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公主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孫女,唐中宗李顯的第七個女兒,名仙蕙,嫁于武延基(武則天侄承嗣之子),死時年僅十七歲,與附馬都尉武延基合葬于乾縣北塬,陪葬乾陵。 1960年到1962年進行發(fā)掘,是建國以來發(fā)掘最大的一座唐代女性墓。雖經(jīng)盜竊,但出土文物達1000多件,有壁畫、俑(陶、三彩)、石刻、陶器,以及各種金屬隨葬品等。這些隨葬品,一方面表現(xiàn)了唐代宮庭生活的概況,另一方面表現(xiàn)了唐代人民的杰出創(chuàng)造,是研究唐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寶貴實物資料。 墓的結(jié)構(gòu),是斜坡土洞磚室墓,由墓道、甬道、墓室等組成,全長87.5米、寬3.9米,深16.7米。 關(guān)于永泰公主的死因一直有爭議 《新唐書·則天順圣武皇后紀》中則是這樣說的:大足元年,九月壬申,殺李重潤及永泰郡主、主婿武廷基。 同樣在《資治通鑒》和其他的一些史料中亦有類似的記載。可見永泰公主是被武則天殺害的無疑。 其實這種說法,在1960年以前,已成定論??墒?960年9月,永泰公主陵墓在陜西乾縣發(fā)掘,這又使永泰公主的死因變得撲朔迷離。 在永泰公主的墓中,出土了永泰公主墓志銘以及公主的一些盆骨碎片。于是就有人據(jù)永泰公主墓志銘中所寫的“自蛟喪雄鍔,鸞愁孤影,槐火未移,柏舟空泛,珠胎毀月,怨十里之無香;瓊萼凋春,忿雙童之秘藥。女娥篪曲,乘碧煙而忽去;弄玉簫聲,入彩云而不返。嗚呼哀哉!以大足元年九月四日薨,春秋十有七”這樣一段推測,永泰公主是因丈夫死后,憂郁成疾,醫(yī)治無效而死。 其實仔細推敲這種說法似乎是很難站住腳兒的。因為據(jù)史料記載,永泰公主的丈夫死于701年9月3日,而永泰公主死于701年9月4日,前后只相差一天。如果說永泰公主是因丈夫死后,憂愁成疾,以致醫(yī)治無效而死。那么不得不令我們懷疑,其由憂愁到成疾,再到死亡,似乎也太快了點。 還有一些特別精細嚴謹?shù)娜烁鶕?jù)永泰公主盆骨復原圖以及墓志銘中的“珠胎毀月“一句,斷定永泰公主是因丈夫被殺的打擊以致早產(chǎn),加上其骨盆較同齡女性的骨盆又小,遂導致永泰公主難產(chǎn)而死。 陵墓中的奇珍異寶
墓內(nèi)壁畫豐富多彩,墓道、過洞、甬道和墓室頂部都有壁畫。前墓室象征客廳,壁畫以著華麗服裝的侍女為主。 這些手中拿著各種生活用品的侍女體態(tài)豐盈,神態(tài)各異,有的似乎在悄聲細語,有的似乎在點頭贊許,有的則在環(huán)顧四周,他們仿佛正行進在路上,準備去侍奉主人。 由于千余年來雨水帶著泥沙順盜洞而下,使許多精美的壁畫都遭到了破壞。然而,幸存的壁畫卻不失為唐代繪畫的精品。后墓室停放著永泰公主與其丈夫合葬的廡殿式石槨,中間有門,兩邊各一名守門侍女。 石槨內(nèi)外均刻有線刻畫,姿態(tài)生動,線條流暢,刻工熟練,十分精美。石槨內(nèi)的木棺因長期浸泡在淤泥中,早已腐爛。
說了這么多,但那些丟失的寶貝去了哪?永泰公主究竟是怎么死的?在史料中沒有記載,沒有記載,要靠手中的證據(jù)去分析判斷歷史的真實情況,這也正是考古令人著迷的關(guān)鍵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