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即血液,也是人體的基本物質(zhì),性屬陰而又稱“陰血”。
血主要來源于“水谷之氣”,即通過脾胃的消化吸收,將飲食物中最精純的部分(稱“水谷精微”),即營養(yǎng)成分吸收進來,經(jīng)過心肺的作用而變?yōu)檠骸?br>此外,中醫(yī)認為“腎精”(源于父母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物質(zhì),與原氣異名同類)可以化生為血,故有“精血同源”之說。腎藏先天之精,脾主后天水谷之精。
所以,血的生成與先天和后天都有關(guān),而以后天為主。
血行于脈中,靠心氣的推動而循環(huán)流行于全身,起著營養(yǎng)、滋潤全身的作用。各臟腑組織器官只有得到充分的血液濡養(yǎng),才能完成各種生理活動,所以說:“血氣者,人之神”。
血的異常也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
一是“血不足”,即“血虛”。
常由生成減少,如進食少、偏食等,或丟失過多,如各種出血等引起。表現(xiàn)為面色蒼白無華,乏力,心悸,失眠,皮膚干燥,大便干結(jié)等。
二是“血有余”,相當于古人所說的“血濁”,即血質(zhì)濃稠。
多由過多進食,特別是長期高脂、高蛋白、高鹽食物引起。表現(xiàn)為形體壯實,肌肉堅緊,面色深紅或紫暗,頭痛頭脹,煩躁易怒,血液檢查常顯示紅細胞增多、血色素升高、血液粘稠度增高等等。
三是“血瘀”,即血液的運行不暢。
引起血瘀的原因眾多(以后還會詳細說明)。主要表現(xiàn)為面唇色紫暗,肌肉、關(guān)節(jié)、胸腹等部位疼痛,皮膚干燥粗糙(肌膚甲錯)、暗黑,舌色紫,或有瘀斑、瘀點等。
津液,主要指人體中的水液成分,有時稱“水液”,或簡稱“津”、“水”,其性屬陰而又稱“陰津”。
水液與氣血一樣,也是人體非常重要的又一基本物質(zhì)。人如果不吃不喝,一般生命僅能維持7天,而不進食、單飲水可維持1個月的生命。說明水對生命至關(guān)重要。
人體的津液來源于飲食物,由脾胃吸收轉(zhuǎn)化。
津液生成之后,要分布到全身,以供各部所需,最后有部分排出體外,這個過程就是津液的輸布。
在這個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肺(上焦)、脾(中焦)、腎(下焦)三臟。
中醫(yī)稱:“肺主通調(diào)水道”、“脾主運化水液”、“腎主水”,三臟協(xié)同(三焦氣化),完成水液的輸布。其具體的轉(zhuǎn)輸過程以后在講解每個臟腑功能時會詳細說明。
津液有滋潤、濡養(yǎng)全身臟腑、組織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