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個字:內(nèi) 內(nèi) nèi:獨(dú)體字,布局勻稱,筆畫準(zhǔn)確。 外部“冂”整體稍抗肩,左輕右重。左豎露鋒入筆,然后向下行,豎身稍左斜,略呈弧形,不要重,垂露收筆;橫折鉤虛接起筆,橫畫稍抗肩,向右漸輕,到位后向右下方頓筆,略內(nèi)擫下行,豎身厚重有力,里直外彎,與左豎稍呈背式,到位后跪筆彈鋒起鉤,鉤角略低于左豎。 “人”字稍偏左,上展下收。豎撇高起,斜切入筆,厚重,注意角度和力度,撇尖應(yīng)在左豎的中部;點(diǎn)筆實(shí)接起筆,要飽滿厚重。 歐陽詢 顏真卿 柳公權(quán) 褚遂良 陸柬之 米芾 王羲之 趙孟頫 懷素 趙佶
第八個字:室 室 shì:上下結(jié)構(gòu),上下對正。 上部“宀”頭整體略抗肩,稍寬。首筆豎點(diǎn)居中,稍左斜,厚重,勿長;第二筆左豎離首豎距離稍近,起筆不要低,露鋒入筆,稍左斜,圓收;橫鉤虛接起筆,橫畫稍抗肩,壓著豎點(diǎn)的下部通過,向右漸輕,過豎點(diǎn)后右邊稍長,到位后提筆稍向上,然后頓筆向左下方出鉤,鉤要短促有力。 下部“至”字呈梯形,上收下展。上面部分要緊湊,斜勢抗肩:首橫露鋒起筆,與“宀”頭左豎的下端平齊,大抗肩,不要寫長;“厶”字要稍寬,撇折起筆稍偏左,實(shí)接起筆,撇身稍直,注意角度,到位后筆鋒稍往左帶,然后向下頓筆,再折鋒向右上方抬筆出鋒,不要長;最后點(diǎn)筆略重。下面“土”字形扁寬:首橫不要長,與上面橫畫對齊,抗肩也一致;中豎斜切起筆,對準(zhǔn)上部豎點(diǎn),豎身厚重,稍左斜,不要長;最后橫畫稍呈拱形,在上部左豎重心的正下方斜切起筆,左段稍短,略抗肩,過中豎后漸平、漸重,稍長,收筆稍重(右端與上部鉤的重心對齊),以穩(wěn)住整字。 歐陽詢 顏真卿 柳公權(quán) 虞世南 褚遂良 馮承素 王羲之 趙孟頫 懷素 孫過庭
第七個字:數(shù) 數(shù) shù:左右結(jié)構(gòu),彼此相讓。 左部“婁”字斜勢抗肩,左展右收。上面“曰”與“口”均上寬下窄,大抗肩,重心直對,諸橫等距,抗肩稍大,筆畫要輕,注意左右豎筆的傾斜角度和寫法。中豎垂直厚重。下面“女”字不要寫重:撇折要撇短捺長,撇直捺彎;右撇指向與左撇不同;最后橫畫起筆左探,抗肩與上面相同,右邊要收。 右部是“攵”旁的一種寫法,不要寫寬,左收右展。上面“口”框不要寫寬,抗肩稍大,注意豎折的折肩與左部兩個折肩的不同;第二筆橫畫與左部“口”的上橫對應(yīng),收筆托住豎筆;豎折在左部上面折肩處起筆,到位后向上略回,然后寫橫,與上面橫畫平行,收筆與上面折肩的右側(cè)基本平齊;下面撇筆起筆稍偏左,撇身勿重,要彎,撇尖緊挨左部的反捺;最后捺筆在左部長橫的上面起筆,要注意捺角與上面筆畫的對應(yīng)位置,舒展流暢,規(guī)范俊美。 顏真卿 柳公權(quán) 褚遂良 王羲之 米芾 趙孟頫 董其昌 孫過庭 王羲之 張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