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踝針的針刺步驟有:進針、調針,留針和拔針。 對初次接受針療的病人,不論以往是否接受過其他針刺法治療,針刺前都要說明本針刺療法特點,大意是:這是一種皮下針刺去,與別種針剌法不同,除針尖刺入皮膚時可能出現(xiàn)輕微刺痛外,針刺進時要求沒有酸、麻、脹、重,痛感覺,如有出現(xiàn)要立即提出,以便糾正。 針刺步驟有:進針、調針,留針和拔針。 1、進針 在一次針刺過程中進針是關鍵,要求針尖恰過皮層后電可能皮下表淺進針,且不引起酸庥脹重痛感覺,不刺傷血管,針刺進后基本上要求原有疼痛及壓痛點能立即消失,為此目的針刺時持針手勢,針尖過皮及針體刺進皮下均有要求。 (1)持針手勢:持針時要求不用手指拷觸巳消毒的針體,可用三指夾住針柄,拇指關節(jié)儻屈,指端置在針柄下,食指和中指端節(jié)中部在針柄上,無名指在中指下夾住針柄,小指在無名指下。 (2)針尖過皮,為使針刺入皮下盡可能表淺,針尖刺入皮膚的角度很重要。最合適的角度為30 度, 將持針手的小指抵住皮膚表面,恰能使針達到所需角度。此角度若過小,針易刺入皮內不能進入皮膚, 病人感痛;角度若過大,針易刺過肌膜下達肌層顯得過深,影響療效。針刺時要保持針體正直,不能用力推針致針體彎曲向下影響角度。為使針尖較易刺透皮層,可用左手拇指按在針下方拉緊皮膚,右手拇指端快速輕旋針柄(轉動不超過180 度),食指和中指保持不動,使針尖刺入皮內時擺動幅度不致過大。這樣,針尖容易通過皮層也可減少疼痛。 針尖刺過皮層達到皮下的標志有:①針尖阻力由緊轉松,②針尖刺入皮層病人常會有刺痛感,刺過皮層痛感消失;③放開待針手指,針自然垂倒貼近皮膚表面,針尖將皮膚挑起一小皮丘,此時將針沿皮下輕推,手指不感有阻力,表示針尖已恰刺在皮下。若針垂倒不能貼近皮膚且形成角度,表示針刺入過深,超過肌膜進入肌層,要將針稍退待達到針能臥倒要求后再刺入,以上三個標志中③最重要。 (3)針刺進皮下;針尖刺過皮層后,將針循縱軸沿皮下盡可能表淺緩慢推進,要感到松沒有阻力,表面皮膚不隨針移動或出現(xiàn)皺紋,不必捻轉針。若病人訴說有酸,床、脹,重,痛感覺,或出現(xiàn)在針刺局部,或在原有癥狀部位出現(xiàn)沉重,麻木、疼痛轉移、胸前悶等新的感覺,均表示針剌較深,要將針稍退待這些感覺消失后,將針尖更表淺沿皮下刺入。在針刺點l或6針刺時,由于腕和踝部上端較下端粗,為保證針刺在皮下,要使針刺入方可與腕或踝內緣平行,不然易刺入肌層。針刺進皮膚的長度一般為38 毫米, 有的病人可能在未剌入到此長度時癥狀己肖失;也有癥狀間無變化,若將針推進至40亳米,癥狀可能即消失。所以針刺進皮下的長度也因人而異,并非固定不變;腕部和踝部各針刺點在刺針時手和足的位置及刺入后針的位置。 2、調針 對如疼痛、壓痛、麻木、瘙癢等感覺及與痛有關聯(lián)的一些運動癥狀,在一次針療中常能上即獲得療效,達到完全消失或顯效。若針刺入后感覺等癥狀未能改變或改變不全,除疾病本身原因外,往往與針刺時體位不正、針刺點位置在區(qū)內不夠居中,針刺進支下不夠表淺、方向不夠正直、刺入長度不適當?shù)纫蛩赜嘘P,有時僅差輕微都會影響療效,因此,針刺的各步驟都要汪意。如屬針刺方法問題,要在針尖退至皮下,酌清糾正后再進針,稱調針。調針常是重要步驟,但非必要,對當時無法判斷療效的運動癥狀、睡眠隴礙、精神癥狀等,就毋需凋針。調針結束用膠布固定針柄。
有些癥狀如頑固性疼痛、頭昏、麻木、哮喘、精神癥狀等在針刺入后留針過程中才緩慢顯示療效,故針刺入后不論反應快或慢都留針,使針的刺激持續(xù)保待,促使病態(tài)機能逐漸恢復,但留針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多次長時留針刺激容易發(fā)生組織排斥反應而結疤,影響以后治療的靈敏度。留針時間般為半小時,也可根據(jù)病情,如于病入急性期、病期長、癥狀嚴重適當延長留針時間至1-2小時,但最長不超過24小時,待癥狀好轉后縮短留針時間。留針期間不作捻針等加強剌激,以盡址減少針剌對組織損害為前提。有時有疼痛的病人,當針刺入及調針后疼痛消除,留針期間痛又出現(xiàn),可能是由于肢體活動使針自動稍退出有關,若將針推進,癥狀又會消失。 4、拔針 用消毒干棉球壓住針刺部位,迅速拔針,壓迫要稍久防止皮下出血,在肯定無出血后才讓病人離開。 醫(yī)學分享 |
|
來自: 醉臥眠雲(yún) > 《醫(yī)學資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