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家的媳婦,她走得忙又忙呀,原來她要回娘家,身穿大紅襖,頭戴一枝花,胭脂和香粉她的臉上擦,左手一只雞,右手一只鴨,身上還背著一個胖娃娃呀……”
朱明瑛演唱的這首《回娘家》膾炙人口,說是河北民歌,其實是翻唱自鄧麗君的《小媳婦回娘家》。
回娘家,又稱“走娘家”,農(nóng)歷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娘家拜年,也就是俗語說的“大年初二回娘家”。
中國人如何看待“娘家”,在最貼近群眾生活的民間諺語中可以看到一些信息。
娘家福,不叫福。
女孩子在娘家的時候,“富養(yǎng)閨女窮養(yǎng)兒”,爹疼娘愛的,自然享福,但是嫁人成家后,生兒育女、相夫教子,自然辛苦。如果遇人不淑,那更是叫苦不迭。
對比之下,女孩子在娘家享的福是短暫的,在婆家要是能繼續(xù)享福,才是真的有福。
類似的諺語還有一句,“娘家雖好,不是久留之地”,俗話說“女大不中留,留來留去是個愁”,對女子來說,終究是要出嫁,到別家生活的。
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
過去這樣說很正常,那個時代女子只要嫁出去,就是人家的人了,再想照顧娘家,縱使心有余,力也一定不足。
那么,娘家還盼她什么呢?她過得好了大概能照應(yīng)一點,但也得視其夫家的財力以及胸懷的寬廣;過得不好了呢?還要幫她一把。
哎呀!罷罷罷,大家的日子都過得緊巴巴的,不用管她那么多了,“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呀!
不過現(xiàn)在的情況大變樣了,現(xiàn)在的男子普遍懼內(nèi),可能與男多女少有關(guān);現(xiàn)在的女子自由獨立!經(jīng)濟地位也大有提升,孝敬自己老爹老娘就很方便了。
媳婦公婆兩條心,要親還是娘家人。
婆媳關(guān)系是著名的不好協(xié)調(diào)的關(guān)系,畢竟沒有血緣關(guān)系,又有代溝,所以對比之下,女子情感上當(dāng)然親近娘家。
類似的諺語還有“女兒不斷娘家,客人不斷行家”,人怎么會忘記自己的親爹媽以及從小和自己一起長大的兄弟姐妹呢!
歷史上老皇帝駕崩,皇后抱著還處在幼年的小皇帝治理天下,自然會重用、依賴娘家人,這是造成外戚專權(quán)的原因之一。
媳婦不能當(dāng)女看,女婿不能當(dāng)兒使。
俗語說:“一個女婿半個兒?!碑吘故恰鞍胱印保?dāng)然比不上親子。有的地方把女婿叫做“女貴客”,再“貴”也還是“客”,是外人。
如果說女兒是爹媽的小棉襖,那么兒媳只能是破棉襖了!
呆媽媽疼外孫,麻利媽疼家孫。
這還是傳統(tǒng)觀念,家里的孫子是繼承家族香火的,而外孫終究是別家的。
現(xiàn)在這種觀念淡薄了,但是多少還有遺留。
娘舅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
過去有個說法,娘舅比叔伯親。按照傳統(tǒng)思想,父系氏族里,叔伯的血緣感覺更近一些,其實孩子往往長得像舅舅,也親舅舅,在血緣上并不比叔伯遠。
孩子在小的時候,常常跟隨母親去姥爺姥娘家,有的在姥爺姥娘家玩耍、長大,正如歌里唱的,“也是黃昏的沙灘上,有著腳印兩對半,那是外婆拄著杖,將我手輕輕挽……”,有誰童年時不是在姥爺姥娘家度過了很多時光,留下了很多美好回憶? 本文系儒風(fēng)大家原創(chuàng),轉(zhuǎn)載須注明: [ 作者:儒風(fēng)大家 來源:儒風(fēng)大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