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玉米取消臨時收儲政策的第一年,玉米價格回歸市場主導,在這一年,堅持種植玉米的農戶收益如何呢? 農民說,種植一坰玉米的成本高達14000元錢,按照一坰地收兩萬斤玉米,每斤平均0.64元計算,每坰地要賠1200元錢。現(xiàn)在的價格在6角左右,農民掙得就剩補貼那點錢。玉米種植中大家關注的一個熱點就是玉米臨儲制度的改革和玉米面積的調減。從過去很多的采訪可以看到,農民種玉米很難有好的收入了,請往下看。 對于繼續(xù)種玉米的農民來說,玉米到底怎么種? 專家表示,改革的政策措施第一條是關于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這兩者密切相關。 從農民角度來講,現(xiàn)在玉米價格低了,要想增加收入,在完善價格機制方面,一方面要去庫存,即解決產量和產能的關系,要關心產能,產量可以根據(jù)情況進行調整,這是去庫存。 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目前我國還沒有話語權,要遵循國際市場規(guī)律,在庫存上,國家為了保護農民利益,收儲玉米時,國家基本不拋出庫存,庫存對價格的影響并不大。 另一方面,很重要的是去成本,因為成本太高了,收益就相對低了,這樣就會影響收入。國家堅持市場定價,農民就要降低成本。 首先要把土地成本降下來。其次,在糧食價格行情不好的時候要盡可能少施化肥。有的農民說價格越不高他越想高產,越想高產越多施化肥,實際上提高了成本,價格上不去,有可能更加虧損。 政策還是要調整,比方說補貼,要提高針對性和精準性,要提高補貼的效率。補貼的精準性就是更多地要強調價補分離,補貼生產者。在補貼方式上也需要完善。 如果玉米和大豆要農整的話,補貼力度就會加大。如果把大豆和玉米農整,要養(yǎng)地,賺錢不多的情況下養(yǎng)地也是個好辦法。 農民該不該改種水稻小麥? 調減玉米之后到底應該進行哪些嘗試,比如改種,到底改種什么?國家倡導改種水稻、大豆、青儲玉米以及雜糧等等,但是改種存在很大風險 。 稻谷的收購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種糧農民的利益,但稻谷收購價長期高位運行,給相關產業(yè)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尤其是大米加工行業(yè)。在全國“稻強米弱”勢態(tài)影響下,加工多虧,不加工還能少虧點,這勢必影響稻谷產量。 而且并不是每一塊旱田都能改造成水田,旱改水要有相應的水源條件和水利設施。連買機器,帶買地,再加投資,同時農戶也承擔著不小的資金風險。 水稻、小麥是口糧,一直執(zhí)行國家的最低保護家政策,“一號文件”提到了要“堅持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合理調整最低收購價水平,形成合理比價關系”,合理調整最低收購價水平。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fā)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今年水稻最低收購價格有可能會調低。小麥已經公布了,穩(wěn)定預期,最低收購價1.18元,稻谷收購價格預計也會盡快公布。通過這個政策釋放一個信號——調整比價,也就是說玉米的價格,已經降了。言外之意,如果按照這個比價,稻谷主要是滿足口糧的需求,玉米還可以在別的方面(使用),需求比較大,還可以有別的空間。玉米,儲備也是偏高的。 從整個政策角度來看,中央“一號文件”沒有一個地方說鼓勵農民要把玉米改成水稻,當然農民自己去改可以,但必須要高度地來關注這個風險,改種了,很可能成本會增加,不改有可能少賺一點,如果改(種)了有可能就虧得更多,這個問題必須要研究清楚。 