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一種毒藥, 叫福州小吃 小時候你吃過的, 你將一輩子都忘不掉。 福州小吃,就是一種毒藥。 想戒你都戒不掉! 想忘你都忘不掉! 
寸棗

小小的寸棗, 外面裹著一層糖衣, 看上去像一根根小“金條”, 香香脆脆,咬起來“咔呲咔呲”響。 有著香、酥、脆、甜四大特點, 不知道大家小時候有沒有拿它泡蛋花湯吃過~ 
別看這寸棗不起眼,背后其實有一個故事。 據(jù)說很久以前,逢年過節(jié),主人家請客人吃茶點時,常以紅棗、桂圓、冬瓜糖來款待。但在戰(zhàn)亂時期,寓意早生貴子的紅棗稀有珍貴,物資缺乏的年代,為了討吉利,聰明的鄉(xiāng)賢就以糯米做成棗子的形狀,這便有了因棗得名的寸棗茶點。
灶糖灶餅

福州的灶糖灶餅花樣多。 既然要粘住灶神爺?shù)淖欤?/p> 就應(yīng)當(dāng)品位高,花色齊,款式多樣, 味道奇特,方能甜蜜灶神爺?shù)男目玻?/p> 好讓這位特務(wù)在玉皇大帝面前專揀好話說, 不說壞話。  灶糖灶餅以紅紙包為主帥,統(tǒng)領(lǐng)三軍。紅紙包包的是豆粉、花生粉,細膩香酥,直搗心田,令人飄飄然,小編喜歡裹著紅紙碾成末倒到嘴里吃。包紙的麻生糕,洋酥之類,比紅紙包油、膩。但那會兒吃起來卻格外可口。
洋酥、生仁酥、蒸酥

洋酥,是福州最傳統(tǒng)的糕點小吃之一, 花生嘠,嘠是粘住的意思。 用炒香的花生,澆上熱糖, 就粘住了,粘住牙齒 ,還吃個不停,舍不得放下。 
花生湯

老福州的花生湯, 講究的是花生形在, 但口感卻是綿綿軟軟的,入口即化。 福州人嗜甜, 但傳統(tǒng)的花生湯湯水不會太甜, 喝起來絲毫不膩。  如果讓福州人給你推薦正宗的花生湯,相信很多人都會推薦“沒牙伯花生湯”,這家店面不大卻名聲在外的老福州甜品店。完完全全就是老福州的味道。
雪片糕

片薄、色白,質(zhì)地滋潤細軟, 猶如凝脂,能久藏不硬 雪白如云的顏色, 清香撲鼻的氣味, 就會令你贊嘆不止。 
撕下一片送進口里,即如雪花溶化, 輕輕一嚼,那清甜細膩更是令你陶醉不已, 細細品味記憶中的味道。
老鼠仔

小時候?qū)鲜笞刑貏e偏愛, 原因很簡單,就因為它的量最多, 小號的老鼠仔, 用糖水澆灌成四方型的,叫“騎馬酥”。 沒事就“偷偷”拿幾個藏兜里, 時不時掏出來嚼巴嚼巴。 現(xiàn)在吃起來,還是那么香脆 入口甜而不膩,回味悠長。
芋泥

說老福州的甜品, 當(dāng)然少不了芋泥。 芋泥也叫芋茸, 是福建漢族傳統(tǒng)甜食之一, 常常作為福州宴席上的壓軸甜點出場。 
拌過豬油的手工芋泥,甜度恰到好處,加上炒過的芝麻以提香,口感軟糯香滑、細膩甜潤。看似涼菜卻燙嘴,別具風(fēng)格。每個地道的福州人對這碗熱的“冰淇淋”仍然是回味無窮。
冰飯

糯米飯、花生、葡萄干、西瓜、菠蘿、椰果… 還有各種各樣的小食, 覆蓋上冰,浸透在清甜的冰水中。 隨意搭搭配就會出現(xiàn)不同口感, 或許除了舌尖冰到心里頭, 還可以讓你驚艷!
麻生包、花生噶、牛軋?zhí)?/strong>

這三種其實口感都差不多, 剛出鍋都是黏黏的, 等到冷卻再來,就不粘了,硬邦邦的。 咬“嘠”的一聲響, 滿嘴口都是花生香
紅糖粿、年糕

紅糖粿,大塊的紅糖下鍋, 加水大火熬成紅糖漿。 把糯米粉慢慢倒入糖漿里, 邊倒邊攪拌均勻。 在竹屜里鋪上糖粿葉, 將攪好的紅糖糊倒入,上鍋大火蒸。 蒸熟了就會散發(fā)出一股獨特清香。 糖粿,還寓意著年年高,年年紅。 是福州人過年家家戶戶都會做的。 
炒肉糕
用地瓜粉、白糖和水調(diào)和成漿 , 然后放鐵鍋里用豬油炒出來的膏狀甜食, 色澤白透,富有彈性,形態(tài)有點像果凍。 
沒有肉為什么叫“炒肉糕”呢?豬油就是肉。過去福州一帶農(nóng)家娶媳婦,新娘子進門下廚,婆婆考的第一項廚藝,便是要做一道“炒肉糕”,這個做合格了,做媳婦也算合格了。 
線面

福州線面拉開長度可達180厘米, 細僅0.6至0.7毫米直徑, 挽面時在面頭上扎上紅線, 由于線面是面類中最長的面, 又叫“長面”和“壽面”。 由于福州話“長面”和“長命”諧音, 故福州人又叫它“長命”。 
mieng-sieu 面燒

