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讀宋詞”的第二十九課 ▼ ◆ ◆ ◆ 詞解 在這首詞的前面,作者寫了這么一段話:“丙辰歲,與張功父會飲張達可之堂。聞屋壁間蟋蟀有聲,功父約予同賦,以授歌者。功父先成,辭甚美。予裴回末利花間,仰見秋月,頓起幽思,尋亦得此。蟋蟀,中都呼為促織,善斗。好事者或以三二十萬錢致一枚,鏤象齒為樓觀以貯之?!?/p> 這段話交代了這首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姜夔跟兩個姓張的朋友一起喝酒,聽到房間里有蟋蟀的聲音,于是幾個人詩興大發(fā),相約填詞一首,以助雅興。朋友先做好了,而姜夔在茉莉花間徘徊苦思,仰望秋月,正有了靈感,于是寫下這首詞。 庾郎先自吟愁賦。庾郎,指的是南北朝時的庾信。這里用來代指姜夔的朋友,先寫好詞的張功父。庾信是南北朝最優(yōu)秀的詩人之一,據(jù)傳庾信有一篇《愁賦》,專門寫愁的各種形態(tài),現(xiàn)在已經(jīng)失傳了。 杜甫曾經(jīng)把李白比作庾信——“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還曾經(jīng)說:“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笨梢娞扑我詠淼脑娙硕挤浅P蕾p庾信的才華。 用這樣一句開頭,不光光是姜夔交待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而已,還有一語雙關的妙處。庾郎的第一層指代意思當然是張功父,但同時也可以指代為蟋蟀,蟋蟀的叫聲就像庾郎在吟誦詞賦一樣。庾信最有名的一篇賦就是《哀江南賦》,情真意切,非常感人,古人說:“《哀江南賦》,則不名為賦,當視之為亡國大夫之血淚?!?/p> 不管是《愁賦》還是《哀江南賦》,這種深沉濃郁的抒情傳統(tǒng)一直被傳承了下來,宋代的詞人們對庾信也是情有獨鐘,在詞章里經(jīng)常用到他的典故。比如姜夔在另一首詞里也說:“憶別庾郎時,又過林逋處,萬古西湖寂寞春,惆悵誰能賦”。想起當年的庾信,如今西湖寂寞,沒有了庾信,誰能把這種惆悵的情懷書寫得淋漓盡致呢? 劉辰翁的詞說:“庾信愁賦,蘇堤盡日風和雨”。周密的詞說:“十年舊事,盡消得、庾郎愁賦”。張炎說:“長年息影空山,愁入庾郎句”。 可見庾信這個形象不單單是文人騷客的代表,更是和哀愁緊緊結合在了一起,就像一提起屈原就能想到被放逐的失意士大夫一樣,庾信也成為了故國哀愁的符碼。 南宋文人們的故國哀愁,比起庾信,一點也不曾少。都是國破家亡,山河破碎,故國遺老情懷。 我們可以想見,姜夔在茉莉花間仰望秋月時的心情,絕對不是僅僅要跟張功父比賽寫詞那么簡單,詩人最擅長的是找到一個事由,從這個事由為突破口,傾吐出積累在胸中的情緒。 所以詞的主題說是詠蟋蟀,其實只是借蟋蟀這個題目來抒發(fā)蘊結的悲感而已。 試看全篇,哪有一句是真的在寫蟋蟀呢? 我們讀古人的詠物詩詞,最要注意品味的就是這一點。 但不單單是說一個人有庾信姜夔那樣的故國愁思就能寫出好詩詞的。姜夔的詞,文辭雅正,格律嚴明,用典多但不牽強,典故的運用往往能更快讓讀者進入主題,就算有一些典故讀者不清楚,光是朗讀那些被他精心挑出來排列的字句,就已經(jīng)可以感受到文字本身的美感了。 這是姜夔的本事,也是中國詩詞能夠流傳千古,魅力不減的秘密。 ▼ 【從小讀宋詞】 這里是宋詞的王國 淺吟低唱、風花雪月的世界 (關注微信公眾號“從小讀宋詞”:leishusongci,展示宋詞的美;解釋宋詞為什么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