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蘭 快樂來源于平等 新加坡 快樂來源于法治 印度加爾各答的貧民區(qū) 快樂來源于彼此的心靈相依 不難看出,一個人能否快樂,大致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外在的,即我們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一方面是內(nèi)在的,即我們個人的生活態(tài)度。 問 今天,我們不快樂,到底為什么呢? 1.缺乏信仰 大多數(shù)人不知道自己對自己這一生的期許,簡單說就是,這一輩子你要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 孔子吃糙飯,喝白開水,睡覺的時候,連枕頭都沒有,就曲著手臂當枕頭,但孔子說“樂在其中”;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別人看了都覺得這種生活沒法過,但顏回卻能做到“不改其樂”。為什么?因為他們知道自己這一輩子追求的是什么。 2.來自于比較 西方諺語說:一個人幸不幸福、快不快樂,不取決于自己取得了多大的成就,而是來自于鄰居看自己的眼神。 當人們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別人更幸福時,快樂就要遠離我們了。 3.身處快樂而不自知 一盞一直亮著的燈,你不會去注意,但是如果它是忽明忽暗的、時明時滅的,你就會注意到。 同樣,有時我們會成為別人羨慕的對象,而我們自己卻茫然不覺,只有當有一天我們失去了,才會驚覺。 4.對美好事物不感動 “東風(fēng)無一事,妝出萬重花。”我們可能沒有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但對于大自然創(chuàng)造的美,對于他人創(chuàng)造的美,我們是否去欣賞了呢? 對自然美、藝術(shù)美、心靈美、生活美、創(chuàng)造美,我們常常視而不見,渾然不覺。 5.不懂得施舍 宋代張商英說“樂莫樂于好善”,一個懂得付出而不是單單索要的人才會快樂。 施舍不是富人的專利。向災(zāi)區(qū)捐贈幾個億是施舍,給陌生人一個微笑也是施舍。 6.不知足 一個人要得到多少才會滿足呢? 欲壑難填!當你為沒有鞋而不快樂時,你有留意那些沒有腳的人嗎?知足常樂! 7.焦慮無處不在 比如安全焦慮、財富焦慮、健康焦慮,以及子孫的教育就業(yè)焦慮,特別是歸屬焦慮。 ![]() 只有無憂無慮的人才會快樂。 8.標準太高 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他人。 ![]() “我可以,你為什么不可以?”用別人的標準要求自己。“他能做到,為什么我做不到?” 9.活得太閑、活得太忙 ![]() 活得太閑,人的價值得不到體現(xiàn),會不快樂;活得太忙,人雖然創(chuàng)造了價值,但缺乏享受的閑暇,也會不快樂。 10.過分追求無益的快樂 孔子說有益的快樂有三種,有害的快樂也有三種。以驕傲為樂,以游手好閑為樂,以大小宴為樂,都是有害的快樂。 ![]() 這種快樂追求的越多,一是不能長久,二是給自身會造成更大的不快樂。所以哲學(xué)家說:人不應(yīng)追求世間享樂,應(yīng)追求高尚的快樂。 11.過分向外追求快樂,而不是反求內(nèi)心 布雷默說:“真正的快樂是內(nèi)在的,它只有在人的心靈里才能發(fā)現(xiàn)。”我們每個人的快樂、煩惱和痛苦都不是因為事情本身,而是我們看待事情的觀念和態(tài)度。 ![]() 恰如彌爾頓所說:“意識可以把地獄造就成天堂,也能把天堂折騰成地獄?!?/p> ![]() 現(xiàn)代人在紛繁的世界中應(yīng)該樂天知命,永遠作自己心情的主人。 本文摘選自《樂齡寶典·美文卷》 (我們致力于保護原創(chuàng),本文已按著作權(quán)向作者付稿費,如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小編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