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賓虹國畫作品欣賞(七) 蜀中紀游 設(shè)色紙本 1942年作 蜀中山水,兼具南北諸多形態(tài)。除去有名的青城、峨眉,無數(shù)尋常的峽谷峰巒、丘陵煙樹、平疇遠畝、小橋流水,同樣非常入畫。1932年9月,黃賓虹攜吳一峰入蜀,一路沿江寫生,登峨眉、青城,游嘉陵江等蜀中名勝。黃賓虹的一生,此行足跡最遠,時間最長,對其藝術(shù)風格完善最為重要。自謂“余游川蜀,朝夕所見,林巒煙雨,隱顯出沒,無不摹寫,草稿囊槖中,歸而乘興揮灑,筆酣墨飽,益見自然?!?/span> 熟悉蜀中風景的人,皆知蜀地濕潤多霧,四季植物豐茂。山嵐霧氣里,一山一水皆變化無窮,或蔥郁野逸、或簡淡奇奧、或幽深靈秀,大異于其它地方。人們總嘆,在造化的神奇魅力面前,藝術(shù)語言的局限。繪畫技法也是同樣,單從古人筆墨化來的辦法,在造化里,常使人筆下無所適從。黃賓虹學古功深,七十前,正處在由古人筆墨與寫生融合過渡的階段。對古人筆墨的提煉,對造化的妙悟,在這一時期的筆下往來交融,探索變化,尤其值得尋味。 黃賓虹入蜀前后,筆墨變化非常明顯。入蜀前所畫,處于摹古出古的蛻化階段,入蜀后,如此圖者,為了表現(xiàn)蜀地的蒼潤幽深,筆墨益加蒙茸沉厚,靈動放松,恣肆縱意,氣象更加渾樸。《蜀中紀游》筆墨層層疊加,氣韻生動,形神俱在,山水內(nèi)在之美,洞徹煥發(fā)。黃氏獨到的積墨法,在此時更廣泛的運用。 山居清影 立軸 1943年作(258.75萬元,2011年9月山東天承秋拍) 橫舟臥波 立軸 1943年作 松墨山水 立軸 1943年作 元人詩意 設(shè)色紙本 1943年作 款識:刺桐花開山雨晴,綠樹上有黃鸝鳴。杖藜出門看山色,恰見小池新水生。寫元人詩意。潤丞先生屬粲,黃賓虹。鈐印:黃賓虹、黃山予向、竹北移、癸未年八十 山 水 立軸 1943年作 天池石壁圖 立軸 擬董巨二米大意 設(shè)色紙本 立軸 1944年作 (2530萬元,2011年北京翰海秋拍) 《擬董巨二米大意》是黃賓虹的大幅作品,縱173.5厘米,橫91.5厘米,幾近六尺整紙。這樣的大幅作品在黃賓虹作品中尤其是流傳民間的作品中不多見。作于1944年,時年黃賓虹81歲,為其北平時期后期所作。 《擬董巨二米大意》不施石綠花青,卻在崖石間染以赭石,這與他此一時期所作多染石綠花青的作品不一樣,淺絳濃墨,互隱互顯,渾厚華滋。 山水 手卷 水墨紙本 清江漁情 鏡心 1945年作 秀巖煙靄圖 立軸 1946年作 湖山幽居 鏡心 山水 手卷 設(shè)色紙本 (未完 待續(x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