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音:lǜ yè chéng yīn
出處:宋·計有功《唐詩紀(jì)事 杜牧》:“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芳時??耧L(fēng)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p>
釋義:指綠葉繁茂覆蓋成蔭。比喻女子青春已逝,兒女成行
國人種樹的歷史,最早可上溯到3000 年前。《禮記》說:“孟春之月,盛德在木”,意思說春天植樹造林,是最大的道德行為。早在父系氏族社會后期公元前的虞舜時代,就設(shè)立了執(zhí)掌山林的官員“虞官”,這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林業(yè)部長”。歷史上關(guān)于種樹的不少,其中有意思的事頗多。 柿子樹的普及是一個和吃貨有關(guān)的故事。據(jù)《燕京時餐記》載,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少年家貧,經(jīng)常挨餓。有一天,已經(jīng)兩天沒飯吃的朱元璋走到一個村莊,看到一棵柿樹正熟,就摘下了一些果子美餐一頓。后來,他當(dāng)了皇帝,忘不了柿樹的功勞,還念念不忘植樹造林,于是下令有五畝至十畝地的人,要種柿、核、桃、棗;還下令安徽鳳陽、滁縣等地百姓每戶種兩株柿樹,不種者要罰。從此,安徽等地廣種柿樹。 唐代文成公主遠(yuǎn)嫁西藏松贊干布,特地從長安帶去柳樹苗,種植于拉薩大昭寺周圍,以表達(dá)對柳樹成蔭的故鄉(xiāng)的思念。因此,這些樹被稱為“唐柳”或“公主柳”,現(xiàn)已成為漢藏兩族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 有時候,一棵樹就是一域文化。藥王山的古柏象征著健康,文廟的古樹是儒家文化的象征,宜君娑羅古樹是佛教文化的象征。栽樹就是栽人文。一棵樹就是一段歷史,樹有多粗,歷史就有多久。軒轅柏沐浴五千年風(fēng)雨,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滄桑輝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