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德道經 溫信子敬著 女德經 得一章第二(通行版三十九章) 一者,大道之貌也。昔之得一者,天得一而清明,地得一而安寧,精神得一則鮮活靈動,川谷得一則可充盈,萬物得一則可正常生長,領袖得一可至天下正。 致誡之警者,天至清恐將破裂也,地至寧恐將崩塌也,精神至靈恐將耗盡也,川谷至盈恐將枯竭也,萬物至盛恐將衰老也,領袖至貴恐將失敗也。若為首領者,必先得其道也,否則即使為領袖,恐將未能長久也。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低為基。古代王者自稱孤家、寡人、仆下,謙遜之貌也,并非以卑賤自居也。故稱譽至高,無其稱譽也。 人生之道,不必華麗如美玉,亦不必粗糙如硬石也。
注釋與品讀: 王蒙先生說:“大道的特點是它的唯一性、統(tǒng)一性、完整性、一元化,所以大道即一?!备蹬鍢s先生認為:在此,“一”作整合講,因為《老子》原文在后面講了六個例子:天、地、神、谷、萬物和侯王。如果單純當作“一”來解釋,那么是誰得到呢?我以為,傅先生說得很對。我體會后則傾向于“一”即“道”。得一,即得道。我的這個想法,實際上和傅先生的判斷說得是一回事,只是表述不同罷了。就《女德道經》來說,主要讀者對象是現代人,現代社會的中國已然沒有了侯王。于是,便改成了“領袖”。
帛書《老子·德經第二章》原文 (通行版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為天下正。 其致誡之也,謂天毋已清將恐裂,謂地毋已寧將恐發(fā),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謂谷毋已盈將恐竭,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 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谷。此其賤之本與,非也?故致數與無與。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 小注:發(fā),即廢,音義同“廢”,在此為傾毀之義。歇:停歇、滅絕。蹶:音jué讀“決”,指跌倒、挫折,失敗,這里可解釋為“垮臺”。不谷:仆下。此其賤之本與:與即歟,讀yú“魚”,文言助詞,表示疑問、感嘆、反問等語氣。故致數與無與:與即譽。數與:指過多的贊譽、最高的榮譽(稱譽)。無與:指沒有榮譽(稱譽)。祿祿:指華麗、尊貴。硌硌:音luò讀“洛洛”,指堅硬粗劣的樣子。本章譯文可參考上文《女德道經·得一章第二》。 待續(x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