱︱△。 尾聯(lián):(︱︱)———︱︱,(——)︱︱︱—△。 注:此譜第二句為防孤平,倒數(shù)第三、五字須有一字是平聲。 例五:〔唐〕李白《早發(fā)白帝城》(七絕平起平收式):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 注:第二句為防“孤平”,倒數(shù)第三、五字(“一”位和“江”位)起碼須有一字是平聲。此例詩中“江”是平聲。 從例五可以看出,首句用韻的七絕,一、二、四句用韻,唯第三句不用韻。其每句二、四、六字的平仄規(guī)律依然是:一二句平仄相反(相對),二三句平仄相同(相粘);三四句平仄相反(相對)。 例六:〔唐〕盧綸《塞下曲》之二(五絕仄起平收式): 林暗草驚風(fēng),將軍夜引弓。 ︱︱︱—△,——︱︱△。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 注:第二句為防“孤平”,第一、三字(亦即倒數(shù)第三、五字)起碼須有一字是平聲。此例詩中“將”是平聲。 (2)七絕仄起平收式和五絕平起平收式: 首聯(lián):(︱︱)——︱︱△,(——)︱︱︱—△。 尾聯(lián):(——)︱︱——︱,(︱︱)——︱︱△。 注:此譜第一句、第四句為防“孤平”,倒數(shù)第三、五字須有一字是平聲。 例七:〔唐〕賀知章《詠柳》(七絕仄起平收式):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 不知細(xì)葉誰裁出,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 ——︱︱——︱,︱︱——︱︱△。 注:第一、四兩句為防“孤平”,其倒數(shù)第三、五字起碼須有一字是平聲。此例詩第一句中的“妝”字是平聲,第四句中的“春”字是平聲。 例八:〔唐〕盧綸《塞下曲》之一(五絕平起平收式): 鷲翎金仆姑,燕尾繡蝥弧。 ——︱︱△,︱︱︱—△。 獨(dú)立揚(yáng)新令,千營共一呼。 ︱︱——︱,——︱︱△。 注:第一、四兩句為防“孤平”,其倒數(shù)第三、五字起碼須有一字是平聲。此例詩第一句中的“鷲”、“金”都是平聲;第四句中的“千”字是平聲,“共”字是仄聲。 (二)絕體常用變格譜 最常見、常用的絕句變格體是“折腰體”,因?yàn)樗怯伞蔡啤惩蹙S《送元二使安西》推演而來,該詩中有“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句,因而又稱“陽關(guān)體”。其特點(diǎn)是第二、三兩句二、四、六字的平仄不是相同而是相反,是聯(lián)間用“對”不用“粘”。這種體式雖屬變格,但應(yīng)用甚廣,是公認(rèn)合律的,連古代應(yīng)試詩也允許。折腰體的正統(tǒng)譜為: 首聯(lián):——︱︱︱—△,︱︱——︱︱△。 尾聯(lián):——︱︱︱—︱,︱︱——︱︱△。 注:此譜第二句和第四句為防孤平,倒數(shù)第三、五字須有一字是平聲。 例九:〔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七絕折腰體):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 ——︱︱︱—△,︱︱——︱︱△。 注:“出”字現(xiàn)代漢語讀平聲(陰平),古漢語詩詞上用是入聲(仄聲)。 前面說到,此體第二句、第四句為防孤平,倒數(shù)第三、五字起碼須有一字是平聲。在此例詩中,第二句倒數(shù)第三字“柳”是仄聲,倒數(shù)第五字“青”是平聲;第四句倒數(shù)第三字“無”是平聲,倒數(shù)第五字“陽”也是平聲。 分析這首原創(chuàng)折腰體七絕可見,其每句二、四、六字的平仄規(guī)律是: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一、二兩句平仄相對,三、四兩句平仄相對,這與前面所說的正格譜無異;但中間的二、三兩句二、四、六字的平仄也相對,而不是相粘(相同),這就是這一變格與正格的區(qū)別所在。 如把上式“折腰體”推而延之,使其既適用于七絕,也適用于五絕;既適用于首句不用韻式(仄起仄收、平起仄收),又適用于首句用韻式(仄起平收、平起平收),就會(huì)變成八式。現(xiàn)將七絕與五絕合并開列成如下四式(去掉括號(hào)中內(nèi)容即為五絕): ①折腰體七絕平起仄收式和五絕仄起仄收式: 首聯(lián):(——)︱︱︱—︱,(︱︱)——︱︱△。 尾聯(lián):(——)︱︱︱—︱,(︱︱)——︱︱△。 注:此譜第二句和第四句為防孤平,倒數(shù)第三、五字須有一字是平聲。 ②折腰體七絕仄起仄收式和五絕平起仄收式: 首聯(lián):(︱︱)———︱︱,(——)︱︱︱—△。 尾聯(lián):(︱︱)———︱︱,(——)︱︱︱—△。 ③折腰體七絕平起平收式和五絕仄起平收式: 首聯(lián):(——)︱︱︱—△,(︱︱)——︱︱△。 尾聯(lián):(——)︱︱︱—︱,(︱︱)——︱︱△。 注:此譜第二句和第四句為防孤平,倒數(shù)第三、五字須有一字是平聲。 ④折腰體七絕仄起平收式和五絕平起平收式: 首聯(lián):(︱︱)———︱△,(——)︱︱︱—△。 尾聯(lián):(——)︱︱︱—︱,(︱︱)——︱︱△。 注:此譜第一句為防孤平,倒數(shù)第三、五字須有一字是平聲。 二、律體詩譜 律體分五律、七律、長律(又稱排律)三種。長律是五律或七律中間對仗部分的延長。在此只開列五律和七律的詩譜。律詩正格譜共有八種,為節(jié)省篇幅,現(xiàn)將七律譜與五律譜合并開列,算上括號(hào)中的內(nèi)容是七律譜,不算括號(hào)中的內(nèi)容是五律譜。 1、首句不用韻式(五律七律各兩體) (1)七律平起仄收式和五律仄起仄收式: 首聯(lián):(——)︱︱——︱,(︱︱)——︱︱△。 頷聯(lián):(︱︱)———︱︱,(——)︱︱︱—△。(對仗) 頸聯(lián):(——)︱︱——︱,(︱︱)——︱︱△。(對仗) 尾聯(lián):(︱︱)———︱︱,(——)︱︱︱—△。 注:此譜第二、第六句為防孤平,倒數(shù)第三、五字須有一字是平聲。 從以上律詩的詩譜中可以看出,律詩和絕句的區(qū)別,除句數(shù)增加了一倍外,中間的兩聯(lián)(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須用對仗。所謂“對仗”,即同一聯(lián)中前后兩句是一副對聯(lián)。對仗規(guī)則主要有三點(diǎn):一是詞類相對(詞性相同),即實(shí)詞對實(shí)詞,虛詞對虛詞;或說名詞對名詞,動(dòng)詞對動(dòng)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數(shù)量詞對數(shù)量詞。如:“兩個(gè)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倍窃~意相對(內(nèi)容相反或相關(guān))。如:天對地,雨對風(fēng),山花對海樹,大陸對長空。三是平仄相對,即平對仄,仄對平。同一聯(lián)中前后兩句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須相對。 例一:〔唐〕劉錫禹《酬樂天揚(yáng)州初逢席上見贈(zèng)》(七律平起仄收式): 首聯(lián):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 頷聯(lián):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對仗) ︱︱———︱︱,——︱︱︱—△。 頸聯(lián):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對仗) ——︱︱——︱,︱︱——︱︱△。 尾聯(lián):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 注:為防孤平,第二句倒數(shù)第三字(“棄”位)、倒數(shù)第五字(“三”位)須有一字是平聲,“三”是平聲;第六句倒數(shù)第三字(“萬”位)、倒數(shù)第五字(“前”位)須有一字是平聲,“前”是平聲。 例二:〔唐〕杜甫《春望》(五律仄起仄收式): 首聯(lián):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頷聯(lián):感時(shí)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對仗) ———︱︱,︱︱︱—△。 頸聯(lián):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對仗) ︱︱——︱,——︱︱△。 尾聯(lián):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 注:①為防孤平,第二句一、三字(亦即倒數(shù)第三、五字)“城”位、“草”位,須有一字是平聲,“城”是平聲;第六句一、三字(亦即倒數(shù)第三、五字)“家”位、“抵”位,須有一字是平聲,“家”是平聲。②此詩前三聯(lián)均用了對仗,其實(shí)律詩只要求中間的兩聯(lián)(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必須對仗,首聯(lián)、尾聯(lián)用不用對仗均可。③此例詩第四句中的“別”字、第七句中的“白”字,在現(xiàn)代漢語中均是平聲(陽平),古漢語詩詞上用都是入聲(仄聲)。 (2)七律仄起仄收和五律平起仄收式: 首聯(lián):(︱︱)———︱︱,(——)︱︱︱—△。 