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深入研究,論證了徐水釜山巖刻符號是古代先民的文化遺留,是我國進入新石器時代的原始文字,它們與甲骨文、金文有著內(nèi)在的傳承關(guān)系,是5000年前黃帝釜山合符昭告天地的祝文。 徐水釜山文化研究會常務(wù)理事靳鳳云先生(徐水縣政協(xié)原副主席)1978年摹寫了釜山石龍身下東山洞中的巖刻符號,該洞口向西,洞深3.5米,洞寬2.4米,巖刻符號分別刻在洞的北、東、南三面洞壁上,共三片,巖刻符號195個,除去重復(fù)的還剩109個。這些巖刻符號布局隨意,排列不規(guī)則,分不出行距。靳鳳云同志在研究時做了如下排列: 對于這些巖刻符號我做了如下探索,以就教于方家。 一、釜山巖刻符號的文化分布。 按著新石器時代的考古學(xué)文化的年代序列,檢視釜山巖刻符號與相關(guān)考古學(xué)文化的關(guān)系和聯(lián)系。 1、與賈湖類型的甲骨符號的聯(lián)系 20世紀(jì)80年代中期,考古學(xué)者在黃淮之間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發(fā)現(xiàn)了中國“文字的最早源頭”,即刻在甲骨、陶器和石器的符號。其中兩例刻在龜甲上,分別與甲骨文中的“目”和“日”字相同,與釜山巖刻的108和4號相同,另一個陶符“十”字形與91號相同。發(fā)掘者認(rèn)為這些符號與甲骨文存在著直接或間接的關(guān)系,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質(zhì),并與占卜有關(guān)。[1]賈湖文化的年代為公元前7000——公元前5800年。 2、與仰韶文化陶符的聯(lián)系 20世紀(jì)50年代,在西安半坡遺址共出土了113件刻有符號的陶片,刻符達34類。這些陶文與釜山巖刻的形體、結(jié)構(gòu)基本相同,多數(shù)是由豎、橫、斜、叉等筆畫構(gòu)成。其中, 分別與釜山巖刻的56、2、48、91、5、7、49、23號相同。 1972—1979年,在陜西臨潼姜寨遺址又有類似發(fā)現(xiàn)。屬于姜寨一期的有102例,其中與釜山巖刻的56、48、37、3、49、35、91號刻符相同。[2]p(29)姜寨一其年代相當(dāng)于半坡遺址階段,約公元前4800—公元前3600年。 3、與大溪文化的聯(lián)系 20世紀(jì)80年代早期,在湖北宜昌楊家灣遺址發(fā)現(xiàn)了74塊帶刻字的陶片,有些刻符和釜山巖刻相同,如和24、5、48、91、50為同一刻符。楊家灣遺址屬于長江流域大溪文化中期,約公元前4000年左右。[3] 4、與雙墩遺址的聯(lián)系 1985年,在淮河流域的安徽蚌埠雙墩遺址出土了296件帶陶文的陶片。其中與釜山崖刻中的3、43、91、61、4、2、59號相同。雙墩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年代在公元前15000—公元前4000年之間。[4] 5、與馬家窯文化的聯(lián)系 1974—1978年在青海樂都柳灣遺址發(fā)現(xiàn)了目前為止所有史前符號中數(shù)量最多的陶符,共679件。其中,674種均為幾何型符號,只有5種為動物形符號。種類共139種,其中分別與釜山巖刻的48、8、24、29、4、6、50、91、87、81號相同。柳灣遺址屬馬家窟文化(約公元前2350—前2050年。) 6、與龍山文化的聯(lián)系 龍山文化是最重要的晚期史前文化之一,分布范圍較大。根據(jù)梁思永先生的“三疊層”理論,在商代文化層之下,直接疊壓著龍山文化,在龍山層之下又直接疊壓著仰韶文化層。與古史相對應(yīng),可以說龍山文化即夏代文化,仰韶文化即五帝文化。在北方有山東、河南、河北、陜西和陶寺龍山文化,在南方有湖北(石家河)和湖南龍山文化。龍山文化的陶器符號尚不多見。 1979年,河南省淮濱肖營發(fā)掘一座沙堆墓葬,出土了刻有7種符號的陶器。這7個符號中與釜山巖刻的48、49號相同。此墓葬位于淮河上游,屬新石器晚期。因為是孤例,目前尚不能確定其文化歸屬。另外,湖北天門市石河鎮(zhèn)肖家屋脊出土的陶符、鄧家灣出土的陶符等與釜山巖刻84、4號相同。[2]p(106) 7、與良諸文化的聯(lián)系 20世紀(jì)30年代中期,良諸遺址中發(fā)現(xiàn)9種陶符,其中與釜山巖刻中的56、48、91、61相同。[5]p(6-8)1974年,在江蘇吳縣澄湖遺址出土的一件良諸文化黑陶上有4個并列的符號,互相聯(lián)接,有人認(rèn)為這是一個簡單的句子。