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鷂(微信公號讀史特約作家) 成龍大哥的《功夫瑜伽》票房大獲全勝的同時,也讓不少微友產(chǎn)生這樣的疑問:電影開頭提到說大唐將軍王玄策“一人滅一國”,但是這么牛的歷史人物,為何卻鮮為人知?是編劇杜撰的吧? 筆者要說的是,歷史上確有王玄策其人,而且也確實有“一人滅一國”,憑一人之力橫掃印度半島的壯舉,而且他還是南方絲綢之路上西藏至印度這段重要支線的開拓者,并將制糖技術(shù)從天竺帶回唐朝。 但是,可惜的是,這樣一個對歷史作出重大貢獻的人,卻因為官小,沒能被記入正史。 據(jù)考證,王玄策早期曾在廣西一帶擔(dān)任過縣令等職,后來因多次出使天竺,被提拔為從五品的朝散大夫。這是王玄策一生最高的官銜。但中國古代修訂官史有個很不好的傳統(tǒng),就是五品官員是沒有資格立傳的。所以,新舊《唐書》中都沒有王玄策的傳記,雖然他貢獻不小,且干了一件堪稱震驚世界的事——如果當(dāng)時的資訊有今天這般發(fā)達的話,王玄策的名聲絕對一夜間響徹世界。 惜哉! 王玄策未能被寫入正史,除了官職未達到入史的標準外,究其原因,筆者認為還有很重要的原因值得我們思考。要知道,像他這般牛的人,在亂世,是開國功臣;在海外,是國王或一方諸侯,無論如何都能夠入史的。 但可惜,他生在了盛世,而且是萬國來朝、人才濟濟的大唐盛世,王玄策的優(yōu)秀被其他人的光輝所掩蓋;還有,中國歷朝歷代都以天朝上國自居,所以一直對外交事務(wù),對外邦國事都不重視,認為這都是不堪一擊的蠻夷,“一人滅一國”是正常的事;最重要的是,王玄策這樣牛掰的英雄不是生在亂世,而是在儒家思想當(dāng)?shù)赖?span style="color: rgb(62, 62, 62);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line-height: 25.6px;">太平盛世,儒家進史書講究的是立言、立功、立德,所以像王玄策這種開疆拓土式人物,包括諸多科學(xué)家,都是不符合儒家保守的思想,是史書不提倡的。 悲夫!王玄策! 好在,由人民大眾書寫的野史還是記住了這個英雄的輝煌事跡!接下來,我們詳細了解一下王玄策的非凡故事。 小縣令有幸出使天竺 王玄策,洛陽人,早年事跡不詳,初任融州黃水縣令。 王玄策走上外交生涯,與其老鄉(xiāng)玄奘有很大關(guān)系。初唐,玄奘歷經(jīng)千辛萬苦,西游天竺,受到北印度強國摩揭陀國戒日王的熱情招待。玄奘在與戒日王會面的時候談了許多大唐的事情,引起了戒日王的極大興趣,于貞觀十五年派人出使大唐,請求建立聯(lián)系。隨后,唐太宗派出了第一批使團,主要是對摩揭陀等天竺國家進行考察,具有試探的性質(zhì)。 貞觀十七年,唐廷第二次遣使印度,這一次應(yīng)該是比較正式的使團了。由朝散大夫行衛(wèi)尉寺丞上護軍李義表擔(dān)任使團團長,融州黃水縣令王玄策或因在南部邊境任父母官的緣故,有幸成為副團長。 22人的使團從長安出發(fā)后,經(jīng)過了9個月的長途跋涉,終于在643年12月到達摩揭陀國的曲女城——這正是玄奘功成名就的地方。王玄策等人受到了戒日王的熱烈歡迎和款待。 這個使團在印度大陸進行了長時間的活動,據(jù)說遍歷北印度各國,在重要的地方都立碑刻銘,不但表示大唐使臣到此一游,更表達了“欲使大唐皇帝與日月而長明,佛法弘宣,共此山而同固”的美好愿景。大約一直到貞觀二十年上半年才返回國內(nèi)。 經(jīng)過這么一宣傳,大唐的國威確實在天竺各國產(chǎn)生了影響,于是各國紛紛派遣使臣與大唐建立外交關(guān)系。而這便促成了王玄策的第二次出使。 無辜受辱,一人震怒而數(shù)國破滅 647年,王玄策升任正使,率領(lǐng)30余人的使團,再次出使天竺諸國。 雖然官升一等,但王玄策的運氣不怎么好——此時,跟唐朝友好的戒日王恰好去世,有個叫阿羅那順的臣子趁機篡了位。一則害怕大唐使節(jié)將事情捅出去,二則覬覦大唐使者的財物,阿羅那順派出2000人馬半路對大唐使團伏擊。王玄策毫不畏懼,率領(lǐng)30人的使臣隊伍與之激戰(zhàn),無奈寡不敵眾,除王玄策、蔣師仁外從騎皆遇難,王玄策被擒扣押。后來,王玄策、蔣師仁在戒日王之妹拉迦室利公主的幫助下,逃脫了。 兩人很快逃到尼婆羅(即尼泊爾)。當(dāng)時,吐蕃的松贊干布有兩個皇后,一個是大唐的文成公主,一個就是尼婆羅的尺尊公主,所以大唐、吐蕃、尼婆羅三國是親戚關(guān)系。親戚受難,尼婆羅王自然不能袖手不管,同意借兵7000給王玄策,另外,吐蕃松贊干布知道情況后,也派遣來1200名精銳奇兵供王玄策指揮。 有了兵就有了底氣,王玄策率兵直撲摩揭陀國。在北印度茶博和羅城外,王玄策用“火牛陣”輕松擊潰阿羅順那的數(shù)萬象軍。阿羅順那大驚,守城不出,王玄策一心報仇,拿出唐軍攻城的各種手段——云梯、拋石車、火攻,狠攻月余,終于攻破王城。阿羅順那趁亂逃往中印度。 