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暮初 日本的雜物管理咨詢專家山下英子憑借一己之力將日常家居環(huán)境的收拾整理發(fā)展為一項事業(yè),令人刮目相看。尤其她所悟得的三個關鍵詞,斷行(だんぎょう)、捨行(しゃぎょう)、離行(りぎょう)(簡稱為“斷”、“舍”、“離”)更是風靡世界,成為倡導簡約生活的一面旗幟。 其實,這三個詞義原本與物品整理沒有什么關系,但借用到雜物管理上就被賦予了特定的新意。 其中,“斷”(入ってくるいらない物を斷つ),就是拒絕不斷被拿進家但又無用的物品,并延伸至“擺脫無用的的習慣、斬斷欲望”等概念。 其中,“舍”(家にずっとあるいらない物を捨てる),就是把一直留在家中但又不想要的東西扔掉,并延伸至“舍棄令自己感到困惑和煩惱的地位”。 其中,“離”(物への執(zhí)著から離れる),就是遠離對于物欲的心理依賴,并延伸至“擺脫心中的執(zhí)念”。 這三個關鍵詞,可謂三句話不離本行,但作為簡約生活的原點,一下子點開了人們多年來對于生活全新理解的門扉,因而受到許多人的歡迎,這也在情理之中。 “斷、舍、離”的理念揭示了一個最簡單的道理,人們之所以埋怨生活的不易,并因居住環(huán)境的狹小,導致心情低落,但又總是找不到一個心理排解的出口。其中的原因竟然是被多余的身外之物或眼中之物所累。 因此,要讓內心輕松起來,首先要斬斷對物欲的信賴,堅守簡約生活的理念,去除多余無用的物品,擴展視線范圍,并讓居住空間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從而舒緩精神,放松心情,減輕各種煩惱對心理的束縛。這就是“斷”、“舍”、“離”的基本含義。 由此延伸,從整理家居環(huán)境延伸到對內心的整理也是如此。人們之所以有哪么多的煩惱、困惑、執(zhí)念。一方面是對于私欲的不加節(jié)制,另一方面又苦于沒有辦法去除心中的雜念。 但是,這種理解并不徹底,也只對生活理解程度較低的社會階層有用。事實上,人們之所以不斷積累物品,又不愿意扔掉多余的東西,是因為他們總認為在什么時候可能派上用場,尤其在日本傳統(tǒng)的觀念中,由于生活艱辛,財富積累不易,因此浪費就是一個可恥的行為(在日語中就有“もったいない”(勿體無い)的說法)。而且,看著這么多的東西在身旁才覺得有安全感,才有家的感覺。而這在心理學上有一種說法,就是“自圓心理”的作祟。 當然,過多的購物,早已超出了生活的必需品范疇,更多是心理的慰藉,表面上看起來就是物欲在作怪。殊不知,物欲的根本在于心理缺乏依靠;而心理缺乏依靠,其根源在于對于生活中的不安全感和對社會的不信任。當社會服務體系較為健全又能帶來極大的方便之時,又有誰會去儲存物品呢?比如,當所有的住房全部由國家配給的時候,又有誰會去花終身的儲蓄去買房呢?當所有的醫(yī)療都是免費的時候,又有誰會為自己未來的生病去存錢呢?當所有的教育都是免費的時候,又有誰會為孩子積蓄教育的費用呢?當一切要靠自己的時候,物品的儲備就開始了。就象螞蟻搬東西一樣,不斷豐富著家中的儲備。因此,不能把所有的購物全部籠統(tǒng)地歸為物欲。 但是,就算把所有購物都視為物欲,那么“斷”、“舍”、“離”的理解也并不徹底。 佛家說,貪、嗔、癡、慢、疑,會使我們造作惡業(yè),就像毒藥一樣妨礙修行,故稱為五毒。其中,“貪、嗔、癡”最為根本,故稱之為“三毒”,它是人生痛苦的根本,眾生一切煩惱的根源?!柏潯本褪窍萦趯ξ镉目鞓罚恢獢[脫;“嗔”就是偏執(zhí)于不快樂、不喜歡的心境,又無力擺脫;“癡”就是不明事理,是非不分。 佛家對付“三毒”的辦法就是戒、定、慧。 其中,“戒”就是設立道德邊界和新的生活范式,也就是“斷”的概念,從而杜絕過分的貪心。(類似的有,中國的《黃帝內經》中的“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說法)。而“定”就是讓內心安定起來(從陽明心學來看,“定”就是定于“良知”的原點,把“天理”作為根本的出發(fā)點,從而忘卻私欲和貪念)?!盎邸本褪钦J清任何事物的本質(從陽明心學來看,就是以自發(fā)的“良知”反照事物),從而達到明辨事理,以及對事物不癡迷,不盲從的境界。 因此,從“戒”、“定”、“慧”的要求來看,“斷”、“舍”、“離”只局限于“戒”的層面,還未深入涉及“定”與“慧”。這就是“斷”、“舍”、“離”的不足之處。 但是,事實上已有數(shù)以百萬計的日本人通過“斷”、“舍”、“離”的修持,開始崇尚簡約的生活,減輕生活的負擔,獲得心理上的釋放。