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經驗貼寫得很好,如果你堅持看完,一定會有收獲的~ 2017年司考各卷分數: 最大的困難:心態(tài)調整和平穩(wěn)。
雖然常聽說“無巧不成書”,但在我身上并沒有什么直接的例證,直到2015年司法考試成績查詢成功的那一刻:359分。我除了接受,別無他選。接受之后什么選擇呢?再來一次,有什么輸不起的呢。 2016年11月22日,早上8點,沒有經歷網站癱瘓的煎熬,直接查出來439分。平靜了幾秒之后,才想起狂喜、報喜。次日,也就是今天,整理了一下以前的資料,梳理了一下思路,還原到這個暑假的復習狀態(tài),發(fā)現想說的很多,但對與司考無直接關系的內容在此按下不表,總結了以下幾個方面,希望能對志同道合的人接下來的司考復習有或多或少的幫助。 一、寫在正傳之前更重要的前提 在正式談8大板塊科目(民法、民訴、刑法、刑訴、行政、理論、商經、三國)的復習之前,我想先前提性的說一下幾個問題作為對司考復習的鋪墊: 硬性的可計量的復習時間不是最關鍵,更重要的是有效的復習時間是多少?先說可計量的硬性復習時間:除去每天必要的時間花費(睡眠、三餐、適當運動),盡量削減對高強度復習狀態(tài)有干擾的“社會活動”,比如旅游、比如隔三差五的好友聚會。再說“看不見的”有效復習時間:不看別人早出晚歸的狀態(tài),看自己——當你坐下復習起,你真正吸收知識、專注學習的時間是多少?反過來說,你神游太虛、心有雜念沒復習進去的“假復習時間”有多少?這個問題的準確回答直接決定了你的復習效果和最后分數,而且也只有你自己能回答這個問題,至于怎么調整是另一個問題,道理誰都懂,我也只能說到這,天助自助者,如果你真的決心一考而過,我相信你自己能很好處理解決這個問題。毫不夸張的說,這個問題往往比復習本身重要,我們很多人計較于睡眠時間、三餐時間的“浪費”,殊不知,真正應該警惕和引起重視的是我們看起來是在復習的樣子卻沒復習進去的時間浪費。 “心態(tài)不是目的,目的是有利于復習過司考”。 怎么理解呢?首先我想糾正很多人的一個誤區(qū):以為對司考的不重視(或打醬油心態(tài))就是有好的心態(tài)。這完全和心態(tài)的初衷背道而馳。我的建議是,如果你一開始就是打醬油的心態(tài),那就用這時間去做別的事吧。因為在我一貫的行為模式里,如果決定做一個事,就會去做好,要做好就需要自覺、不自覺的全力以赴。(反駁者請繞道)即使退一步講,有的考生心底是很重視司考的復習,卻為了可以減輕自己的心理壓力而對旁人或自己經常說:“我就是打打醬油……”,其實這有很多壞處,簡單的說,經常這樣給自己“洗腦”導致的結果是在你潛意識里認同你是在做打醬油的事,即使你在心里是出于因特別重視想減壓的小算盤,結果弄巧成拙、遺憾考場。所以對自己誠實,是在行動上表現良好的第一步。 所以說,好的心態(tài)是為了促進目標(過司考)的實現,我們培養(yǎng)一種健康的心理傾向從而樹立一個正確的觀念指導行動(復習司考)。好心態(tài)是可以人為培養(yǎng)出來的,每天對自己灌輸健康自信、樂觀向上的意識,久而久之,自己就習慣性的成為自己“人為塑造”的那個樣子,而不是天生“沒心沒肺”、“對什么都無所謂”等就是好心態(tài)。 好的心態(tài)貫穿整個復習過程,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處理不好的話,在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能對目標的達成(過司考)造成毀滅性的破壞。比如已經考了兩場的考生,在第三場自覺考不過沒希望了所以臨陣脫逃不考了,這樣的考生最根本的是心態(tài)沒有擺正,結果可想而知。所以好心態(tài),再怎么強調也不過分,至于什么是好心態(tài)就不用我在這里羅嗦了。 