大家對面燒還有印象嗎~福清地區(qū)特色~現(xiàn)在已經(jīng)蠻少見的了。 吃時舀適量面燒放入碗中,徐徐倒入少量開水,用羹匙攪拌使炒面成為均勻的糊狀,然后再倒入沸水用羹匙攪拌均勻,一碗美味的面燒即可食之。 
碗糕

立夏時節(jié)福州人常常要吃碗糕(又叫發(fā)膏) 表示吃完之后眼睛會明亮, 這一天,家家戶戶磨麥粉、米漿, 做煎餅,炊碗糕。 碗糕以小碗為模具, 抹凈油,倒米漿,上面撒些芝麻,將碗上屜, 旺火蒸15分鐘,出鍋將糕從碗中倒出即可。 碗糕松、綿、軟、營養(yǎng)豐富,易于消化。 
春糖、花糖

五顏六色的糖果, 里面包裹著香脆的炸花生仁, 吃起來香甜可口, 現(xiàn)在很少看見市場上有售賣了。 
酥餃

其特點是油炸后形成多層次,口感酥脆。 個頭不大,外觀形似月牙, 炸熟后外皮金黃色, 似一個個亮堂堂的金元寶。 
內(nèi)陷有含花生仁的糖餡 或紫菜瘦肉糜加咸味料餡 甜餡外酥里甜,咸餡外酥里鮮, 十分美味。
禮餅

扁圓形,比月餅大, 皮薄如紙,餡飽味香。 吃起來香肥細潤,潤而不肥, 餅面上那一層嚴嚴實實的白芝麻, 經(jīng)烘烤香噴噴的總是那么的令人難以抗拒。 餡中冬瓜條、肥膘肉、蔥花、花生、芝麻 以及時令果仁等等一應(yīng)俱全。 
用刀子將禮餅切成小塊裝在小碟中 蔥的青、冬瓜條的粉紅、花生的金黃 還有那奪人的點點嫩白 以及隱約其中的時令果仁, 泡一壺香茗,細細地品嘗, 暖暖午后的另一種美麗。
饛(méng)糕

饛糕又稱發(fā)糕, 是用大米粉蒸制的小吃之一。 酸甜適口,松軟有彈性。
米時

搓米時聚搓搓,節(jié)節(jié)年年高, 大人添福壽,伲仔歲增多, 搓米時齊搓搓,依奶疼依哥, 依哥討依嫂,依弟單身哥 
“米時”(福州方言:拔隆細,“C”(糍))是大米和糯米按一定比例混合,磨成漿,壓成半干后搓成的圓形丸子,煮熟,外粘豆粉、糖即可食用。 福州人搓“米時”時,桌上置竹籮,籮中放紅桔數(shù)粒、紅筷一雙、紙花一對,泥塑男女孩童一合,瓶插紅色菊花。搓“米時”也稱“搓圓”,寓意團圓;“米時”則象征“時來運轉(zhuǎn)”。 搓“米時”由全家人圍坐在圓桌周圍,邊搓“米時”,邊唱歌。冬至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但福州俗定這一天為冬節(jié)。舊時,人們在此節(jié)日前夕,合家聚在一起,在祖先牌位前搓“米時”。
海蠣餅、蠣烰、海蠣煎

一種油炸食品,用大米加大豆磨成漿,舀在特制的“蠣餅勺”中,加上時令蔬菜、紫菜、瘦肉、蠣,再覆以米漿,入花生油鍋炸熟,外酥內(nèi)軟,油香濃郁,是福清許多地區(qū)節(jié)令食品和風(fēng)味小吃。  ▲蠣烰大家常吃的蠣烰,是用海蠣加芹菜、大蒜苗、蔥花加上番薯粉、水、調(diào)料調(diào)勻,用勺子挖起來一團團,下油鍋炸。出鍋時外酥里嫩,鮮甜濃香。和蠣烰做法類似的,還有海蠣煎。  ▲海蠣煎
光餅、紫菜餅、夏餅

食用時,常從中間切開, 加上蠣餅、炸豆腐、紅糟五花肉、海苔脯等。 有的在烤制前還在中間包入紫菜稱“紫菜餅”。 風(fēng)味獨特,香酥脆三絕 
每年立夏,福州人都有制作夏餅的習(xí)俗,意在慶祝小麥豐收。把福清特有小吃“光餅”烘制成很多樣式,如小動物或是玩具類的,人們習(xí)慣叫“夏餅”。
芋粿、wo gui(音)

福州用芋頭加工的小吃品種不少,其中最普遍的是芋粿,呈三角形,芋香撲鼻。
魚丸、魚餅

福州魚丸重在選料。必以鯊魚、鰻魚為原料,食時配以高湯,外韌內(nèi)鮮,有咬勁,名聞四處。以魚丸料加入雞蛋、面粉,再入油鍋炸熟,即成“魚餅”,此為福州獨有的小吃,又是宴席的特色菜肴之一。 
扁肉

又稱“扁食”,即北方的小餛飩。以精面粉搟皮,內(nèi)包以五花肉、水發(fā)香菇、尾梨丁及各種調(diào)料調(diào)制的餡料,入沸水煮熟,皮薄餡足,令人大快朵頤。
草凍

由一種特殊的海草熬水做成,配上蜜紅豆、炒花生、淡淡清香令人心境平和,回味無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