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古稱鎮(zhèn)番,地處河西走廊東端,石羊河下游。古代是水草豐美的地方。由于歷史的變遷,到了元代,河西“人煙調零”,民勤也不例外,史稱縣為“小河灘,第存空城?!苯袢彰袂谌说淖嫦?,大都是明清兩代時從外地來的。以各種身份定居民勤的。他們是來自哪里呢?人們常說“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民勤人是否來自山西大槐樹下?作為民勤王子,強烈地想知道我們是從哪里來的。為追本溯源,我走訪了民勤縣的一些長輩、老者,查閱了《鎮(zhèn)番縣志》、《民勤縣志》,還有李萬祿先生的《西北角軼聞》、李玉壽先生的《民勤家譜》等資料,并親眼飽覽了民勤幾部大姓人家的家譜,對民勤人來自哪里的問題有了初步的認識。 要弄清楚民勤人的來歷,研究民勤的家譜,是打開民勤人口來源之門的一把鑰匙。 民勤有100多姓氏,原來幾乎所有的姓氏都有家譜,后因種種原因,很多具有重要價值的家譜均毀于一旦,所幸還有部分家譜在動亂的年代里被保存了下來。從現(xiàn)存的部分家譜來看,今日民勤人的祖先大多是明清兩代落籍民勤的,他們大體有以下幾種狀況。 一、從戊戌邊而入籍。民勤地處邊陲,到這里參加軍屯和任武職的人很多。如: 何氏:《何氏宗譜》載:“太祖洪琥五年(1372)壬子……何相之祖何海潮從戎至鎮(zhèn),因家興焉。是年秋季傷命山西、河南等地氏人約二千余眾遷徙是土 ,多屬于蔡旗,青松環(huán)圍?!?/p> 王氏:民勤有一支王氏,原籍滁州,(今安微滁州市),明洪武初,始祖王興隨徐達將軍西征王保保,調鎮(zhèn)番(今民勤)掌印指揮,后家居本縣。王氏歷經(jīng)十五世,凡五百余年,世居城南、西,今民勤紅沙梁、湖區(qū)有分支。 孟氏:《孟氏家譜》序言:“先祖隸浙江寧波府鄞縣佑訪人也。自始祖大都于洪武三年(1370),因元季王保保亂,父子你戎至鎮(zhèn)、遂家焉?!?/span> 盧氏:原籍金陵(今南京市)。始祖盧海,于明正統(tǒng)年間隨定伯蔣羽于莊浪地征討馬禿索羅,建軍功,留戎鎮(zhèn)番(今民勤縣)衛(wèi)。民勤盧家人才輩出,清朝盧全昌(1650—1706),盧生熏(1689—1724)父子都是翰林院庶吉士。 陳氏:《陳氏宗譜》載:“始祖圮,原籍江南江陵(古荊州,今湖北江陵市)應天府,洪武四年(1371),隨馮勝將軍征西而來,易兵為民。”“始祖居頭壩青松堡地,易兵為民。后被風沙于壓,復遷于高家大門?!薄扒≡辏蛄趾_墾,大舉又復遷于柳材湖。因此,川居一半,湖居一半?!?/span> 梁氏:始祖俊,原籍河北,浩封“領勇將軍”,于明代至鎮(zhèn)番(今民勤)。 彭氏:原籍江南鳳陽府虹縣(今安微鳳陽一帶)。三世鉉以父萌遷,授鎮(zhèn)番衛(wèi)指揮僉事,世職本土,因以居家。 李氏:民勤李氏來源不一。有一支原籍甘肅鞏昌府隴西縣(今甘肅隴西縣)西里。始祖思恭,于明永樂三年(1405)實授小旗,軍戎至鎮(zhèn),遂從居家。 許氏:《許氏宗譜》載:“原籍金陵,始祖升隨馮勝將軍從戎至鎮(zhèn),以軍功授千戶指揮徙鎮(zhèn)同戎之軍戶一十八名,稱之為十八名落業(yè)指揮官。” 