這也是我在這次司考復習中最大的障礙,但我深知自己那種因一分之差產生的不平衡、抱怨心態(tài)很有害、浪費精力和時間,也很磨人,所以我決定每次一想到這個問題時就告訴自己說明自己的實力還不夠,這次要加倍努力才能防止這種意外因素,所以很快就回過神來,心態(tài)也平靜很多,慢慢地就調整好了,自己也變得踏實多了。 不抽象的說,狀態(tài)具體指每天的復習張弛節(jié)奏、進度等,另外就是所謂的堅持。如前所述,心態(tài)是第一位的,好心態(tài)才有好狀態(tài),但怎么將良好的心態(tài)轉化成行動、落實到具體復習過程中又是另外一個問題。 第一,復習節(jié)奏、進度。最重要的是你自己的情況,你應該是對自己最了解的人,所以不要看別人,關注自己。把自己管好了,別人的情況跟你沒關系,過分好奇別人的進度、節(jié)奏只會分散你的精力,影響自己應有的狀態(tài),這又是適得其反。同時,一定要在辛苦的復習過程中學會放松,張弛有度對復習效果很重要。至于放松的具體方式,不怕大家笑話,比如我是每周拿出一兩個小時看非誠勿擾,因為每期節(jié)目時間只有一個多小時,一周更新一期,各方面都合適,而且是我喜歡的方式能達到很好的釋放壓力、調整狀態(tài)的目的。每個人的放松方式不同,但基本原則是“張弛有度”的“度”,一定不能本末倒置,過分放松,所以選擇恰當的方式放松是為了更好的回歸復習狀態(tài)。 第二,堅持,是個老生常談的詞。但我在這更想從務實性的角度、更具體的說說堅持。我認為,一味的單純地告訴自己要堅持是很心累的,這時候應該換個方式了。如果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具體到每天每周的計劃執(zhí)行、任務完成上,自然就有了堅持的結果呈現,而不是為了堅持而堅持的“寶寶心里苦”的硬撐,相反,不去過多強調“我要堅持住”而是關心每一個學習任務、計劃的執(zhí)行會在這個落實計劃、克服困難的過程中看到自己的進步,自己也也因此越來越有信心,最終也是形成良好心態(tài)的良性循環(huán)。所以,告訴自己“關注行動本身吧,去TM的堅持!”會有很好的效果。 簡單粗暴的說,因人而異在司考中的意思就是,結合自己的情況,千萬不要跟風、人云亦云。這是4條前提中貫穿的紅線,也就是說,對我上述及以下,你要學會分辨進而有選擇性的去利用。從來沒有什么金科玉律適合所有人,就像法律中的“凡原則必有例外”,我常說自己應該是對自己最了解的人,對自己的情況、選擇最有發(fā)言權,別人,只能作為旁觀者給你根據他自己的經歷得出的經驗或建議,你說能完全適用你的情況嗎?!分辨不是說別人說的是錯的,而是不適合用在你身上。結合自己的情況是提高自己最有效快速的方式,取舍之間,只有你結合自己的情況去判斷。 另外,準備一個不大不小的日志本吧,除了復習進度、計劃完成情況,其他不要亂記,這不會花你每天多少時間的,但形成習慣后,你會離不開它。 以上4點,不管報班不報班、要不要先修階段、到底從幾月開始復習等問題的不同情況,我認為都是必須要重視起來的重中之重的幾個方面。 二、以時間進度為主線的具體復習 這一部分,直接以時間進程為主線談談司考復習。直接略過先修階段說強化階段。以我第二次準備司考為例,輔助穿插第一次司考的教訓。 我是從四月初研究生復試結束后四月初開始慢慢進入復習狀態(tài)的,因為大四面臨畢業(yè),很多分散精力耗時間的瑣事干擾,所以并沒有復習很多,到畢業(yè)離校那天2016年6月24日只是在空閑時間跟進強化視頻課,當時已經聽完—— 強化階段:民法(這個強化課階段聽民法就花了19天)→刑法(22天,中間去青島旅游一周)→刑訴(3天聽完,復習狀態(tài)慢慢出來了) →民訴(4天聽完)→商經(5天聽完)→做民訴真題(做題1天+看錯題1天半,主觀題除外)→做刑訴真題(2天做完題,看題因為中間亂七八糟其他的事耽誤3天半,一共5天半),→做商經真題并看題(未記錄數據丟失)→行政法(未記錄),至此,我已經完成了強化課的大部分視頻課的跟進,強化視頻課除了三國、理論我都基本完成,但真題只完成了民訴、刑訴、商經(做完看看錯題一遍)。