王玄策見阿羅順那逃跑,下令急追。阿三的兵真的不堪一擊,與王玄策的軍隊一接觸便潰不成軍。中印度滅,阿羅順那又逃亡東印度。東印度王尸鳩摩一開始也不認為唐軍有多牛,率數(shù)萬大軍迎戰(zhàn),結(jié)果也是大敗。 尸鳩摩嚇得魂飛魄散,忙送牛馬萬頭,弓刀纓絡(luò)財寶若干,向王玄策謝罪,表示臣服大唐,王玄策方才罷兵回朝述職,同時將阿羅順那披枷帶鎖押回長安。 歷史評價有爭議 雖然借了不少兵,但一人滅一國的說法也沒有錯??梢哉f,這個難度比起漢代常惠用異國軍隊攻匈奴還難。要知道,當(dāng)年?;萁?jīng)營了近二十年而且軍力占優(yōu),方才聯(lián)盟烏孫擊敗匈奴。王玄策的故事精彩程度不亞于好萊塢大片,而從這段史實中也可以看出唐代前期國家之強盛和國際影響力。 但是,返回長安的王玄策,僅升兩級,被拜為朝散大夫。 而后世對王玄策這一壯舉也有爭議,認為盡管王玄策有充分的理由(使團被劫殺)自主執(zhí)行這次攻擊行動,并且在戰(zhàn)術(shù)上可圈可點。但從戰(zhàn)略層面上來說,卻無疑幫助吐蕃解除了背后潛在的威脅。——結(jié)合當(dāng)時的地緣政治結(jié)構(gòu),作為大唐使者的王玄策,出使天竺所執(zhí)行的任務(wù)實際上和張騫類似,是為唐帝國在吐蕃背后的印度大陸尋找戰(zhàn)略盟友,以牽制這個強大的對手的。雖然這時唐、吐兩國,已經(jīng)貌似化干戈為玉帛了。然而最終的結(jié)果卻是,帝國使者在吐蕃的幫助之下,攻擊了這個本該合縱連橫的對象。 這樣說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史實就是,大唐和吐蕃的良好關(guān)系并沒維持多久,安史之亂后,吐蕃甚至趁著唐朝內(nèi)部大亂,而趁虛而入一度攻入長安。 但另一方則認為,讓王玄策背這個黑鍋是荒謬的。首先從地緣上就是個很大的問題,從青藏高原攻擊喜馬拉雅山系南麓及印度平原,無論是占領(lǐng)還是掠奪,地形都是大問題。吐蕃顯然要么臣服唐朝要么征戰(zhàn)唐朝,印度對于吐蕃卻沒有什么吸引力。因此即便是古天竺統(tǒng)一并強盛起來也會因為地形而無法對吐蕃構(gòu)成什么威脅。 不過,客觀上說,王玄策“一人滅一國”的傳奇行動,還是對印度大陸的發(fā)展起到重大的改變,阻礙了印度統(tǒng)一的歷史進程。直至500多年后11世紀,入侵阿富汗的突厥人建立的穆斯林政權(quán),才在印度北部建立統(tǒng)一政權(quán)。 三大貢獻不可磨滅 繼續(xù)說王玄策的故事。因為其出使兩次,對天竺及沿途國家都很熟悉,所以唐朝皇帝一遇到涉及天竺的事情就會想到他。657年,王玄策奉唐高宗之命送佛袈裟到天竺。 這一次出使十分順利。661年,王玄策帶著使團回到唐朝,照例向唐高宗匯報出使成果,并談到有高僧玄照在天竺。不想邀功反成累贅,唐高宗派他再次到天竺,邀請玄照回國。 雖然前面三次出使已令王玄策精疲力盡,但圣命難違,不得不再次出發(fā)。請回玄照后,王玄策經(jīng)尼婆羅國,至吐蕃,還拜見了文成公主,順利完成任務(wù)。 王玄策四次出使印度,以當(dāng)時的交通工具和道路狀況,實屬不易。另外,除了我們前面詳細所說的“借兵滅國”的英雄事跡,他還有另外三大貢獻,對后世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其一,開通了南方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支線——西藏至印度的道路。在此之前,進入印度一般要通過新疆的絲綢之路,也就是600多年前張騫開通的老路,無論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法顯還是唐初的玄奘走的都是這條路。而王玄策和他的使團,時歷史記載中第一批從長安出發(fā),經(jīng)過青海、西藏、尼泊爾到達印度的人。此后,很多高僧大德都通過這條道路西行求法,造紙術(shù)、造酒術(shù)以及桑蠶技術(shù)等也是通過這條路線傳到西藏和印度的。 其二,將天竺的制糖技術(shù)帶回唐朝。糖在今天是司空見慣的,但在漢唐時代,卻是一種奢侈品,閩越王就曾把甘蔗制品作為貢品獻給劉邦。唐朝時人們雖已學(xué)會制糖,但工藝落后。王玄策在對印度的征戰(zhàn)中,發(fā)現(xiàn)其制糖工藝比較先進,戰(zhàn)勝后順便從天竺帶回一批制糖工匠。 其三,將沿途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記錄下來,匯成了一部書,即《中天竺國行記》。書中詳細記錄了當(dāng)時天竺的風(fēng)土人情、政治制度、宗教故事等??上н@本足以與玄奘的《大唐西域記》相媲美的書,竟淹沒于滾滾紅塵中,不知所終。 投稿信箱:2076458511@qq.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