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國的都城制度是極具北方游牧民族政權(quán)特征的“五京制”,即以上京為中心,中京、東京、南京、西京為陪都的統(tǒng)治網(wǎng)絡(luò)。如今這幾個都城雖歷經(jīng)滄桑,名稱、地點也都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但大都還多多少少留有遼國有跡可循的足跡,依著這些足跡走下去,可以看到遼國雖然已經(jīng)遠(yuǎn)去但還依稀可辨的背影。在這組主題遺跡追蹤中,我們將同大家一起探尋遼五京的前世今生,先從遼上京開始。 遼上京,即今天內(nèi)蒙古巴林左旗,這里是遼朝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的龍興之地,是五京中最早建立的都城,也是如今遼的文化遺跡留存最多的地方。契丹建國前,上京之地史稱西樓,當(dāng)時這里沒有城池,僅有龍眉宮和明王樓。耶律阿保機在他建國稱帝后的第三年,派漢臣康默記和韓延徽在這里營建皇都,不到一年時間即初具規(guī)模。遼太祖耶律德光繼位后,對皇都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增建,至公元938年,城郭宮室之制,已經(jīng)完備,遼太宗遂改“皇都”為“上京”,并置臨湟府,從此該城興盛了200多年,金滅遼之后,開始走向衰落,及至到了元朝,尤其是1225年之后,逐步廢棄,數(shù)百年一直湮沒無聞。 如今在巴林左旗,和遼國有關(guān)的建筑遺存主要有遼上京皇城墻遺址、上京南北塔、遼祖州、遼祖陵,真寂寺遼代石窟等。 1.遼上京皇城墻遺址。遼上京遺址位于今天內(nèi)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zhèn)南。分皇城和漢城兩部分,漢城在南,皇城在北,中間僅一墻相隔,也就是說,皇城的南墻即漢城的北墻,目前城墻遺跡猶存。 2.遼上京南塔位于今遼上京遺址南7公里的土龍山上,故稱南塔。建于遼代初期,現(xiàn)塔高25.5米。塔身原有浮雕84件,多已剝落,至1991年僅存21件,現(xiàn)存放遼上京博物館里。 3.遼上京北塔。因建在遼上京遺址以北兩公里的一座山頭上,故稱北塔。距遼上京南塔約12公里,塔高15米。 4.遼祖州遺址。位于今天內(nèi)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zhèn)西南20公里的石房子林場境內(nèi),當(dāng)?shù)厮追Q“石房子”古城。遼祖州是阿保機家族的世居之地,阿保機死后葬于祖州的一座山中,并設(shè)立了奉陵邑守衛(wèi)。金滅遼后,遼祖州被付之一炬,至今土層中依舊可以看到火燒的痕跡。 遼祖陵石房子,由7塊巨型花崗巖石板砌成,東西長7米,南北寬5.3米,高3.6米。 5.蕭太后點將臺位于巴林左旗查干哈達蘇木哈巴其拉嘎查北三公里處。所謂點將臺,實際是一巨大孤石。孤石高約30米,周長50米,平地拔起,無依無靠,四周是緩坡草地,孤石顯得突兀孤傲,偉岸凝重。因孤石平平穩(wěn)穩(wěn)地坐落在草原上,有如當(dāng)?shù)啬撩窦抑械目蛔?,故有“石桌子”之俗稱。(注:這里說的蕭太后,指的是遼朝第五代皇帝景宗耶律賢的皇后,姓蕭名綽,小字燕燕。) 6.遼慶陵白塔。位于巴林右旗索博日嘎蘇木。遼滅亡后,遼慶陵所在的奉陵邑即行廢棄,這座白塔式僅存的地面建筑,是最著名的一座遼塔。 7.遼真寂之寺石窟。位于巴林左旗林東鎮(zhèn)南二十公里的群山之中,里面有保存完整的四座遼代石窟。石窟就鑿于照片中的這座山中,山巔的這塊石頭,正面看像桃核,故名桃石山,但如果從側(cè)面看,它則像一只雛雞,這座山看起來又像一頭臥獅。 注:本文文字及圖片皆選自《休閑讀品·天下》(第三輯)中的《遼國的五京》 版權(quán)所有,禁止盜用所有圖片。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我們 雜志社微信公眾平臺:xiuxiandupinT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