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種藝術媒材都會成就一些藝術大師,宣紙成就了一代代中國畫名家;克拉拉大理石成就了文藝復興時期一批杰出的雕塑家,而油畫顏料則成就了那些善于捕捉光影的繪畫大師…… 當年,當嵊州曹娥江江底挖出了大量古沉木的時候,鄭劍夫可能還沒有意識到,這些深埋江底的枯木殘根將成就他一種藝術面貌,給他的作品帶來全新的藝術風格。多年來,在與這些古沉木的對話中,鄭劍夫從這些隱含諸多光陰故事的材料中,呼喚出諸多的歷史題材,塑造眾多形態(tài)各異的人物形象。上世紀90年代初,鄭劍夫率先提出“古沉木”名稱,成立了“鄭劍夫古沉木研究所”。
在木雕創(chuàng)作之余,他潛心研究沉木,寫下了大量的研究手稿;并結合數(shù)十年的雕刻藝術經(jīng)驗,出版《復活的古沉木》、《浙江根雕》、《嵊州根雕》、《古沉木與古沉木雕》、《略論原木雕藝》、《一百零八將的創(chuàng)作與藝術特色》等藝術文獻。
在多年的藝術實踐中,鄭劍夫在立足傳統(tǒng)的基礎上,兼顧西方造型語言,無論是木雕、根雕、古沉木雕刻作品都形成了追求自我內心的藝術情境,而“情境”無疑是鄭先生作品中透露出的一種獨有的藝術氣質,而這些人文情愫與他儒雅含蓄的外形,以及不斷追溯藝術源流的習慣是相一致的。 在閱讀鄭劍夫先生文獻中,我看到了很多精彩的對我有啟發(fā)的內容,我將這些內容摘抄下來,分享給大家,希望對朋友們的藝術思考和創(chuàng)作有所啟發(fā)! 1.根雕需要用美的眼光去發(fā)現(xiàn) 根雕的選材與木雕不同,木雕可以用同樣的材料,隨心所欲地進行雕琢,根雕卻因人選材,需要用美的眼光去一尋覓,去發(fā)現(xiàn)。找一塊合適的材.料實在是太難了,但是選材又是一決定根雕成敗的關鍵,為此我付一出了極大的精力。在尋覓中等,待,在等待中尋覓。我清楚地記先后用了五年多時間。我沒有一天不在根山樹海中留連,單以“黑旋風”李逵的材料為例,我就選過數(shù)十次,最后才選定黑色的古沉木。 另外如“浪里白條”張順,選用的是柞木?!耙徽汕唷膘枞镞x用的是柏木,都是歷經(jīng)數(shù)月甚至數(shù)年斟酌再三,才確定的。約略統(tǒng)計,全部人物采用袖木、黃花梨、樣木、石青花、梅樹、棗樹、樞樹、榆樹等近20多種的根材,材料產(chǎn)地則來自越南、廣西、福建、江西,也有浙江和嶸州本地的。尋覓之艱,發(fā)現(xiàn)之苦,難以用筆墨言述,真可謂慘淡經(jīng)營,甘苦自知。
2.意境,神韻,功力,三足鼎立 我認一為根雕作品應該有詩的竟境,畫一的神韻,匠的功力,三足鼎立,一缺一不可,這才能成為一件完整一的根雕藝術品。
3.走出“千人一面”與“臉譜化”的刻劃 即使沒有看過水滸傳,不了解梁山好漢,也能從根雕“一百零八將”每件人物作品,不同的材料肌理,不同技藝手法,不同的形神兼?zhèn)渖鷦涌虅澲?,領會到其不同人物的身份地位、個性特征、文化涵養(yǎng),甚至內心獨白,盡力做到讓作品自身來說話,努力體現(xiàn)一個民間木雕藝術家對梁山好漢人物的現(xiàn)代診釋,盡量走出傳統(tǒng)木雕人物“千人一面”與“臉譜化”的描繪與刻劃,努力縮短歷史人物與現(xiàn)代人的時空距離。
4.發(fā)掘人物的內心世界,使歷史人物貼近現(xiàn)實生活 在創(chuàng)作《一百零八將》的過程中,我認真研究與發(fā)掘“水滸傳一百零八將”不同人物的內心世界,努力刻劃人物“呼之欲出”的鮮活個性,并以“好漢歌”主題詞內涵,努力表達梁山眾好漢“除暴安良、替天行道”、善良、親切與可歌可泣的正面形象,尤其在人物形象的表現(xiàn)形式上與處理手法上,我植根于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兼容吸收西洋與現(xiàn)代木雕表現(xiàn)手法,使歷史人物更能貼近現(xiàn)實生活,貼近現(xiàn)代人的審美情趣與思維理念。