其年代約在公元前2500—公元前2000年。[6] 上面,我們不厭其煩地檢視了釜山巖刻與史前考古文化中陶符的關(guān)系和聯(lián)系??梢钥闯?,釜山巖刻符號與新石器時代考古發(fā)現(xiàn)的陶文一樣,是古代先民的文化遺留。 二、徐水釜山巖刻是“合符釜山”彌足珍貴的原始文字記錄 我國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考古證明,凡是出土或發(fā)現(xiàn)較多陶符的文化遺址,都是原始部落聚居和公眾活動中心。這些遺址中不僅有先民的大型聚落、糧食的窖藏、飼養(yǎng)牲畜的圈欄、公共墓地、制陶的窯場,而且往往是部落首領(lǐng)居住、集會、祭祀的重要場所。如目前所知最早使用刻符的磁山文化(距今8000年)發(fā)現(xiàn)數(shù)百個密集分布的儲糧窖穴,內(nèi)有大量腐朽的粟粒。有學(xué)者推算,當(dāng)時收獲的新鮮谷物可達十幾萬斤以上。[7]在這處遺址中還發(fā)現(xiàn)石鏟、石鐮、石磨等成套農(nóng)具。西安半坡遺址出土了113件刻有符號的陶片和陶缽,陶符達34類。這是由兩組民居群落和大房子構(gòu)成的大聚落。臨潼姜寨遺址中心廣場周圍5個民居聚落,各個聚落建有大房子,出土了102例陶符。出土陶符較多的秦安大地灣遺址約一平方公里,中間有“殿堂式”大房子面積超過100平方米,前堂后室,有左右側(cè)室,已具有早期宮殿性質(zhì)。[8]p(96)出土了被稱為“象兩個或更多單個部首構(gòu)成的會意字‘ ’”的安徽蒙城尉遲寺大汶口文化遺址,有民居排房和大型中心廣場等。一些學(xué)者指出“其中的一些圖形文字可能與星象、農(nóng)事、農(nóng)具或者武器有關(guān)?!盵2]p(118)據(jù)有關(guān)資料,我國已發(fā)現(xiàn)了60多個史前古城,面積一般為10萬至20萬平方米,最大的一座位于湖北天門,面積約120萬平方米,另一座山西陶寺古城面積約280萬平方米。[9] 試想一想,如此眾多的人口,如此巨大的生產(chǎn)規(guī)模,如此繁盛的物品,農(nóng)、牧、漁、獵、制造諸多的生產(chǎn)、管理、收儲、分配,大型城邑、宮室的建筑設(shè)計、農(nóng)時節(jié)氣與日歷的推演、祭祀儀式程序的設(shè)定,單憑經(jīng)驗心記或者結(jié)繩記事等手段肯定是無濟于事的。隨著生產(chǎn)的發(fā)展,社會分工的擴大,必然需要“創(chuàng)立文字”,實現(xiàn)“法度章焉”(《漢書?律歷志》)?!兑?系辭》:“上古結(jié)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許慎《說文解字?敘》云:“及神農(nóng)氏結(jié)繩為治而統(tǒng)其事,黃帝之史倉頡初造書契?!眰慰装矅渡袝颉穭t云:“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jié)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薄逗鬂h書?律歷志》:“大橈作甲子,隸首作數(shù)。二者既立,以代日表,以管萬事?!边@些古人的記載,是不可否認(rèn)其歷史價值的。正如駱賓基所指出的:“我國上古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應(yīng)上溯到炎黃五帝時期”(《金文新考》),大量出土的陶符正是原始文字的實物實證。所以說,否認(rèn)從新石器時期中期(距今9000年)到商代晚期數(shù)千年使用傳承的刻畫符號為原始文字,那就陷入了史前文明虛無主義的錯誤,也是不符合歷史真實的,正是這些發(fā)軔于9000年以來的原始文字奠定了華夏文明起源的歷史進程。 徐水釜山巖刻中的許多原始文字從時間上說,從9000年以來就流傳沿用,從地域上說在古黃河流域、淮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乃至更廣大地區(qū),共識同用,為什么會集中出現(xiàn)在徐水釜山巖刻中?這是使得我們深思的問題,答案是不言而喻的。黃帝會盟四方,合符釜山就在徐水,徐水釜山是合符活動的中心。根據(jù)靳鳳云先生關(guān)于石龍身下東山洞的109個巖刻符號“手法及刻痕深淺度是一致的”的意見,巖刻原始文字(石龍身下東山洞中的)似應(yīng)為一人所刻,是合符釜山偉大慶典活動彌足珍貴的記錄。 三、徐水釜山巖刻原始文字和中國古代文字是一脈相承的文字體系 既然徐水釜山巖刻是原始文字,那么,這些原始文字與中國古文字諸如甲骨文是什么關(guān)系呢?