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太極拳108式小快架不是網(wǎng)絡上有些“慢拳快打”的快架練法,何謂“慢拳快打”?就是把大架打得較快而已,沒有快架的真太極內(nèi)涵。真快架的技術要求與特點風格是與慢練大架有所差別,不單體現(xiàn)在行拳走架的速度,還有身法、步法、手法、勁類、勁路等,比如勁類,快架多用諸如短勁的擊打勁,大架則多用諸如長勁的擲拋勁。 六合勁 六合勁是內(nèi)勁在結構類型上的六種模式,即為擰裹、鉆翻、螺旋、崩炸、驚彈、抖擻。擰裹、鉆翻、螺旋是太極拳的三種柔勁,崩炸、驚彈、抖擻是太極拳的三種剛勁?!皵Q裹”:擰是向外轉勁;裹是向里轉勁?!般@翻”:鉆是向上起勁;裹是向下起勁。“螺旋”:螺是向前攤進和向后退著旋轉用勁,所謂“螺旋”實指腕后肘前之小臂運動的習慣力。“崩炸”:崩是豎勁;炸是橫勁;崩炸是橫豎勁,合成冷脆勁?!绑@彈”:驚,是內(nèi)收勁;彈,是反射勁;驚彈合成為機靈勁?!岸稊\”:抖,如獅子抖毛,如馬抖鬃,合成混圓勁;擻,是甩掉身上的負擔,抖擻相結合成為勇猛勁。 起動速度快 太極拳較為注重內(nèi)動的調(diào)節(jié),要求“內(nèi)動不予人知,蓄于內(nèi)發(fā)于外”。五把弓調(diào)節(jié)所產(chǎn)生的彈性力和相應的意、氣活動所產(chǎn)生的強大壓力,均是以預應力的形式,時時處處積蓄著強大的能量??旒苋瓌菀非筮@個特點,意想在對手根本無法捕捉你的預備期和起動信息的情況下,突然發(fā)出迅猛的冷勁,這樣會在實戰(zhàn)中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快而不亂 無論動作多快,外形必須與內(nèi)氣結合起來,以內(nèi)氣催外形,形是隨氣而動,氣到形到。再有拳練的再快,不要有慌亂的感覺,不能亂了姿勢的準確和細處,也不能亂了拳意,更不能亂了拳勢的勁路。 快慢相間和剛柔相濟 快,是發(fā)勁如射箭的需要,也是剛勢沖擊的需要。慢,是蓄勁待發(fā)的需要,也是柔化引化的需要。行拳走架時,拳勢恰到好處的快和慢、剛與柔,是虛實變換的實際體現(xiàn)。值得注意的是:自起勢至收勢,勢勢貫串,練綿不斷?;蚩旎蚵家非笕撋险f:“勁斷意不斷,意斷神相連?!?/span> 柔中彈和沉中彈 108式小快架姿勢動作的柔軟看上去柔若無骨,似楊柳樹枝隨風吹搖擺,但不是消極的懈柔癱軟,而是柔中有彈,如按彈簧,似抽鞭子??旒艿娜嶂袕検且运沙凉Ψ驗榛A的,是要借助松沉到腳底的地面反座彈力,所以,拳勢動作的柔中彈是順勢而彈,所以有“沉中彈”的說法。 進前腳跟后腳、退后腳撤前腳與沉中輕 進步先進前腳,謂之“逢進必跟”;退步先退后腳,謂之“逢退必撤”。這種步法在形意拳和武式太極拳用得最多。形意拳和武式太極拳的逢進必跟、逢退必撤與108式小快架的進前腳跟后腳、退后腳撤前腳,在練法上還是有差別的。前者步法相當于摩擦步,前腳進一步,后腳跟一步,重心總是在后腳上,使人運動起來既快速又穩(wěn)定。后者既有重心在后腳上的練法,又有重心在前腳上的練法,有根據(jù)靈活變換的特點。我另一位老師的師父是楊少侯先生的徒弟,他老人家的再研再傳使這套小快架形成多樣化的練法是必然的發(fā)展,快架中融入武式太極拳的步法是不足為奇的,楊少侯是楊健侯的兒子,相傳他曾過繼給楊班侯為子,楊班侯幼年時跟隨武禹襄學過拳。進前腳跟后腳也好,退后腳撤前腳也好,都得有沉中輕的功夫基礎,108式小快架是步小架高的快練拳架,步子的底面積與115式大架相比較,是小了不少,下盤的定勢穩(wěn)定性相應差一點,所以比115式大架更為講究沉中輕的功夫。 少用一分拙力則少喘一口濁氣又多一分內(nèi)功 108式小快架動作和呼吸的配合與傳統(tǒng)慢練大架相比,練習難度大些。我老師說:“練得較好的傳統(tǒng)快架在緊湊中不失開展,在活潑中不失穩(wěn)重,在輕靈中不失松沉,在快速中不失連圓,整套勢式到位的一氣呵成約需三至六分鐘,如練后閑庭信步,不喘粗氣方顯太極拳的內(nèi)在功夫。”這等內(nèi)功還真的不好練?。√珮O內(nèi)家拳法,動作與呼吸吐納導引相結合,是一項良好的有氧運動。若打完快架以后氣喘吁吁,說明動作與呼吸配合欠佳,未能內(nèi)外合一,這不是一年半載的修煉功夫。 收勁于后實腳的退是為了更好的進 108式小快架中“攬雀尾”的捋勢、“踢腳白鶴亮翅”的捋採勢、“手揮琵琶”的擒拿勢等動作,多是前腳隨化勁之勢后退變成小丁虛步而收勁于后實腳,這拳勢的退是為了更好的進。收勁于后實腳,一是為了舍己從人的捋化,二是有利于松沉到后實腳,三是能順著地面反座彈力之勢發(fā)放或攻打?qū)Ψ?,正如“箭在弦焉能不發(fā)”。 震腳為了沉勢換勁變招 108式小快架中的震腳不是為了好看壯威,而是有其目的。一是為了松沉之勢提速;二是在急切間轉換身法、勁法的需要使然;三是招法的著用,比如用于踩擊對方腳面骨或腳趾骨。如果要震腳,應該是全身松沉的重量表現(xiàn)于腳,腳本身也是在正確的架構下松沉而落,不能有一絲拙力,更不能刻意用腿出力。再有在震腳時注意腳下部位,是震腳外側,不是震足跟。震腳之勢并非用勁向腳下發(fā)力,而是借震腳穩(wěn)定此前運化中的動勢,有助自身中定并兼有加強全身開合之勢;再有說震腳是形似斷而意不斷的剛勁,不震腳是柔勁,震腳與不震腳只是意念引導下的動作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