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cl,男,28歲,2016年11月24日入院 主訴:間斷排黑便8天,加劇伴暈厥半天 病史:患者8天前無誘因出現(xiàn)排黑色成形大便3次,每次量約50ml,就診我院查血常規(guī)HB:140g/L,胃鏡提示:胃十二指腸球部復合潰瘍,予口服泮托拉唑治療,1天前因感冒口服泰諾等感冒藥,半天前出現(xiàn)排柏油樣大便3次,每次量約100ml/L,伴暈厥1次,持續(xù)1分鐘后自行蘇醒,醒后覺頭暈,肢冷,汗出,心悸,遂120急診入院。查體HR:95次/分,BP:99/68mmHg,入院查血色素91g/L,BUN8.1mmol/L,入院當晚再次排暗紅色血便1次,量約200ml,查體HR:84次/分,BP:86/51mmHg,復查HB:65g/L,DIC提示3P陽性,DDi:>20ug/ml診斷:胃十二指腸復合潰瘍并消化道大出血,出血性休克,DIC;予禁食,制酸,止血,全腸外營養(yǎng)。 11月29日患者血色素恢復77g/L,流質(zhì)飲食,予開中藥:患者乏力,口干,進食量少,小便調(diào),大便4日未排,舌質(zhì)紫暗,苔黃膩干,脈沉細略數(shù)。管床醫(yī)師查房后辨證考慮氣血兩虛,濕熱中阻,予益氣養(yǎng)血,清熱化濕法,具體處方如下: 黃芪15 太子參15 黃連3 茵陳10 薏苡仁20 三七3 白及9 煅瓦楞子15 海螵蛸30 當歸6 佩蘭9 甘草3 顆粒中藥3劑,水沖服,日一劑。 12月2日查房患者乏力,面舌稍蒼白,無干口,手足尚溫,舌淡紫苔白膩披黃,脈沉細;因其球部潰瘍,定位在太陰,處方: 黃芪30 當歸9 桂枝9 白芍15 炙甘草6 生姜6 大棗6 山藥20 大黃3 顆粒3劑,日一劑。
12月6日查房患者無訴特殊不適,無腹痛,無乏力不適,可自由活動,飲食量增加,大便色黃成型,日一次,舌如上,舌質(zhì)淡,中根部舌苔黃膩,但較前范圍變小,變薄,舌苔濁象退,舌質(zhì)紫色退。效不更方,續(xù)用前方7劑,帶藥出院,日一劑。 12月12日門診復診,諸癥皆消,舌淡,較淺好轉(zhuǎn),苔中根部略膩,較前改善。處方 黃芪12 當歸9 桂枝9 白芍15 炙甘草6 生姜6 大棗6 山藥15 白及15 顆粒7劑,日一劑。 封面人物:恩師楊春波教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