我們認(rèn)為,甲骨文是由原始文字發(fā)展演變形成的,是與釜山巖刻一脈相承的后裔字。一是釜山巖刻符號和甲骨文都是以象形為基礎(chǔ)。徐水釜山巖刻符號多為象形原始文字,它們是由古代先民在創(chuàng)造原始文字時通過“觀象于天,觀法于地”,逐漸認(rèn)識并仿象周圍世界的萬事萬物,“近取諸身,遠(yuǎn)取諸物”創(chuàng)造出的象形符號。目的是用以幫助記憶和交流。“在文字產(chǎn)生的初期階段,不以客觀事物為依據(jù)的隨意刻畫,不可能成為具有共識的標(biāo)記或符號?!薄耙磺性挤柌徽撈湮锵笫欠窨杀?,即不論在我們眼里是抽象還是具象,最初都是本于物,都是象形字。”[10]p(117、141)正如許慎《說文解字?敘》中所說:“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倍兰o(jì)初,孫詒讓稱陶符為原始象形字,甲骨文為省變象形字。(《名原》第5頁)對此,來裕恂(1873-1962)說得更清楚:“地球各國文字之始,無不由于象形。古代未開化之土地,人類知識未進,經(jīng)驗亦狹隘,故言語不完全,往往動作身體、摹擬容態(tài)以表意,而文字遂取則于此。故未有文字,先有言與意,有思想而后有言語,有言語而后有文字。當(dāng)其初始,無異繪畫。惟畫圖其形,書取其象。[11]p(29) 其二甲骨文與釜山巖刻符號存在源流關(guān)系甲骨文和釜山巖刻中許多字形式相同或相似,如下表: (此表是依據(jù)《蘇美爾·埃及及中國古文字比較研究》表11陶符與甲骨文同形例制作的) 類似的例子還可以舉出許多(后邊還要談到)。目前學(xué)術(shù)界對于陶符和甲骨文相同或相似性認(rèn)為二者存在源流關(guān)系的看法是趨同的。不僅如此,有些學(xué)者還認(rèn)為商周青銅器族名金文,不僅在性質(zhì)、功用上,而且在形式和內(nèi)容上也與陶符有源流關(guān)系。[10]p(112) 其三,中國古文字是中國原始文字的近親后裔 從世界幾種古文字體系起源的研究中已知,只有中國古文字是由原始文字(陶符)孕育演化而來的,是中國原始文字的近親后裔。在這個幾千年漫長的孕育演化過程中,我們的祖先經(jīng)過生生不息的觀察思索、交流融合、借鑒和創(chuàng)新,最終實現(xiàn)了嬗變和飛躍,形成了根植于華夏民族古老文明的特殊的文字體系。傳承華夏文明根脈的蕓蕓眾生,他們的名姓永遠(yuǎn)地消失在遠(yuǎn)去的歲月里,而名標(biāo)青史的卻廖若晨星。傳說伏羲氏命朱襄造書契,《隋巢子》說“史皇產(chǎn)而能書”,《世本》云:“沮誦、倉頡作書”,《荀子》說:“作書者眾,而倉頡獨傳”。 關(guān)于漢字的性質(zhì)問題,不僅是對漢字體系的評價,而且涉及到對東方文明的基本認(rèn)識問題。西方人在十九世紀(jì)提出“文字發(fā)展三段論”,即“圖畫文字→ 表意文字→ 表音文字”。認(rèn)為歐洲表音文字最先進,這是歐洲資本主義進行殖民擴張歷史條件下的產(chǎn)物。對此,唐蘭先生曾說過:“中國的文字是特殊的,在一切進化的民族都用拼音文字的時期,她卻獨自應(yīng)用一種本來含有義符的注音文字。在最古的時候,中國文字本也是圖畫文字,但至遲在三千五百年前,已改成了注音文字,而這種文字一直到現(xiàn)在還活著,被全中國的人民,以及她鄰近的地方使用著。”[12]p(2) 四、徐水釜山巖刻是倉頡所作黃帝“合符釜山”昭告天地的祝文 古文字學(xué)家孫常敘認(rèn)為“文字是寫詞記言的,要看它能不能按照語序一個詞一個詞的寫話記言。能,便是文字;不能,那便不是?!保ā兑笮婕坠俏膶嵱米值?敘》)這種觀點,與文字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歷史不相吻合。事實是文字在語言之后經(jīng)過了相當(dāng)漫長達數(shù)十萬年才產(chǎn)生的。文字記語言、表思想是隨著文字由少到多,由簡單到復(fù)雜逐漸完備起來的。當(dāng)時低下的生產(chǎn)力造成精神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比物質(zhì)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更為滯后和緩慢。所以在文明起源階段,原始文字不可能具備逐字逐句地完全記錄語言的功能,而只是記錄語言中的主要成份,把語言中的主要部分的形、音、義表現(xiàn)出來。因此,把記錄語言功能尚不完備的原始文字排斥在文字范圍之外是值得商榷的。 下面解釋這些原始文字的形、音、義。 (66)為黃之字源。為象形表義字,字象正立之人身佩玉環(huán),因字刻時易方不易園,故玉為方形。蚌埠雙墩陶符為“ ”。甲骨文為“ ”,有多種變體字,從人從玉,像人佩環(huán)玉之形?!抖Y記》:“步行則有佩環(huán)之聲?!?/p> (22)為帝之字源。為象形表義字,字象架木為“示”形燔以祭天。金文是其隸變(趙平安《隸變研究》第25頁)。甲骨文為,有多種變體字。徐中舒:“象架木或束木燔以祭天之形,為帝初文,后由祭天引申為天帝之帝?!薄墩f文》:“帝,諦也,王天之號?!?/p> (68)為炎之字源。為象形表義字,字象人舉火以發(fā)號令。甲骨文為 ,有多種變體字。《說文》:“火,炎上也,從重火?!?/p> (31)為殺之字源。為象形表義字,字象人身多處中刀而傾倒。甲骨文為 ,有多種變體字?!墩f文》:“殺,戮也,從殳殺聲?!?/p> (77)為蚩之字源。為象形表義字,字象人頭冠牛首。《述異記》卷上云:“秦漢間說蚩尤氏,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币汛_認(rèn)甲骨文尚無此字。 (100)為尤之字源。為象形表義字,字象手有動作而有外力禁止之形,其本義應(yīng)為禁阻。甲骨文為 ,有多種變體字。高鴻縉釋:“尤實從(手)而以一橫畫表禁止之動象?!?/p> (21)為逐之字源。為象形表義字,字象人手持干追逐之形。甲骨文為 ,有多種變體字。從止從豕,或從犬,或從鹿,象追趕動物。 (105)為神之字源。為象形表義字,字象木表或石柱,其下“ ”為臺階底座。已確認(rèn)甲骨文無神字?!笆尽奔坠俏臑椋ɑ?),象神主牌位。徐中舒:“以象木表或石柱為神主之形。 之上或其左右加點劃,為增飾符號。卜辭祭祀占卜中,示為天神地袛,先公先王之統(tǒng)稱?!?/p> (82)為農(nóng)之字源。為象事表義字,字象人手持農(nóng)具在農(nóng)田耕種之形。甲骨文為 ,從辰從林,辰者釋為農(nóng)具。辰甲骨文為 ,象古代耕種之農(nóng)具。農(nóng)事需按時令,故可轉(zhuǎn)釋為時令節(jié)氣。農(nóng)耕文明離不開天文歷法,黃帝時已有歷法。參看《史記?歷書》等。 (43)為山之字源。為象形字,字象山峰矗立之形。甲骨文為 ,三峰為多也。 (13)為雷之字源。為象形轉(zhuǎn)義字,字象閃電火球形,發(fā)出隆隆聲,以示為雷。本義為雷,可釋為威字。甲骨文為 ,仿沿用之?!墩f文》:“雷,陰陽薄動,雷雨生物者也…間有回,回雷聲也?!瘪R家窯文化遺址出土陶器有云雷紋,似此。 (70)為尹之字源。為象意字,字象人持杖形。本義是有權(quán)利的人。甲骨文為 ,沿用之?!墩f文》:“尹,治也。”故可釋為治理。 (89)為戎之字源。為象形表義字,字象列陣成隊之甲士。甲骨文為 ,有多種變體字。從戈從甲,《說文》:“戎,兵也。” (52)為釜之字源。為象形字,字象古陶釜。徐水釜山俗名鍋底山,狀如倒釜,故名釜山。據(jù)考古證明,徐水釜山附近多次發(fā)現(xiàn)仰韶時期陶釜,為紅陶、褐陶釜。 (67)為合之字源。為象形表義字,字象兩手拍合之形。以示友好相援之意。甲骨文為 ,有多種變體字。林文光:“合,二物相合形。” (95)為符之字源。為合體象形表義字,如二竹并立相合也?!墩f文》:“信也,漢制也。從竹長六寸,分而相合,從竹付聲。” (97)為兵之字源。為象形表義字,字象人持兵器向前刺殺也。甲骨文為 ,有多種變體字。字象兩手持斤(斧鉞),本義是雙手持兵器。 (55)為戈之字源。為象形字,字象古人狩獵作戰(zhàn)之武器。蚌埠雙墩丫為變體字。甲骨文為 ,象戈形,亦為 之變體。 (50)為矢之字源。為象形字,字象矢形。甲骨文為 ,有多種變體字?!墩f文》:“矢,弓弩矢也,從入象鏑,栝羽之形,古者夷牟初作矢?!?/p> (78)為雲(yún)之字源。為象形表義字,字象云朵之形。 古文省雨, 亦古文云。(來裕恂《漢文典注釋》第30頁) (59)為易之字源。為象形表義字。字象日月之光,又象鳥之翅羽。翼易同音。甲骨文為 。高鴻縉釋日光時晴時暗時陰形。孫常敘釋:“易,當(dāng)是古翅字,象鳥伸頭張翼飛提提也?!薄都坠俏木帯罚骸安忿o用易為錫?!惫乓翦a,賜、錫部疊韻。錫通假為賜,賜給。 (4)為日之字源。為象形字,字象日(太陽)形。甲骨文沿用之。 (10) (40) (63)則是“迎日推策”太陽四時朔望變化的記錄,表示夏、秋、冬日?!妒辣尽罚骸包S帝使羲和占日,常儀占月,臾區(qū)占星氣,伶?zhèn)愒炻蓞?,大撓作甲子,隸首作算數(shù),容成綜此六術(shù)而著調(diào)歷?!薄妒酚洝返葧惺钦f。 (91)為甲之字源。為表義字,字象今之“十”字,算術(shù)之“加”音也。甲骨文為 ,沿用之?!