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筑的基本組成結構 一、臺基(基座) 系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防潮、防腐,同時可彌補中國古建筑單體建筑不甚高大雄偉的欠缺。大致有四種: 1、普通臺基:素土、灰土,或碎磚三合土,夯筑而成,約高一尺,常用于小式建筑。 2、較高級臺基:較普通臺基高,常在臺基上建漢白玉欄桿,用于大式建筑,或宮殿建筑中的次要建筑。 3、更高級臺基:即須彌座,又名金剛座,佛教用作佛像或神龕的臺基。 中國古建筑采用須彌座,表示建筑的級別。一般用磚或石砌成,上有凹凸線腳和紋飾,臺上建有漢白玉欄桿,常用于宮殿、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筑。 4、最高級臺基:由幾個須彌座相疊而成,從而使建筑物更為宏偉高大,常用于最高級建筑,如故宮三大殿、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即聳立在最高級臺基上。 二、木頭圓柱 常用松木或楠木,制成圓柱形木頭,置于石頭(有時是銅器)為底的臺上。多根木頭圓柱,用于支撐屋面檁條,形成梁架。 三、開間 四根木頭圓柱圍成的空間,稱為“間”。 建筑的迎面間數(shù),稱為“開間”,或稱“面闊”。 建筑的縱深間數(shù),稱“進深”。 中國古代以奇數(shù)為吉祥數(shù)字,所以平面組合中,絕大多數(shù)的開間為單數(shù)。 而且開間越多,等級越高。北京故宮太和殿,北京太廟大殿,開間為11間。 四、大梁(即橫梁) 架于木頭圓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頭,以形成屋脊。 常用松木、榆木或杉木制成,是中國傳統(tǒng)木結構建筑中骨架的主件之一。 五、斗拱(中國古代建筑獨特的構件) 方形木塊叫斗,弓形短木叫拱,斜置長木叫昂,總稱斗拱。 一般置于柱頭和額訪(又稱闌頭,俗稱看訪,位于兩檐柱之間,用于承托斗拱)、屋面之間,用來支撐荷載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裝飾作用。 由斗形木塊、弓形短木、斜置長木組成,縱橫交錯層疊,逐層向外挑出,形成立大下小的托座。 六、彩畫 原是為木結構防潮、防腐、防蛀,后來才突出其裝飾性。 宋代以后,彩畫已成為宮殿不可缺少的裝飾藝術??煞譃槿齻€等級: 1、和璽彩畫(等級最高) 中間的畫面,由各種不同的龍或鳳圖案組成,間補以花卉圖案。 畫面兩邊用《》框住,并且瀝粉貼金,金碧輝煌,十分壯麗。 2、旋子彩畫(次等級) 畫面用簡化形式的渦卷瓣旋花,有時也可畫龍鳳。 兩邊用《》框起,可貼金粉,也可不貼。用于次要宮殿,或寺廟。 3、蘇式彩畫(末等級) 畫面為山水、人物故事、花鳥魚蟲等。 兩邊用《》或()框起?!埃ǎ北唤ㄖ覀兎Q作“包袱”。 蘇式彩畫,是從江南(姑蘇)的包袱彩畫,演變而來。 七、屋頂(古稱屋蓋) 中國傳統(tǒng)屋頂有7種,其中以“重檐廡殿頂、重檐歇山頂”為級別最高,其次為“單檐廡殿、單檐歇山頂”。 1、廡殿頂(四阿頂) 四面斜坡,1條正脊,4條斜脊,屋面稍有弧度。 2、歇山頂(九脊頂) 四面斜坡,屋面上部轉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墻面。1條正脊、4條垂脊、4條依脊。 是廡殿頂、硬山頂?shù)慕Y合。 3、懸山頂(挑山頂) 屋面雙坡,兩側伸出山墻。屋面上1條正脊、4條垂脊。 4、硬山頂 屋面雙坡,兩側山墻同屋面齊平,或略高于屋面。 5、攢尖頂 平面為圓形或多邊形,上為錐形屋頂,沒有正脊,有若干屋脊,交于上端。 亭、閣、塔,常用此式。 6、卷棚頂 屋面雙坡,沒有明顯的正脊,即前后坡相接處不用脊,而砌成弧形曲面。 八、山墻 即房子兩側上部,成山尖形的墻面。 常見的山墻,有風火山墻,特點是:兩側山墻高出屋面,隨屋頂?shù)男逼旅?,而呈階梯形。 九、藻井(五行以水克火,預防火災) 中國古建筑天花板上的一種裝飾,漢傳佛教寺院佛座上方、宮殿寶座上方,都有藻井。 其形式,是平頂?shù)陌歼M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圓形,上有雕刻或彩繪,常見的有“雙龍戲珠”。 十、脊獸(又稱角神、蹲獸) 中國古代宮殿建筑“廡殿頂”的垂脊前端、“歇山頂”的戧脊前端,有一排瓦質或琉璃的脊獸。 脊獸最早出現(xiàn)在漢代的陪葬明器上,開始并沒有固定的使用規(guī)則。 