頷聯(lián):(——)︱︱——︱,(︱︱)——︱︱△。(對仗) 頸聯(lián):(︱︱)———︱︱,(——)︱︱︱—△。(對仗) 尾聯(lián):(——)︱︱——︱,(︱︱)——︱︱△。 注:此譜第四句、第八句,為防孤平,句中倒數(shù)第三、第五字須有一字是平聲。 例三:〔唐〕元稹《遣悲懷三首》之二(七律仄起仄收式): 首聯(lián):昔日戲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來。 ︱︱———︱︱,——︱︱︱—△。 頷聯(lián):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對仗) ——︱︱——︱,︱︱——︱︱△。 頸聯(lián):尚想舊情憐婢仆,也曾因夢送錢財(cái)。(對仗) ︱︱———︱︱,——︱︱︱—△。 尾聯(lián):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 注:①為防孤平,第四句倒數(shù)第三字(“未”位)、倒數(shù)第五字(“猶”位)須有一字是平聲,“猶”是平聲;第八句倒數(shù)第三字(“百”位)、倒數(shù)第五字(“夫”位)須有一字是平聲,“夫”是平聲。②此例詩第一句中的“昔”字,現(xiàn)代漢語讀平聲(陰平),古漢語詩詞上用是入聲(仄聲)。第三句中的“施”字,讀yì,仄聲,“給”的意思;“看”字,讀kān,作平聲。 例四:〔唐〕王維《山居秋暝》(五律平起仄收式): 首聯(lián):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 頷聯(lián):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對仗) ︱︱——︱,——︱︱△。 頸聯(lián):竹喧歸浣女,蓮動(dòng)下漁舟。(對仗) ———︱︱,︱︱︱—△。 尾聯(lián):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 注:①為防孤平,第四句一、三字(亦即倒數(shù)第三、五字)“清”位、“石”位,須有一字是平聲,“清”是平聲;第八句一、三字(亦即倒數(shù)第三、五字)“王”位、“自”位,須有一字是平聲,“王”是平聲。②此例詩第四句中的“石”字、第五句中的“竹”字,在現(xiàn)代漢語中均為平聲(陽平),古漢語詩詞上用都是入聲(仄聲)。 2、首句用韻式(五律七律各兩體) (1)七律平起平收和五律仄起平收式: 首聯(lián):(——)︱︱——△,(︱︱)——︱︱△。 頷聯(lián):(︱︱)———︱︱,(——)︱︱︱—△。(對仗) 頸聯(lián):(——)︱︱——︱,(︱︱)——︱︱△。(對仗) 尾聯(lián):(︱︱)———︱︱,(——)︱︱︱—△。 注:此譜第二句、第六句為防孤平,倒數(shù)第三、五字須有一字是平聲。 例五:〔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七律平起平收式): 首聯(lián):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 頷聯(lián):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對仗) ︱︱———︱︱,——︱︱︱—△。 頸聯(lián):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對仗) ——︱︱——︱,︱︱——︱︱△。 尾聯(lián):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里白沙堤。 ︱︱———︱︱,——︱︱︱—△。 注:為防孤平,第二句倒數(shù)第三字(“云”位)、倒數(shù)第五字(“初”位)起碼須有一字是平聲,“云”和“初”都是平聲;第六句倒數(shù)第三字(“沒”位)、倒數(shù)第五字(“才”位)須有一字是平聲,“才”是平聲。 例六:〔唐〕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五律仄起平收式): 首聯(lián):獨(dú)有宦游人,偏驚物候新。 ︱︱——△,——︱︱△。 頷聯(lián):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對仗) ———︱︱,︱︱︱—△。 頸聯(lián):淑氣催黃鳥,晴光轉(zhuǎn)綠蘋。(對仗) ︱︱——︱,——︱︱△。 尾聯(lián):忽聞歌古調(diào),歸思欲沾巾。 ———︱︱,︱︱︱—△。 注:①為防孤平,此譜第二句一、三字(亦即倒數(shù)第三、五字)“偏”位、“物”位,起碼須有一字是平聲,此例詩中“偏”是平聲;第六句一、三字(亦即倒數(shù)第三、五字)“晴”位、“轉(zhuǎn)”位,須有一字是平聲,此例詩中“晴”是平聲。