都坠俏木帯罚骸凹鬃又捉宰??!睘槠咦纸?。參看 (6)之解釋。 (5)為乙之字源。為象形表義字,字象草木彎曲出土之形。甲骨文為 ,沿用之?!墩f文》:“乙,象春草木冤曲而出,陰氣尚強,其出乙乙也?!笨赊D(zhuǎn)釋為衰弱之義,與壬之英挺義相反。 (109)為丁之字源。為象形表義字,字象平面之釘頭形,本義是釘子,有強壯之義,草木成長壯實,好比人成丁。甲骨文為 ,沿用之。 (86)為戌之字源。為象形表義字,字象鉞固定在桿上。甲骨文為 ,象兵器斧鉞之形,戌為戊,古武器,轉(zhuǎn)義為我。 (3)為壬之字源。為象形表義字,字象人立于土,以示英挺俊健之意,古挺字。甲骨文為 ,有多種變體字。從人從土,沿用之。 和 連用,為自強不息。 (36)為子之字源。為象形字,字象小兒形,卜辭巳,子同形,本義是子,甲骨文為 ,沿用之。 (90)為風(fēng)之字源。為象形會意字,字象氣在空間流動?!墩f文》:“風(fēng)動蟲生,故蟲八月而化?!奔坠俏臑?,有多種變體字。字象鳳鳥,卜辭借鳳為風(fēng)。 (23)為侵之字源。為象形表義字,字象手持帚橫掃之形。甲骨文為 ,從牛,從帚從又,字象手持帚掃牛形?!都坠俏木帯罚骸皬呐?,侵字異文?!薄墩f文》:“侵,漸進也?!?/p> (8)為仁之字源。為象形表義字,字象二人相攜之形。甲骨文為仁,從人從二?!墩f文》:“仁,親也?!笨鬃映剩媸鳇S帝皆源于此。 (17)為享之字源。為象形轉(zhuǎn)義字。字如人手臂持杯暢飲形。本義是暢飲,轉(zhuǎn)義為享用?!妒酚洝の宓郾炯o(jì)》:“以征不享”,即此。 (60)為后之字源。為象形表義字,字象女子哺乳之形,有養(yǎng)育之意。甲骨文為 ,有多種變體字。從女、從子、從點,字象一女人生子時有水液之形。 (88)為力之字源。為象物字,字象古農(nóng)具耒形。本義是耒。耒、力雙聲義通,假為力。甲骨文為 ,沿用之。用力辛苦為勞,力勞音近,可釋為勞。 (75)為牧之字源。為象形字,字象牛羊被放牧之形。甲骨文為 ,字象手持鞭驅(qū)趕牛羊放牧之形,轉(zhuǎn)義為獵字。 (35)為常之字源。為象形字,字象人下身穿裙也,本義為下裙。《說文》:“常,下帬也。”已確認(rèn)甲骨文無此字。 (85)為鴻之字源。為象形字,字象大鳥立于枝之形。已確認(rèn)甲骨文無此字。甲骨文 (鳥字)仿沿之。 (96)為先之字源。為象形表義字,字象人之前已有足步。示人先行。甲骨文為 ,有多種變體字。從止從人,字標(biāo)足在人之前頭。 (33)為大之字源。為象形字,字象人站立舉雙手得意之形。甲骨文為 ,象正面立式之人,本義是人,借用為大。甲骨文沿用之。 (83)為天之字源。為象形表義字,字象人頭之上有天,本義是人頭上是天。甲骨文為 ,象正面站立人頭頂天之形。 (103)為地之字源。為象形表義字,字象人所視地平線形,示大地。已確認(rèn)甲骨文無此字。 (81)為陰之字源。為象形轉(zhuǎn)義字,字象天空充滿烏云,本義是陰,陰幽音近,借以為幽字。 (84)為陽之字源。為象形轉(zhuǎn)義字,字象天空充滿陽光之形。本義是陽,借以為明字,昭字。《說文》:“明,照也。從月從囧。 古文明從日?!闭f明古文明從日省月。囧字象古窗形。本義是窗戶?!墩f文》:“囧,窗牖麗屢 明。讀若獷,賈侍中說讀與明同?!?/p> (61)為癸之字源。為象形轉(zhuǎn)義字,字象雙矢相交形。吳其昌:“癸字原始之初誼為矢之象形,雙矢交揆形而得癸字?!奔坠俏臑?,沿用之。昭烏達小河沿該符號較多。揆為癸孽乳字,故為揆。 (1)為祖之字源。為象形字,字象男性生殖器。仰韶文化后期(約距今5000年)出現(xiàn)男性器崇拜。甲骨文為 ,象供奉神主牌位,沿用之。 (99)為主之字源。為象形字,字象燈中注膏油?!墩f文》:“主,燈中火主也。從 ,象形。”甲骨文為 ,仿沿用之。主與王義近,亦釋為王、皇。 (34)為葬之字源。為象形字,字象一朽骨于地上?!墩f文》:“葬,藏也,從死在草中?!奔坠俏臑?,合體象義字,象一朽骨于床上,本義是死人。人之遺骨似鬼字,令人生畏。故畏有鬼字頭,鬼頭而虎爪。 (54)為命之字源。為象形字,字象一人跪在地上接受命令?!墩f文》:“命,使也。從口從令?!奔坠俏臑?,象人跪坐之形。 (2)為禾之字源。為象形字,字象谷禾形,本義是谷禾?!墩f文》:“禾,嘉谷也?!奔坠俏臑?,仿沿之。 (101)為不之字源。為獨體象形字,字象花蒂形。本義是花萼,甲骨文為 ,有多種變體字。王國維說:“帝者,蒂也,不者柎也。”《說文》:“不,鳥飛上翔,不下來也。從一,一猶天也,象形。” (107)為民之字源。象形表義字,字象人目無睛而盲。本義是盲,借為人民之民。甲骨文為 ,從目從卜,字象一刃物刺目之形。郭沫若:“……均作一左目形,而有刃物以刺之。