方氏:原籍鳳陽定遠(今安徽定遠縣),始祖賢,明初以征馬河答蘭那木哥兒功,升指揮,市鎮(zhèn)番,遂安家。 周氏:原籍山西翼城(今山西翼城縣)。始祖琮,明成化十二年(1476)首任鎮(zhèn)番訓導,蒞官八年,建修學宮,整頓地方教育,成績頗著。后卒于官,家眷不去,世居本縣,歷傳數(shù)世,俱比文顯。 湯氏:原籍河南河澗府。始祖玉鏤,系湯和四世之孫,于明成化二十一年因任武職至鎮(zhèn)遂留居。 二、緣經(jīng)商而落戶。明清時,長期在民勤經(jīng)商的外地人,后來有落戶民勤的,所見到的有: 李氏:李氏一支原籍山西平陽府洪洞縣胭脂巷,始祖海,于明嘉靖二十一年至鎮(zhèn)經(jīng)商,居家不去。 謝氏:原籍陜西咸陽縣,始祖服周,自四世得穩(wěn)貿易至鎮(zhèn),后居本縣。 李氏:李氏一支原籍山西,始祖天福,于清初貿易至鎮(zhèn),寓居城南小壩口,遂居家不去。 三、由逃難而境。明清時逃難來民勤的人不在少數(shù),如: 王氏《王氏宗譜疏引》:“始祖宗仁,原系山西洪洞縣大槐樹村人。因大明嘉靖、隆慶間,諳達數(shù)迢山西,師旅頻加,所不及也。又明神宗萬歷十五、六年,旱災異常,饑疫兼臻,壯丁疏散四方者,實繁有徙,時我始祖,怙恃皆失,系累俱無,亦不憧跋跑步之夠勞,因懋遷而就安,宅于此幫焉?!蓖跏嫌钟幸恢г轿鳌J甲媪甲?,清乾隆間疲于生計,賣藝至鎮(zhèn),留居不去。 劉氏:原籍定遠,后遷甘肅臨洮。始祖德甫,于明成化間遷徙鎮(zhèn)邑,初以農耕,繼而工匠。 李氏:李姓為民勤第一大姓,擁有的人口最多,分布最廣。因同姓不同宗籍,民勤李姓形成11個宗派。據(jù)民勤文史學者李萬祿先生的研究,有5族就是逃難來的移民。《李氏門譜》載:“始祖于始祖于康熙年間,因洪洞縣饑荒,召募來鎮(zhèn)居家焉。”因宗譜忌諱,而不入譜,口傳:李氏家族真正的先祖是山西李晉書的兵,沙陀國人。因揪青捋黃罪徙來鎮(zhèn),都是貧民。另一李族也是同樣的說法。民勤老一輩人,說話常帶口頭語:“格勒(爾)斯蒂(的)”。據(jù)說是沙陀先祖留傳下的一句話,它的音競誰也說不準,是突厥語,還是蒙古語還有待大家考定。當時《鎮(zhèn)番念卷》中編有“黃巢造反亂朝國搬兵李晉王”等許多唱詞,以示念念不忘沙陀人。 王氏:這一支王姓日肅王后裔。朱元璋的第十四子朱瑛,洪武十一年封漢王,二十五年改肅王,二十八年(1357),始就藩甘州(即張掖,是元朝甘肅行中書省治所),肅王理陜西行都司甘州五衛(wèi)軍務,卒于永樂十七年(1419)。后來肅王子孫貴族等,遷居蘭州,在城東兒隅修建肅王府,奉祿而居,直到崇禎十六年(1643)冬,李自成破蘭州,肅王府被毀,宗人死傷嚴重。據(jù)李萬祿先生的調查研究,肅王的后裔逃到了民勤,且子孫繁衍,傳宗接代,沿繼至今。李先生研究方志,譜牒資料,又在民勤調查訪問,有一位叫王緒和的老人時李先生說:“我們王家始祖,原不姓王,是明朝朱元璋親王后裔,因改朝換代,親王后裔改裝成和尚,因怕受害,由朱姓改為肅王的‘王’姓,也有說是取掉主人“主”字一點頭。到鎮(zhèn)番(今民勤),先住二壩小兒營,以后向城東鄉(xiāng)王家堿湖、彌陀寺和城內遷移,居住城中已到了清道光二十三年,同族有城北鄉(xiāng)、雙茨科劉家號、三杰、湖區(qū)收成等地。老墳在城西陳家楊溝。