為什么這么安排這樣的順序,見后文。6月24日離校,接著就進入畢業(yè)后的暑假模式,6月26日安頓好。 這樣本科一畢業(yè)就算是暑假,前邊一個多月相當于復習熱身,以便一實現“時間自由”就能快去進入全面?zhèn)鋺?zhàn)狀態(tài)。我考取的研究生院校在9月17報到,所以我一共是有近三個月的時間,客觀的講,對一個考過一次的考生來說,將近三個月(82天)加上之前陸陸續(xù)續(xù)的預熱階段大約兩個月足夠了,當然前提是充分有效地利用起來。 這里插敘一下復習順序和時間安排問題,我認為不能傳統(tǒng)的根據分值高低對8大門有個順序排列,而是根據你自己的情況排個序,意思是你哪科弱勢短板就要在未來的學習計劃和精力分配中有意識地側重調整,以我提高的分數負責任地告訴你,這個方法事半功倍。因為畢竟復習時間有限,反正不可能達到對每個部門法真正搞得毫無死角(完美主義者請繞行),所以既然是應試,直接目的就是過線。所以簡單粗暴地說,哪一科對我整體得分最高或提分最多有最大空間,這一科就絕對要重視起來并攻克。 沒有數據就沒有對比,見兩次成績對比 圖示說明:我之前考過一次,我清楚知道自己的弱項和劣勢科目是什么,所以撇開人云亦云談每科重要程度,我認為我刑訴是最頭疼的也最有提高余地,其次是民訴難搞可以進步很多,再次是刑法提分還是有空間的。其他的科目我不求給我進步多少,只要不低于上次水平也就是保持,就能比較有把握的過線。說到這我想說說卷四,去年我前三卷一共281,也就是超出及格線11分,但卷四只只有78分,比及格線恰巧拉了12分,這其中我當時大體對過答案,覺得失誤在刑法一道大題,其他科目的大題答起來感覺都不踏實不順暢,這都是造成了我只有78分的原因,撇開2015年的閱卷到底公平與否不談,因為這個因素是不可控的,我們只能改變能改變的部分,比如保強提弱,所以摒棄無可奈何的負面情緒,著眼于提分才是最實際的做法,當別人還在憤憤于閱卷問題一味抱怨吐槽時,你盡快調整心態(tài)(心態(tài)!)投入復習,你就已經走在前面了。 有的同學會說了,我是應屆生,第一次考沒經驗教訓,那怎么看自己哪科要著重復習、重點攻克。很簡單,你對每科早就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和印象,而這就是你判斷的主要依據:以我第一次的切身體會為例,雖然聽視頻課時感覺不出來,但后來明顯感覺到“一提起刑訴,我就頭大、毫無自信和發(fā)言權。”對,就是這種主觀感受,抓住它,接著直面這門科目里的具體薄弱點,就成功了一大半了。 所以統(tǒng)而概之的復習規(guī)劃要有,在這個框架里再填充每天、每周的具體落實計劃,日志本就是讓你清晰的認識到自己的進度和效率。 整體來看,我各科時間復習時間是跟著厚大的整體進度來的,因為我沒報面授班,所以相對自由的時間安排也讓我個人的復習有了很大的靈活性 1、第一階段對民法、刑法等按厚大視頻課上線的順序扎實跟進,我的學習特點是傾向于一開始先吃透,再追求遍數的反復內化。可能一開始有的心急的同學會覺得慢一點,但這樣的好處也顯而易見:后來階段會很有后勁,能跟上之后越來越快的沖刺點題階段,那個時候你會感謝第一階段的扎實,雖然一開始你要沉下心來。我覺得筆記什么的附加任務,因學科而異,比如我只對民法、刑法進行了整理要點,不是毫無技術含量的對大標題抽出來,而是摒棄大標題,最細致的一個層次直接就是具體知識點:你難以掌握、反復記不住、規(guī)律性很強需要特別總結的點。 2、第二階段是做真題。強化課緊接著真題階段,根據自己的側重,每科看幾遍肯定不一樣,對的和錯的題怎么看也不一樣。我是那種對百分百做對(不是蒙的、猜的)的題一遍就過,效率要求你必須有這個自信放掉自己實際已經掌握的知識點,因為大量錯題更有價值。