古人民盲每通訓(xùn)?!备啉櫩N:“……象眸子出眶之形,即盲字也,后借為人民之民?!?/p> (32)為桑之字源。為象形字,字象樹形,有根、枝、桿。甲骨文為 ,沿用之。 (14)為齊之字源。為象形表義字,三者眾也。字象眾手相向而握,表示齊會之義,本義是齊,引申為會、眾字。甲骨文為 ,象禾麥穗實之形,以三為多。《說文》:“會,合也。有會合之義。” (94)為魚之字源。為象形字,字象魚形由魚孽乳為漁。甲骨文為 ,從水,從魚。從水以區(qū)別以魚,本義是捕魚。 (16)為龍之字源。為象形字,字象龍騰,本義是龍。甲骨文為 ,有多種變體字。《說文》:“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xì)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從肉飛之形。” (12)為蠶之字源。為象形字,字象蠶蟲之形,已確認(rèn)甲骨文無此字。 (9)為封之字源。為象形表義字,字象植樹以定經(jīng)界。甲骨文為 ,郭沫若:“……即以林木為界之象形?!崩钚⒍ǎ骸白窒笾矘渫辽?,以明經(jīng)界?!奔坠俏难赜弥?。 (106)為祭之字源。為象形表義字,字象滴血于地,獻于神主之前。本義是血祭。甲骨文為 ,從肉從又,象手持肉并血滴向神主祭祀??鬃釉疲杭廊缭?,祭神如神在。”祭必以敬,可轉(zhuǎn)釋為敬、尊重、崇尚。 (25)為圣之字源。為象形轉(zhuǎn)義字,字象掘土工具?!墩f文》:“圣,汝穎之間謂致力于地曰圣?!奔坠俏臑?,從二手,從土,字象二手掘土之形。楊樹達:“我看這個字是掘字的初文。”本義是掘土。段玉裁注:“此方俗語也。致力必以手,故其字從又土?xí)??!?/p> (15)為畜之字源。為象形轉(zhuǎn)義字,字象束絲,為牧場之纜繩。《說文》:“畜,田畜也。淮南子曰:玄田為畜 ,《魯郊禮》畜從田從茲。茲,茲益也?!奔坠俏臑?,從幺從 , 同 為囿,可視為飼養(yǎng)家畜的場地。本義是家畜。 (57)為金之字源。為象形會意字,字象出于土,銳于上之矢形。 和一是主體部分,構(gòu)成金的主體,余為增飾符號?!墩f文》:“金,出于土,左右注象,金在土中之形?!薄豆茏印ぽp重》《世本》《史記·封禪書》均記載黃帝時有銅器。半坡、姜寨、武安趙窯仰韶文化遺址中均發(fā)現(xiàn)銅物或銅煉渣。 (24)為玉之字源。為象形表義字,字象側(cè)視之玉片,用絲索縱貫之形。甲骨文為 ,有多種變體字,沿用之。 (51)為心之字源。為象形表義字,字象人之心臟形,本義是心臟?!墩f文》:“心,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奔坠俏臑?,沿用之。人心正直為德,德字右側(cè)為直心。故此字亦為德之字源。 (76)為倉之字源。為象形字,字象有蓋之藏室。甲骨文為 ,從A口、從日,象門戶,其上象蓋,下者象坐。 (64)為吉之字源。為象形表義字,象器中瑞玉豎立,吉征也,祥瑞也。甲骨文為 ,沿用之。頡為其孽乳,有些地方方言讀為頡音?!墩f文》:“吉,善也。從土從口?!?/p> (65)為同之字源。為象形表義字,字象二口相合,二口相合為同。甲骨文為 ,仿沿用之。 (93)為師之字源。為象形轉(zhuǎn)義字,字象弓之形。本義是弓,轉(zhuǎn)義為帶弓之兵師。甲骨文為 ,取義沿用之。 (104)為河之字源。為象形表義字。字象水在河中流,上有浮載之物。 (47)為水字。甲骨文為 ,有多種變體字,仿沿用之,轉(zhuǎn)釋為瀆,積水處。 (42)為分之字源。為象形表義字,字象刀把物從中剖開,本義是分。甲骨文為 ?!墩f文》:“分,別也。從八從刀,刀以分別物也?!?/p> (87)為爭之字源。為象形轉(zhuǎn)義字,字象用刀將物切開爭取之形,本義是爭。和 如兵乓之結(jié)構(gòu)。已確認(rèn)甲骨文無此字。 (39)為轅之字源。為獨體象物字,字象巾部形。《說文》:“袁,長衣兒。袁字從衣從口,來定作袁。本義是長衣,巾為袁之字源,轅為袁之孽乳。” (37)為軒之字源。為象形字,字象車之形,車之孽乳為軒。 (30)為作之字源。作古文乍。從林義光《文源》:“乍,即古文作?!薄稜栄裴屟浴罚骸白?,造,為也?!闭笃蹩讨衲镜南笮危緦V改咀?。甲骨文為 ,有多種變體字??舍尀闋I造、制作。 (108)為 之字源。為象形轉(zhuǎn)義字,字象虎頭形,并有紋飾,讀虎音。本義是虎頭。甲骨文為 ,仿沿之。卜辭以 為虎之全體。虎嘯為號,此處釋為號字。 (6)為二之字源。(丁山《數(shù)名古誼》,于省吾《釋一至十之記數(shù)字》,詹鄞鑫《華夏考》第41頁)其字形為太極圖之初寫?!