因而,毫無疑問,“斷”、“舍”、“離”對于日本社會起到了巨大的影響,也有積極和正面的價值觀引導作用。但是,這與日本的生活環(huán)境和日本人特有的文化心理有關,中國人切不可盲目模仿。 其中的原因在于普通日本人的居住成本相對較高、居住環(huán)境相對狹小,而且日本人又不太喜歡麻煩別人。而重點在于日本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地方,必要的物品儲備還是應該要有。因為,一旦有災難發(fā)生,就完全有可能淪為一個“孤島”,而無法確保在短時間內的自救和自保。因此,簡約生活在日本其實很難做到,不可盲聽盲信。 過于簡約不是被洗腦,就是被愚弄。不能要求每個人都奉行極簡主義和苦行僧的做法,這樣就成為修行而不是正常人的生活。整理物品與丟棄物品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斷”與“舍”只是針對真正無用的東西而言。問題是,什么才是真正無用的東西?誰也說不清楚。物到用時方恨少。 當然,應當承認,如何分類儲藏、節(jié)約空間大有學問,這就是雜物管理作為一門獨立學術的由來。一般而言,充分利用空間,將雜物全部放入櫥柜內,眼不見心不煩,看上去就會令人清爽。 從更高的層面來看,世界的根本原理和根本規(guī)律在于陰陽平衡。“斷”、“舍”、“離”這三個字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影響力,是因為有一個隱含的前提,這就是無論居住在多大的住宅空間里,人的活動空間和視野范圍,必須與物品的存在空間有一個恰當?shù)谋壤?,最好符合黃金分割法,從而達到視覺和心理上的平衡??臻g不能過于巨大,甚至是空無一物;也不能東西多到沒有任何空間,而影響人的活動和正常生活。因而對于一些進入富裕又陷入物欲的社會階層的家庭,為他們去掉太多影響視線的多余物品就會讓空間寬敞起來,心情也會變得好起來。但對于原本生活貧困的人,生活必需品本身就缺乏,再片面地講“斷”、“舍”、“離”就沒有任何的意義。要知道中國仍有許多貧困人口,有許多的生活不安定感和不安全感,這一國情與日本不可同日而語。因此,不能不顧前提條件而講“斷”、“舍”、“離”,必須結合國情,結合具體的社會階層才有意義。 就象講陽明心學中的“知行合一”一樣,對于只執(zhí)著于“知”的人就要多講“行”,而對于只執(zhí)著于“行”的人就是要多講“知”,目的在于取得平衡,而平衡的原點就是“知行合一”。 因此,“知行合一”并不是知識與實踐的結合,而是知與行的一體化。而將“知行合一”理解為知識與實踐的結合,仍是將“知”與“行”看作二個完全不同的東西。 這可以從太極陰陽圖得以理解(事物的根本模型就是太極陰陽圖,從陰陽圖誕生了太極圖說,而太極圖說就是中國宋明理學的原點之一),太極之中,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任何一個個體事物就包含陰陽兩個方面,陰陽不可拆分,不是對立關系,更不是對立統(tǒng)一關系,也不是一分為二的關系。而是相互依托,相互依賴,相互補充,相互為對方存在的條件,更是生則同生,亡則同亡的關系?!爸迸c“行”就是陰陽的兩個方面,從來就沒有無行之“知”,也沒有無“知”之行。 因此,只講“斷、舍、離”較為片面,它只是借用了中國佛教和道教中的“空”的部分理念,以及佛教中的“戒”的理念,但是歸根到底只講“破”,而沒有講到如何“立”,故而斷章取義,遠沒有達到平衡和圓滿的境界。因此,應該“破立合一”才是真境界。也就是說“斷、舍、離、立”才能達成圓滿,才能涅槃重生。 或許,日本的山下英子女士的理解就到這一步為止也說不定。這從她自己所寫《不思議なくらい心がスーッとする斷捨離》書名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該書名直譯為“讓心情唰地一下輕松,這不可思議的斷舍離”;意譯為“讓心情輕松到不可思議的斷舍離”。也就是說,只是讓心情輕松而已,遠不是某些中國人在介紹“斷、舍、離”時的無端拔高。 當然,我并不想對山下英子女士的“斷、舍、離”,持反對的態(tài)度,也敬重她的敬業(yè)精神和對社會所作出的貢獻,只是對中國盲從者的無端拔高和無底線媚日感到有些不爽。說到底,“斷、舍、離”是術,而不是道。是“破”而不是“立”,是治標而不是治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