這么看來,你就能理解“做題不是目的,檢測、反饋復習效果進一步促進復習才最重要”這句話了。對蒙、猜對的題肯定就列入錯題行列了,不管是對解析吃透、還是回顧強化教材對應知識點,總之無所不用其極的搞定就行了,檢驗有沒有攻克就是隔一段時間再做一下錯題看什么感覺,順暢作對并自信把握了考點就可以了。至于那種因為低級錯誤比如想選A結果寫成B的類似情況,我也有時犯,很正常,但在訓練的過程中一定要克服這種最不應該的失誤,具體方法見后文。 3、沖刺階段。我因為每一科聽的老師不是一個機構的,是根據科目來選擇的老師,所以兩個機構在真題階段后的安排略有不同,但原則是沖刺、適量模擬題、反復回扣知識點、點題、反復回扣知識點直到考前。這個時候的特點就是時間緊,但只要前期復習扎實,雖然任務重,還是能夠從容應對的。沖刺課跟著視頻聽完,如果時間充足就緊接著回顧一遍沖刺講義;如果時間不充裕了,比如我,就直接聽下一門,每一科的沖刺課都聽完了再總體挨著看一遍講義。這樣聽課和回顧至少兩遍。選機構和老師的問題見后文。 4、最后,還有一周要考試了,保持狀態(tài)就是最好的準備。每天仍然有計劃的看書,但這時候基本大局已定,正常發(fā)揮就是你的真正水平了。 三、以不同科目的具體復習 老師選擇方面,其實這不是關鍵問題,每個老師都很不錯,只要他的講課氛圍和風格不會讓你受不了,認真聽進去,這個環(huán)節(jié)不會決定你最終的結果。 復習策略方面,沒有什么特別的。 這里特別說明一下每科注意之處 ※ 每一科都有的規(guī)律是: 第一,做標注,后來復習時有效率和針對性。哪里看不懂或不容易理解的,用自己看的明白的記號標畫。 第二,不要糾結于某一個你不會的點,浪費太多時間得不償失,學會放棄。 第三,根據之前你自己的各科排序,你要在各個階段都對自己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多一點時間、精力分配,不然還是弱項、短板的你還是不會,簡單的大家都會,拉不開差距。 第五,整體上跟著機構的階段安排,具體講課老師特別強調的當年可考性很強的點要特別注意復習。 第六,如無必要,不要反復多次聽好幾遍課程,有時純屬浪費寶貴復習時間。第一遍扎實聽課就好了,如果具體某一個點不懂,可以就這樣的困惑反復多次聽,我用的是電腦聽的,快進、快退很方便。還有就是關于播放器加速問題,底線原則是不影響聽課效果,比如老師在這幾分鐘內目測是講段子、灌心靈雞湯可以加速聽過去,講歷年重點時宜慢不易快。記得不管快慢,你能掌握住知識點就是合適的。也可以勻速,但我是根據講課內容調節(jié)。這樣我認為也有助于集中精力、不容易疲勞走神。 第七,程序法不必糾結于數字記憶。重要的數字你自然因為反復見到記得住,生僻不容易考到的放過。 1、民法。我除了強化課自己看了一遍婚姻家庭,其他時間沒有復習它,放棄它不可惜,老師也沒有講。知識產權我是另外聽的鄢夢萱老師的,她講的簡明扼要,適合我的模式。做題方面就是真題自己做完、看完,又來一遍真題講解視頻,之后再來一遍鞏固錯題,最后再看時間回顧。 2、刑法。把老師講的基礎把握就好了,有余力的話可以多次聽,但我所有課程只聽一遍,所以一般不要輕易盲目多聽追求遍數,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好的效果,而且看學科而異。關于總則和分則的時間分配,表面看是分開的,其實在一開始強化階段時也處處同時學習著分則的高頻重難點,只不過自己沒有意識到。后期分則再學習是建立在總則基礎上,所以顯而易見不管是分值上還是重要性上。都要首先琢磨好總則,打好基礎。除了跟進課程外,我另外對總則、分則的安排是2:1,也就是如果看兩遍總則,大約只看一遍分則,如果總則學得好、基礎扎實,這個比例足夠,也很有效率,尤其是后期沖刺時,明顯覺得總則學好了很“占便宜”、很輕松應對整個刑法。 3、民訴。難度不大也挺有意思,但比刑訴有理論深度,所以理解著學會了就不容易忘,這是和刑訴的最大差別。