元朝以前,多為武將。清朝開始,出現(xiàn)官方定制。 脊獸的排列,有嚴格規(guī)定,數(shù)量依宮殿大小、建筑等級而定,隨著建筑等級而遞減。 為首的,是一個騎著鳳凰的仙人; 其后是一排小獸; 最后面一個較大的獸頭(垂獸)。 仙人與垂獸之間的那排小獸,統(tǒng)稱“走獸”。 它們每一個,都有自己的名字和作用: 最前端的仙人,即“騎鳳仙人”,又名“仙人騎鳳”,又稱“真人”或“冥王”。 據(jù)說是齊閔王的化身,民間有“日曬閔王,走投無路”的說法。 東周列國時的齊閔王,被燕將樂毅所敗,倉皇出逃四處碰壁,走投無路,危急之中,一只鳳凰飛到眼前,齊閔王騎上鳳凰渡過大河,逢兇化吉。 在屋檐的頂端安置這個“仙人騎鳳”,有絕處逢生,逢兇化吉的含義。 后面9只走獸,依次是: 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suān ní)、狎(xiá)魚、獬豸(xiè zhì)、 斗牛。 故宮太和殿屋頂,斗牛之后又增加一個“行什”,是中國古建筑中,唯一有10個“走獸”的特例。脊獸總數(shù)達11個,表最高規(guī)格。 鳳:比喻有圣德之人?!妒酚洝と照吡袀鳌罚骸傍P凰不與燕雀為群?!彼且环N仁鳥,祥瑞的象征,它的出現(xiàn)預兆天下太平,人們生活幸福美滿。 獅子:在佛教中為護法王,是勇猛威嚴的象征?!秱鳠翡洝酚涊d:“……獅子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獅子作吼,群獸懾伏。” 天馬、海馬:前者追風逐日,凌空照地;后者入海入淵,逢兇化吉。在我國古代神話中都是忠勇之獸。 狎魚:海中異獸,傳說和狻猊都是興云作雨,滅火防災的神。 狻猊:形狀象獅子,古書記載是與獅子同類的猛獸,頭披長長的鬃毛,因此又名“披頭”,兇猛殘暴吃虎。也有說為龍的九子之一。 獬豸: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猛獸,與獅子類同?!懂愇镏尽分姓f“東北荒中有獸,名獬豸”。一角,性忠,見人斗則不觸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稱。是勇猛、公正的象征。 斗牛:傳說中是一種虬螭。據(jù)《宸垣識略》載:“西內(nèi)海子中有斗牛,即虬螭之類,遇陰雨作云霧,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鰲玉棟坊之上?!币环N除禍滅災的吉祥雨鎮(zhèn)物。 行什:造型象只猴子,但背有雙翼,手持金剛杵有降魔功效,又因其形狀很象傳說中的雷公或雷震子,放在屋頂,是為了防雷。 選擇這些神話動物作飾件,首先是為了突出殿宇的威嚴。 其次,象征消災滅禍,逢兇化吉,剪除邪惡、主持公道的寓意。 將它們置于屋脊之上,希望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走獸”的體態(tài),原本差別很大,而在隊列中,卻統(tǒng)一采用蹲坐姿態(tài),形成大同小異的造型,只有仙人在排頭的位置,有特別的姿態(tài)。 遠處觀賞高高檐角上的這排小神像,往往必以明亮的天空,把這些小角神依次排列,所以在人們印象中,它們更多時候是一幅優(yōu)美的剪影圖畫。 “走獸”也有實用功能。 因為屋檐有一定的斜度,脊瓦便有下滑的可能,故在交梁上,需用多個鐵釘加以固定,為掩飾鐵釘不美觀的痕跡,并保護其免受雨淋,匠師們便在釘帽上,加飾了這些琉璃小獸。 其它殿上的“走獸”,按等級遞減。從最后一只,依次往前減。 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等,都是9個(減去最后的“行什”)。 坤寧宮7個;東西六宮5個; 一些門廡和琉璃門頂上,僅用1至3個。 各地方建筑,依從習慣,不遵從官制。 故宮建筑屋頂,滿鋪各色琉璃瓦件。 主要宮殿,以黃色為主。 皇子居住區(qū)的宮殿,用綠色。 其他藍、紫、黑、翠、孔雀綠、寶石藍等五色琉璃,多用在花園,或琉璃壁。 太和殿屋頂當中,正脊的兩端,各有琉璃鴟吻獸,穩(wěn)重有力地吞住大脊。 在尺寸上,較前代加大,一只鴟吻的重量,重達7300斤,值銀180余兩。 吻獸造型優(yōu)美,是構件,又是裝飾物。 瓦件塑造出的龍鳳、獅子、海馬等立體動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嚴,這些構件在建筑上,又起了裝飾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