專家表示,不排除稻谷的最低收購價格和玉米的比價,按照這樣的比例關系調到合理的水平,不排除下調的可能性。即使不下調,這兩年看到國家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是穩(wěn)定的,但市場里反映的價格是下降的。一是可能收儲量少了,二是收儲質量要求高了。 改種到底有什么風險? 農業(yè)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表示:現(xiàn)在種什么和改種什么,不是簡單地替代。 第一,生產條件,旱改水,原來是旱地現(xiàn)在是水田,這要改變; 第二,技術條件,原來的設備,特別是規(guī)模經營者都是圍繞旱田來的,現(xiàn)在改為水田要增加投資; 第三,市場價格,現(xiàn)在玉米多了,都去種水稻了也是有問題的,玉米多了,玉米是個產業(yè)鏈比較長,還可以做口糧,還可以加工成飼料,還可以做工業(yè)原料,水稻產業(yè)鏈條更短了,反而用途、空間又小了,價格下降也是一種必然。所以,還是要認真地分析市場,分析供求,不能說這個多了就盲目地改種另外的一個,這是要注意的。 第四,是要算經濟帳,改動之后,采用了新的技術和品種成本增加多少,成本增加以后收益是增加還是降低了。 第五,是我們的政策,當然要進行引導,但基本的政策,比方說我們對小麥、稻米采取收購保護價,對玉米實施價格補貼。從政策來說,今年的政策并沒有針對稻谷和小麥講其他問題,還是保護價。改革過程中我們只提了一個政策叫鼓勵糧改豆,糧改飼(作物)。所以,農民要認真地研究市場、價格和政策來去調整。 調結構不僅是品種的替代問題。我認為,在市場變化比較大的時候,恰恰品種結構的調整要適度,哪怕這個品種我不變,提高了品質就能夠提高價格,降低了成本就能夠提高效率;同時,促進加工轉化,也就是說你在品種基本穩(wěn)定,生產技術條件都基本穩(wěn)定,特別是規(guī)模經營土地,這時候恰恰不能在品種上做文章,而是在提品種,降成本,提效率,延長產業(yè)鏈做文章,你就站住了。 這次調整,價格變化影響較大的就是規(guī)模經營主體,因為他種得多,所有的投入都以原作物品種為基礎的。這樣一來放棄原作物,換到新的品種會損失更大。 所以,這時候看你怎么理解調整,不要僅僅理解為玉米不行了種水稻,水稻不行了種大豆,大豆不行種小麥,這樣越折騰,損失越大。從另一個角度講,提品質、降成本、提高效率、加工轉化,延長產業(yè)鏈這也是調整。所以,農民朋友要在這個時候一定要穩(wěn)得住,避免盲目調整,要有風險意識。第二,到底要種什么,該種什么還是種什么。玉米和大豆農整,玉米不種改種大豆,少賺一點,但能把地把握住,等到玉米價格將來上去之后再來種玉米。堅持綠色生產方式,農民都舍不得把原來的地培養(yǎng)地力,讓損失少一點。要把長短結合起來。 改種之后怎么去種? 農業(yè)部提出今年要再調節(jié)1000萬畝以上的計劃,東北地區(qū),糧改飼有這個計劃的,不種籽粒玉米,種飼用玉米;加工企業(yè)多少,動員多少,補貼多少,都是有計劃的,不是盲目的,這次結構調整不像過去農民按市場為導向去調,但不是所有東西都引領,讓農民盲目地調。 規(guī)模經營主體和一般經營主體,以及不同區(qū)域之間也有不同的思想,玉米現(xiàn)在是三個“鐮刀彎地區(qū)”,十幾個省產區(qū),這十幾個省比較起來,有的省特別有優(yōu)勢,優(yōu)勢產區(qū)更得守得住。非優(yōu)勢產區(qū)通過競爭力給補調了,比如,原來13個搞生產的人里面,可能3個人最有優(yōu)勢,3個人堅持住了,另外10個人不生產,品質就提高了,我就賺錢了,這是生產力的變化。不同主體,不同產區(qū)都要從自己的實際出發(fā),最重要的是發(fā)揮市場的作用。 那些地區(qū)有比較優(yōu)勢的品種適合種植? 吉林省松原市是我國重要的小雜糧生產基地,這兩年種玉米不賺錢,小雜糧的種植面積迅速增加。