兜赖陆?jīng)》“萬物負(fù)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古人認(rèn)為天地萬物無不包含陰陽兩個方面,是為道,故亦可解釋為道、天道。 (48)為五之字源。(參看上述文章) (56)為十之字源。(同上)金文作 ,后寫作卜,表示數(shù)字十。《說文》:“十,數(shù)之具也。一為東西,|為南北,則四方中央備矣?!?/p> (69)為在之字源。為象形表義字,字象草木從地上初生之形,本義是已存在。甲骨文為 ,有多種變體字。諸家解釋不同?!墩f文》:“在,存也,從土才聲?!?/p> (45) (46) (71)是古人對天象流星的記錄,三種流星的圖樣說明流星的各異。本義是流星,為星之字源。三個連用表示星失其位,天象屢變,天變示警。 (19)為人之字源。為象形字,字象立式之人形,本義是人。甲骨文為 ,沿用之。 (72)為土之字源。為象形表義字,字象禾麥長于地上。《說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奔坠俏臑?,有多種變形字。 (28)為花之字源。為象形轉(zhuǎn)義字,字象禾草之上開出花朵,本義是花。花放出光華,為華字。已確認(rèn)甲骨文無此字。 (80)為宇之字源。為象形字,字象天宇之形,天被支起,本義為天宇。甲骨文為 ?!墩f文》:“宇,屋邊也?!薄夺屛摹罚骸坝?,屋四垂為宇?!币隇椤坝钪妗薄?/p> (53)為兄之字源。為象形表義字,字象左半門之形,無弟不能立家門,左為長。甲骨文為 ,從口從人,為祝之初義?!墩f文》:“兄,長也。” (27)為弟之字源。為象形表義字,字象右半門之形。右為幼,二者合而成門戶。 (29)為丑之字源。為象形轉(zhuǎn)義字,字象手抓拿之形?!墩f文》:“丑,紐也。用手之形,時加丑亦舉手時也?!奔坠俏臑?,沿用之。可釋為馴字。 (18)為申之字源。為象形轉(zhuǎn)義字,字象猴子之形?!墩f文》:“申,神也。七月陰氣成,體自申束從臼,自持也。吏臣餔時聽事,申旦政也?!奔坠俏臑?,字象閃電,電字初文,本義是電。借義為申。 (44)為播之字源。為象形表義字,字象古播種石器,破土下種之形?!墩f文》:“種也,一曰布也,從手番聲?!?/p> (20)為收之字源。為象形轉(zhuǎn)義字,字象人背負(fù)物體回家之形,本義是背馱,轉(zhuǎn)義收回家。甲骨文尚無此字。《說文》:“收,捕也。” (11)為並之字源。為象形表義字,字象三件工具依次放置地上相并之形,本義是并?!墩f文》:“并,相從也。從從幵聲。”甲骨文為 ,字象二人于地上相并之形,本義是并列相從,可釋為共字。 (92)為亡之字源。為象形轉(zhuǎn)義字,字象把器物放在隱蔽處之形。 象隱蔽之處。本義是藏匿,引申為亡?!墩f文》:“亡,逃也。從入從乚?!奔坠俏臑?,沿用之。 (26)為羊之字源。為象形字,字象羊之角面。甲骨文為 ,沿用之。本義是羊。《說文》:“羊,祥也?!鬃釉慌Q蛑郑孕闻e也?!苯枇x為祥。 (74)為暴之字源。為象形轉(zhuǎn)義字,字象禾稼遭受暴風(fēng)雨倒伏在水地中。轉(zhuǎn)義為暴、災(zāi)難。 (41)為月之字源。為象形字,字象月初之形。甲骨文為 ,沿用之。 (62)為宗之字源。為象形轉(zhuǎn)義字,字象宗廟之形,宗即藏主之地,本義是宗廟?!墩f文》:“宗,尊祖廟也?!奔坠俏臑?。 (38)為祐之字源。為象形轉(zhuǎn)義字,字象手觸地人跪拜求神保佑之形,轉(zhuǎn)義為祐助、撫恤、保存?!墩f文》:“祐,助也?!奔坠俏臑?,字象手持祭品于神前形,以求神祐之。 (7)為紀(jì)之字源。為象形轉(zhuǎn)義字,字象繩索彎曲之形。本義是繩索,孽乳為紀(jì)。甲骨文為 ,朱芳圃釋為己。《史記》:“順天地之紀(jì),星歷也,歷和紀(jì)音近轉(zhuǎn)?!?/p> (49)為阜之字源。為象形表義字,字象土山崗形,本義是土崗?!墩f文》:“阜,大陸,無山石者,象形。”甲骨文為 ,沿用之。 (73)與 (49)連用,意為越來越高,越來越多,越來越甚。 釜山巖刻布局上看起來似乎雜亂無章,其實是按照我國遠(yuǎn)古時代的古人方位觀念排列的。據(jù)研究,我國史前先民通過五方方位來表示五以內(nèi)的數(shù)的順序,其法如下:數(shù)數(shù)的人按正位背北面南站著,數(shù)數(shù)時先指背面(北)為開始,表示第一;再指前面(南)為其次,表示第二;再指左邊(東)為第三;再指右面(西)為第四;最后指著自己站立的位置(中央)表示第五。如果超過五的數(shù),又按原來的順序重復(fù)一遍,后北為六,前南為七,左東為八,右西為九,中央為十。這就是五行和《河圖》所反映的史前先民的方位順序觀念。