②此例詩首句中的“獨(dú)”字、第三句中的“出”字、第七句中的“忽”字,在現(xiàn)代漢語中均為平聲,古漢語詩詞上用都是入聲(仄聲);尾句中的“思”字作名詞用讀去聲,為仄聲。③第三句“出”位本應(yīng)是平聲,而“出”是入聲(仄聲),這里出現(xiàn)了“三仄腳”,照常規(guī)說來屬違忌現(xiàn)象。不過這也說明,有了好的詩句,有時(shí)可以不計(jì)較平仄。也有把這種情況作為變格對待的。 (2)七律仄起平收和五律平起平收式: 首聯(lián):(︱︱)——︱︱△,(——)︱︱︱—△。 頷聯(lián):(——)︱︱——︱,(︱︱)———︱△。(對仗) 頸聯(lián):(︱︱)———︱︱,(——)︱︱︱—△。(對仗) 尾聯(lián):(——)︱︱——︱,(︱︱)——︱︱△。 注:此譜第一句、第四句、第八句,為防孤平,倒數(shù)第三、五字須有一字是平聲。 例七:〔唐〕〕杜甫《秋興八首》之一(七律仄起平收式): 首聯(lián):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 頷聯(lián):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fēng)云接地陰。(對仗) ——︱︱——︱,︱︱———︱△。 頸聯(lián):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對仗) ︱︱———︱︱,——︱︱︱—△。 尾聯(lián):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 注:①為防孤平,第四句倒數(shù)第三字(“接”位)、倒數(shù)第五字(“風(fēng)”位)起碼須有一字是平聲,“風(fēng)”為平聲;第八句倒數(shù)第三字(“急”位)、倒數(shù)第五字(“城”位)須有一字是平聲,“城”是平聲。②此例詩第四句中的“接”字、第八句中的“急”字,現(xiàn)代漢語均讀平聲,古漢語詩詞上用都是入聲(仄聲)。 例八:〔唐〕李商隱《晚晴》(五律平起平收式): 首聯(lián):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 ——︱︱△,︱︱︱—△。 頷聯(lián):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對仗) ︱︱——︱,———︱△。 頸聯(lián):并添高閣迥,微注小窗明。(對仗) ———︱︱,︱︱︱—△。 尾聯(lián):越鳥巢干后,歸飛體更輕。 ︱︱——︱,——︱︱△。 注:為防孤平,第四句一、三字(亦即倒數(shù)第三、五字)“人”位、“重”位,起碼須有一字是平聲,例詩“人”是平聲;第八句一、三字(亦即倒數(shù)第三、五字)“歸”位、“體”位,須有一字是平聲,例詩“歸”是平聲。 通過以上格律詩譜的分列與舉例,可以看出以下規(guī)律: 其一:就韻律而言,格律詩的偶數(shù)句,尾字必須用韻,而且必須用平聲韻;首句的尾字可以用韻,也可以不用韻;首句以外的其余奇數(shù)句,一律不能用韻,尾字必須是仄聲。 其二:就聲律而言,格律詩同一聯(lián)前后兩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是相反(相對)的,俗稱“聯(lián)內(nèi)相對”;兩聯(lián)之間前后兩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是相同的,俗稱“聯(lián)間相粘”。絕句中的“折腰體”是“聯(lián)間用對不用粘”,它是一種“變格”,是一種特殊情況。 其三:就對仗而言,律詩的中間兩聯(lián)(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必須對仗(長律除首尾兩聯(lián)外的中間各聯(lián)必須對仗)。絕句可以用對仗,也可不用對仗;可以用一組對仗(用在首聯(lián)或尾聯(lián)均可),也可用兩組對仗。 其四:就忌諱而言,仄收句(不押韻句)忌諱句尾出現(xiàn)“三仄腳”(| | |)和“拗句”(句尾四字為| |—|);平收句(押韻句)忌諱出現(xiàn)“三平尾”(— —△)和“孤平”(句中后五個(gè)字除韻腳字外只有一個(gè)平聲字,且被仄聲字分隔孤立開的現(xiàn)象,如:|—| |△)。另外,新舊聲韻不能混用,同一首詩,要么以“平水韻”為準(zhǔn),要么以“中華新韻”為準(zhǔn);特別是對古入聲字,不能在同一首詩中,將有的入聲字當(dāng)仄聲用,有的又當(dāng)平聲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