5.要使作品中的人物活起來,先要在自己心中活起來 在造型中,我重點抓住人物頭臉這一關一鍵部位,從定位上追求形似、雕刻上追求神韻兩個方面狠下功夫。 通過創(chuàng)作《一百零八將》,我似乎己經(jīng)同這一百零八個人結成了好朋友,成了一家人,進入了他們的世界,兒乎有一種生死與共的感情。要使作品中的人物活起來,首先要使作品中的人物在自己心中活起來,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態(tài),隨時隨地可以呼之欲出,召之即來。
6.“肌理”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根雕作品必須因材施藝,借助根木的天趣和肌理特征,以最簡單,最省力的勞作,達到最佳的藝術效果。所謂肌理,是指由材料的配列、組織和構造的不同,而使人所得到的觸覺或視覺的質感?,F(xiàn)在己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工藝美術設計最重要的設計因素之一。根木的自然肌理非常優(yōu)美,富有變化,具有強烈的奇特感,所以在自然美方面取勝于人,而且它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天趣與人意得到高度統(tǒng)一,給人以一種質樸、厚重的美感。
7.“造型”以少勝多,以小見大 根雕藝術在造型技巧上特別講究以少勝多,小中見大,含蓄自然,所以不宜多動刀,作品不在力取,而在智取,這就需要有獨特的藝術眼光和豐富的想象力,才能達到形神兼?zhèn)?、虛實相生、意境廣闊的藝術效果。 能不用刀處絕不用刀,能少一刀處定少一刀。多留少雕,使作品具有天人同構,妙法自然,意氣成形,有巧奪天工,超俗脫凡之感。 8.對“古沉木”的思考 “在古沉木面前,我是虔誠的。古沉木是有生命的、是神性的。面對古沉木,我常常反思:藝術家只有對古沉木多年的感悟才能做到悟之于心,應之于手,揮刀之時目不見物,手不觸木,天人合一,略無間隙?!?/span> 參考文獻: 1.鄭劍夫,“根雕《一百零八將》的創(chuàng)作和藝術特色 ”,浙江工藝美術,2004年6期; 2.李曉敏; 王洋,“刀過古木春 心靜根藝精”——訪古沉木雕創(chuàng)始人鄭劍夫大師,《中國集體經(jīng)濟》2015年29期; 3.盧芹娟;錢增芳;鄭劍夫,“化腐朽為神奇”——嵊州根雕,《世界知識畫報(藝術視界)》 2011年7期 4. 黃昌輝; 鄭劍夫,“道法自然,神性的古沉木雕刻藝術”,商品與質量,2011年33期 人物名片: 鄭劍夫 1955年,浙江嵊州人。 中國古沉木雕創(chuàng)始人。 中國工藝美術行業(yè)藝術大師, 中國傳統(tǒng)工藝美術大師, 首屆中國木雕藝術大師; 中國木雕藝術專業(yè)委員會副會長, 中國木雕博物館國家級木雕藝術研究員, 國家級博覽會評委,浙江省根藝美術學會主席,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被嵊州市人民政府評定為領軍人物,是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 |
|
來自: 草原千里馬dnq > 《文玩、崖柏、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