所以民訴一定要注重理解,這樣才能做題時什么題型(選擇題、主觀題)都會。 4、刑訴。我當時看它最多遍數,每一遍都有前一遍不一樣的細微進步,我自己對刑訴講義用三種顏色的筆和一兩種符號代表特定含義,比如小三角是很重要我卻沒徹底掌握的點,每次看必然多花時間看這一部分的內容,或者限制時間的情況下之挑這一部分看,很有針對性,對后期提高復習效率很有幫助。當然前提是根據自己的掌握情況,準確反映自己的薄弱之處,否則滿頁都是小三角就相當于沒有小三角了,一定不要貪。如果是確實看什么點都覺得很重要自己又沒掌握,那只能說你沒有在聽課時做好分層工作,沒有利用好聽課環(huán)節(jié),自然沒法判斷了,所以聽課一定是心里有數的去聽,目的是課后更好地有能力自己復習。因為最多兩三種顏色的筆(黑筆、圓珠筆、鉛筆)、一兩種固定符號,所以記住每種顏色或符合代表的含義不是負擔。我認為刑訴很有必要自己總結近似易混點、形成筆記,這會打破“打開書全會但做題全不對”的怪圈。另外,刑訴和民訴不用刻意去對比學習,根據老師提醒的那些做到準確區(qū)分就好了,不然過度關注比較二者異同浪費時間。 5、行政。學習行政思維,注重推理。做高頻知識點的對應真題,通過做題、看題具體地熟能生巧,而不能單純看得懂,僅僅理解遠遠不夠。如果后期有時間精力,建議自己梳理知識點,比如利用表格整理近似易混知識點。 6、理論。該理解的不去背;純記憶的反復、反復、反復。尤其是在后期沖刺階段。著重談一下憲法的準備,我花的時間相對很多,白斌老師講得很好,我在聽課的基礎上適當總結規(guī)律和口訣,結合真題,有重點地圍繞高頻考點反復記憶。我的法制史等于放棄,考前一周的周末拿出來幾個小時翻了翻白老師在課程中提醒的幾處,其他一點沒看。對復習司考來說,敢于放棄也是另一種收獲,可以把寶貴的考前時間放在更有價值的科目上。 7、商經,商法多理解,重點特別突出,結合主觀題的考點,揣摩重點地出題角度和考法。經濟法是一個雞肋,投入和產出嚴重不成比例,我是在后期看得比較頻繁,因為它的知識點的性質不是用來理解的,是最后混個臉熟和法感,考場上遇到比較生僻知識點的考題你也許說不上來明確的思路,但你因為之前見過幾次,隱約之間就有傾向,這是很難說清楚的狀態(tài)。這類題不用在復習過程中留意太多,因為經濟法很多類似的題,所以對待經濟法就不能太較真,不能和真題較勁,也不能和自己背了又忘、忘了又背較勁。應該對經濟法就有一種背了就是忘,忘了再背,如此反復,幾輪下來,即使表面看你還是忘了,但這時你往往已經能“做對”選擇題了,這就夠了。所以純記憶類學科本著抓大放小的原則,加上不求記住、但求混熟的心態(tài),才可以協調好和其他科目的關系。 8、三國,性價比較高又很簡單,但不要花太多時間,都是選擇題,做對即可。 以上序號的順序也是我每一輪復習的順序,但輪到每一科又不是平均用力,該快的時候一定要快,比如經濟法,該放慢節(jié)奏多花精力時間仔細琢磨的就要下大力氣克服突破,比如民訴里的個別點,后來需要這樣一點點啃的點會越來越少,效率、速度自然就上來了,越到后期,其實越輕松,因為前期已經把功夫下在了基礎上,真有點“一勞永逸”的意思。 說一千道一萬方法論,最實際的是自己定時模擬練習! 我有五門科目用的厚大的真題,三門其他機構的真題,相應地最后都附有每年主觀題,后期8月初開始定時地訓練歷年真題。關鍵要每天都做題,然后對答案、分析答案的思路、對比找出自己做的不足之處、分析具體原因、下次有意識地提高訓練。千萬不能聽一大堆高招卻從來不自己動筆寫,想、看是一回事,自己真正做題時天壤之別!如果在考場上做的卷四是你做的第一套主觀題,那時后悔就太晚了。 2小時幫你終結先修 先修沒學完的、沒看的 看這些就夠啦 知道你的不安,知道你的需求, 厚大的貼心是不是無孔不入 厚大理論卷已經全部現貨啦 強化階段的課件也上傳了 民法、刑法講義你過完一遍了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