然而2016年春天,谷子價格下跌,春耕時很多原本種谷子的農民改種美葵等作物,收獲季節(jié)美葵卻賣不出去了。 小雜糧作為小宗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大,普通農民難以掌握市場行情。盲目地種,跟不上市場。雜糧市場價格波動大了。農民有時候掌握不好,高點進了整不好低點出去。 在內蒙古,一些新型經營主體開始嘗試改種青儲玉米。專家到內蒙、甘肅調查,甘肅定西地區(qū)的青儲玉米大加工企業(yè)很大,對青儲飼料也是供不應求,應該說這個市場比較好。但不是盲目的改種,一家一戶沒有這個銷路,該收的時候沒有銷路那可能就稻草一堆,虧本很大。必須有下家,以銷定產,有銷路了才能種。然而對于普通農民來說,難以單兵作戰(zhàn)種植青儲玉米。有的農民沒種過青儲玉米,自己沒有養(yǎng)殖業(yè),沒有銷路,就不建議去種植。目前小雜糧、青儲玉米等一些作物的種植,補貼等一些列扶持措施也相對滯后。 目前政策上還沒有直接補貼小雜糧的,種小雜糧是市場行為。有些地方,像齊齊哈爾,他們首先引導龍頭企業(yè)加工小米酒,龍頭企業(yè)他首先把銷路解決了,再引導農民去種,比如玉米不種了改種(小米),財政上有一些動作,地方有這種主動權,因為地方政府,糧食主產區(qū)沒有錢,通過財政預算,財政上要到錢也會有一定的自主權,可以通過特色農產品優(yōu)勢區(qū)建設扶持。 宋洪遠專家強調,改變糧改飼補貼試點,不是全面開展。第二點也要特別強調一下,不管是規(guī)模經營主體還是原來的小型經營主體,不管是在優(yōu)勢產區(qū)還是非優(yōu)勢產區(qū),千萬別忘了一句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最重要的就是要圍繞市場需求變化安排生產。 農民該怎么跟上市場呢? 宋洪遠:跟著市場走就要發(fā)揮主體的優(yōu)勢,區(qū)域優(yōu)勢,不要盲目跟風。把握好一個重點: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轉,市場就是這樣無情,所以要跟隨市場需求,發(fā)揮主體和產區(qū)優(yōu)勢來進行種植。 其次,如果在當?shù)赜旋堫^企業(yè)的話,市場占有率比較高的。像黑龍江佳木斯有大型龍頭企業(yè)加工,在市場里的占有率是非常高的,這時候農民就不用犯傻了,他是有力量的,我們家里如果有個搞100、200畝,他是規(guī)模經營戶,我是小散戶,他在市場中也是無能為力的,用農民的話“抱誰的大腿”很重要。 總結起來說,市場有信心,就是農產品的供求、質量和價格信息,現(xiàn)在這么多信息平臺,農民兄弟要查一查看一看別人在干什么,供求怎么樣,價格怎么樣,質量怎么樣,這樣就會更清楚一些。 “提高農業(yè)供給質量”,普通農民應該怎么種糧? 宋洪遠:這次“一號文件”提到了要求促進農民提質增效。我個人理解質有兩方面含義,效也有兩方面的含義。 質,一是農產品質量,品種要好;二是供給的質量。供給的質量是什么意思呢?現(xiàn)在之所以結構性有矛盾,就是因為低端的,無效的供給多了,高端的,優(yōu)質的有效供給少了,要提高供給的質量就要讓供給更好地適應區(qū)域性的變化。供給和需求是兩個方面,在變化過程中需求是快變化,供給是慢變化。供給怎么樣,要根據(jù)需求走,這樣才能適應它的變化要求。 效,也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農業(yè)生產的效率,生產效率不提高,包括群要素生產率不提高肯定沒有競爭力;另一方面就是農業(yè)綜合效力,投入和產出要賺錢。 (本文根據(jù)2017年2月13日《一號文件,離農民有多近》節(jié)目現(xiàn)場整理報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