民國三十年,續(xù)修家譜為《王氏宗譜》,朱元璋肅王后裔只須口傳,至今在城東鄉(xiāng)居住的地方,仍保留下王和村的名字?!?/span> 可以看出,民勤王家有一支就是肅王后裔。據(jù)說肅王后裔,從地道逃出,到河北遇上返回民勤的駱駝隊,從草地沙漠到達民勤。民勤自明洪武起,在重興設衛(wèi)立縣,易兵為民,移民屯墾,人口少,水草豐,農牧業(yè)興旺,社會安定。第一批易兵為民的軍戶,絕大多數(shù)是馮勝將軍帶領的官兵,他們又是來自淮河兩岸,中原大地和南京應天府跟隨朱元璋起兵的人。李自成攻破蘭州,征戰(zhàn)河西,未到民勤。由于民勤的安定,使到民勤的肅王后裔幸存了下來。 由于李自成起兵,欲推翻明朝,朱元璋的后裔均遭不測,幸存下來的除在民勤的以外,在湖南寧鄉(xiāng)還有一支。早期中共領導人王家祥的夫人朱仲麗就是原 南明宗室吉王的后裔,這在朱仲麗的《回憶錄》中有載。在民勤的肅王后裔不知有沒有改過來姓朱的,這需要進一步調查研究。 四、土著居民。根據(jù)零星資料,今蔡旗鄉(xiāng)、重興鄉(xiāng)的部分居民,多系元代遺民。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民勤先祖主要是從外地遷徙而來,大多是明代時遷入的。明洪武年間來民勤的人最多,在明永樂、宣統(tǒng)、正統(tǒng)、成化、萬歷、崇禎年間都有來民勤的。他們多數(shù)來自外省,少數(shù)來自甘肅省內,而絕非縣從皆來自山西洪洞縣大槐樹(或大柳樹)下。 上面提到的的《何氏宗譜》載,“太祖洪武王年,秋季飭命山西、河南等地氏人約二千多眾遷徙是土(民勤),多屬蔡旗、青松環(huán)圍”。民勤地方志書《鎮(zhèn)番遺事歷鑒》對這一段有補充,也說明了民勤人并非都來自山西大槐樹下?!舵?zhèn)番遺事歷鑒》載:“是年(洪武五年)春三月,守國公馮勝師次蘭州,傅友德率驍騎五千為前鋒。起碼趨西門,遇元失交罕兵,擊敗之,追之永昌,又敗元太尉尕兒只巴于忽刺罕口,大獲其輜重牛馬。嗣六月戊寅,元將土都馬戶知大軍至,率所部吏民八百三十余戶迎降,(馮)勝撫輔其民,留兵守之。事《明史紀事本末》。據(jù)守備陳輝《置真武廟碑記》:‘洪武初,鎮(zhèn)邑屬民多元季?!窨计鋺艏V牒,知什有二三即為《本末》所謂馮公當年撫輯之民也?!?/span> 那為什么民勤有很多人說自己的祖先是從大槐樹下來的呢?大概是山西大槐樹移民的影響很大的緣故吧。明代,從山西汾河兩岸、中原大地向全國六次移民,主要移民西北屯墾,且首次又是集中在洪洞縣大槐樹下的,所以“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的民謠家喻戶曉,有的民勤人也就跟著說了。 民勤人的先祖來自江南應天府。安徽滁州、鳳陽、甘肅文縣、隴西、臨洮、甘州、涼州,江蘇、浙江、北京、河北、河南、陜西、寧夏等地,幾平全國各地都有。當然也有來自山西洪洞縣大槐樹的,如民勤王姓有一支就來自山西大槐樹,只是來自大槐樹下的人并不占多數(shù)。清朝時,民勤縣城小西街有一槐樹店(民勤最早的的商場),民勤還有諸如槐樹莊、魄蔭村等地名,這大概是大槐樹下來的移民對自己祖籍地的懷念吧。 |
|
來自: 憨貓書架 > 《地理知識 驢游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