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眾多王朝中,明朝的滅亡是最讓人惋惜的。關于明朝滅亡的原因也是眾說紛紜,其中東林黨和魏忠賢閹黨的黨爭絕對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因為當時女真人數(shù)太少,根本不足以打敗明朝。清兵入關時也不過才20萬兵力(滿人8萬,蒙古2萬,漢10萬),之前就更少了,這么點兵力,放在任何一個王朝眼里都不夠看,可偏偏一直武運持久的明朝就被滅了。 要知道,當年王陽明一個人招兵,只用35天,就把寧王的10多萬造反大軍給消滅了;日本20多人入侵朝鮮,李如松只帶三四萬人就把日本人趕跑。明朝武力強大,面對后金,如果明朝廷不是步步出錯,一錯到底,不可能滅亡。而把持朝政的就是東林黨和魏忠賢閹黨,他們難脫責任。 有人說明朝滅亡主要原因就是閹黨誤國,魏忠賢等人打擊東林黨,把東林黨骨干下大牢,殘忍殺害,其余全部罷官趕回家。魏忠賢作威作福,亂認干兒子干孫子,官場烏煙瘴氣,秩序混亂,導致邊關沒人管,后金崛起。崇禎皇帝雖然最終干掉魏忠賢閹黨,但是已經(jīng)太晚了,崇禎無力回天。 以前基本都是這種觀點,但是現(xiàn)在網(wǎng)上又有人說其實是東林黨誤國。東林黨滿口仁義道德,但是干的事和魏忠賢差不多,排除異己,打壓良善等。對于朝政,卻從來沒有出過正確的意見,耽誤很多大事,所以東林黨必須為眀亡負責。 兩種觀點聽起來都很有道理,但是其實他們都有責任,兩者誰都難逃干系。因為東林黨和閹黨相互頃軋,黨同伐異,凡是對方的人都要罷官迫害,凡是對方的政策都要改變,這就是典型的朋黨之爭,朋黨之爭絕對是朝廷之大害。 崇禎皇帝臨死前,說“諸臣誤朕”“文臣人人可殺”。因為崇禎在位的17年,任用的都是東林黨人,現(xiàn)在要亡國了,當然對于東林黨人失望至極。想到過去東林黨文臣爭權奪利,阻攔與后金議和,崇禎當然會埋怨,認為東林黨是眀亡的罪魁禍首。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夕,崇禎還下密旨收魏忠賢的遺骸厚葬于碧云寺,明顯有點后悔殺魏忠賢。 崇禎認為東林黨誤國,對不對?對。但實際中卻無法避免任用東林黨。如果崇禎信任魏忠賢閹黨,閹黨極有可能滅了后金和農(nóng)民軍,為什么閹黨有此能力?因為只要與后金議和,就可以從容消滅農(nóng)民軍,消滅農(nóng)民軍后,后金也就難成氣候。東林黨不議和,就是因為漢賊不兩立的儒家道德,而閹黨沒有任何道德約束。相比迂腐的東林黨,閹黨對皇帝更忠心更有用。 但問題是,崇禎根本不可能留下閹黨。崇禎繼位的時候,閹黨權勢熏天,必須拿閹黨開刀才能掌握最高權力。所以,閹黨必須完蛋。閹黨倒了,只能用東林黨。這樣的非此即彼的局面是明朝的噩夢,造成這種局面的就是東林黨和閹黨共同造成的朋黨之爭。朋黨之爭是所有王朝的“癌癥”,參與朋黨之爭的兩個黨都對朝代的滅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