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古人為什么重視《易經(jīng)》中的筮法? ◆ ◆ ◆ ◆ 全文約為1000字 建議閱讀時間3分鐘 筮法:狹義筮法指用草木做預測的方法,廣義筮法指用某種手段起卦的方法。
你是否也會想到以下的場景:
水晶球占卜只是眾多占卜方式中一種,今天我們來看看古人是如何占卜的? 《易經(jīng)》中關(guān)于筮法的記載有如下內(nèi)容:“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就地十?!睂嶋H上,這是一種對世間萬物陰陽屬性的劃分。 在《易經(jīng)》中,天為陽,奇數(shù)為陽,因為一、三、五、七、九都是天數(shù),屬性為陽;地為陰,偶數(shù)為陰,所以二、四、六、八、十都是地數(shù),屬性為陰。 之所以將這些數(shù)字交織在一起,是為了說明易學中對立統(tǒng)一的基本概念,即萬物相生相克,共同構(gòu)成一個動態(tài)平衡的整體。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趙墩華表示,筮法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jié)晶,是人們在實際生產(chǎn)活動中不斷觀察學習,然后結(jié)合《易經(jīng)》原理總結(jié)出來的方法,他們試圖通過這些方法達到趨吉避兇的目的。
易學界已經(jīng)證明,《易經(jīng)》最早是用圖像來闡述理論的,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所有文字都是后世學者加工而成。 這種文字的加工,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我們對《易經(jīng)》思想的理解,但換一個角度來看,這種后世學者的文字加工,也會在不同程度上限值我們對《易經(jīng)》思想的理解。 所以,學習《易經(jīng)》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對圖像的理解上,而對其中筮法概念的理解,也需要回歸到蓍草的運用上。 古人預測與占卜所使用的工具,最早就是蓍草,原因是它在當時社會比較普通。占卜時,取七七四十九根蓍草,然后默念自己想要預測的事情。 在祈求和默念大概半個小時后,信手在四十九根蓍草中抓取一些,然后數(shù)清它的根數(shù),奇數(shù)為陽,畫一陽爻;偶數(shù)為陰,畫一陰爻。 接下來,將蓍草重新放好進行抓取,這次不用再默念和祈求,連續(xù)重復抓取5次即可,從而得出六個卦爻,即一個卦象。 最后結(jié)合卦象分析所預測的事物,通常由一些經(jīng)驗豐富的占卜師代為分析,從而得出相應結(jié)論,以便趨吉避兇。 需要注意的是,筮法占卜古來就有“不誠不占,無事不卜”的訓誡,即不可以把占卜當成游戲。 如果心中沒有強烈要預測的事物,也不能隨便占卜。而且占卜并不是《易經(jīng)》的主要內(nèi)容,而是學習易理大道的輔助求證手段。 所以對于后世學者來說,凡追求占卜精義而不探尋易理大道者,都不能在易學上取得巨大成就;相反,幾乎每位在易理大道上有較深造詣的學者,都可以輕松掌握占卜的奧秘。 所以,我們在學習易“術(shù)”的同時,也不要忘了加強對易“理”的學習,才能更好探索和領(lǐng)會《易經(jīng)》這本老祖宗留下來的經(jīng)典國學著作。 原文出處:《北大國學課》 圖片:網(wǎng)絡(luò) 《易經(jīng)大講堂》新年福利 中觀國學王進武老師將通過易學應用APP“卜算子”開展免費在線直播服務 1月12日 晚20:00 直播課程《為什么說天下風水皆出自楊公》 |
|
來自: 曲海剛 > 《易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