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號稱詩佛,是盛唐時的著名詩人,成就僅次于李白和杜甫(實際上,杜甫當時的名氣遠遠不如王維),他邊塞詩、山水詩樣樣精通,尤其是絕句,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十五歲那年,王維孤身一人來到京師應試。由于他能寫得一首好詩,又工于書畫,還有音樂天賦,所以一到京師就成為達官貴人的寵兒。 兩年后的一個重陽節(jié),獨在異鄉(xiāng)的王維想起遠方的家人和兄弟,油然升騰起一股思鄉(xiāng)之情,于是寫下了一首千古名作: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首詩看似明白如話,實則蘊含著極高的藝術技巧。第一句連用兩個“異”字寫出了人在他鄉(xiāng)的孤獨情景,和起首的“獨”字形成呼應關系。 第二句則是高度凝練之語,“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的感受是人人都有的,但在此之前沒有人表達得如此通透,后來人也找不到更好的表達方式。一句詩成了一句俗語,這是詩歌的最高境界。 最后兩句更是神來之筆,第二句已經(jīng)把這種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一般情況下很難再接下去。但王維的思緒卻飛躍到千里之外的故鄉(xiāng),去猜測兄弟們的舉動,意料之外卻又情理之中。 所以說,這是一首神作,你想不到可以這樣寫,但寫出來的效果卻是人人都懂,直擊靈魂,極簡又極真、極深,非天才不能為也。 寫作這首詩三年后,也就是王維二十歲時,他一舉狀元及第,又成為時人仰慕的天之驕子。但是,王維對做官不感興趣,中年以后隱居于終南山,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