[13]p(51)(參看《華夏考——詹鄞鑫文字訓(xùn)詁論集》第51頁)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徐水釜山巖刻是倉頡所作的黃帝在釜山合符諸族的昭告天地的祝文。 (祭儀開始,迎神。燔燒祭壇上的木柴,將禮玉和毛色純正的牛羊等祭品置于火上炙烤,使氣味達于天庭,請?zhí)斓厣耢髞硐?。黃帝率諸首領(lǐng)面南朝天三跪拜,伶?zhèn)愔笓]高奏《云門大卷》舞樂,倉頡宣讀祝文:) 徐水釜山巖刻,不僅是對石頭的雕刻,而且是對時光的雕塑。今天這個承載中華五千年文明根脈的巖刻放射出人文初祖的光芒,向世人宣告,所謂黃帝“有典有策”的記載不再是傳說,不再是神話,不再是古人的作偽,不容許再遭懷疑,再被否定。她讓世人清楚地看到,中華文明的精髓那樣古老而今又如此鮮活,值得我們世世代代瞻仰和回味。 參考文獻: [1]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舞陽賈湖新石器時代第二至第八次發(fā)掘簡報[J].文物.1989.(1). [2] 楊曉能.另一種古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發(fā)行.2008. [3] 佘秀翠.宜昌楊家灣在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發(fā)現(xiàn)刻劃符號[J].考古.1987.(8). [4] 徐大立. 蚌埠雙墩新石器遺址陶器刻劃初論[J].文物研究.1989.(5). [5] 何尺行.杭縣良渚鎮(zhèn)之石器與黑陶[M],上海:民國.1937. [6] 張明華、王惠菊.太湖地區(qū)新石器時代的陶文[J].考古.1990.(10). [7] 嚴(yán)文明. 農(nóng)業(yè)起源與中華文明,光明日報,2009.1.08. [8] 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7. [9] 顧春. 中國最早朝代或?qū)⒏膶懀饷魅請螅?009.12.03. [10] 拱玉書、顏海英、葛英會.蘇美爾、埃及及中國古文字比較研究[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09. [11] 來裕恂.漢文典注釋[M],天津:南開大學(xué)出版社.1993. [12] 唐蘭.中國文字學(xu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3] 詹鄞鑫.華夏考——詹鄞鑫文字訓(xùn)詁論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6. FushanMountain’s Rock Symbol in Xushui Country is Carved by Cangjie The Satirical Article for Announcing Heaven and Earth of Emperor Huang in “HefuFushan” ------Analysis about FushanMountain’s Rock Symbol in Xushui Country Zhou Changfu Abstract Through the in-depth research,this article demonstrates that the Fushanmountain’s rock symbol in Xushui country is the cultural legacy of the ancient ancestors, is the primitive textafter our country enters the Neolithic, and they have inner inheriting relationship with Oracle Bone Script and Inscriptions on bronze. Besides, is also the satiricalarticle for announcing heaven and earth of Emperor Huang in FushanHefu 5000 years ago. The Key Words:Fushanmountain of Xushui country Rocksymbol Primitive text Satiricalarticl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