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千古一人”蘇東坡

 昵稱2472300 2017-01-07

  ■ 陶武先

  編者按

  蘇軾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他所涉獵的領(lǐng)域不僅廣泛,而且成就卓著,是中國歷史上當之無愧的、罕見的通才、全才、天才型巨匠。他為后人留下的精神財富,在近千年之后的今天,仍然彰顯著跨越時空的恒遠活力和無盡張力。今年1月8日是蘇軾980周年誕辰,特刊此文,以資紀念。

  蘇軾1是備受國人推崇的歷史名人。千百年來,一提到他,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其難望項背的文學成就和獨步天下的文豪風范。但事實上,蘇軾是一個鮮活的、立體的人,不僅在文學上,在諸多領(lǐng)域皆卓有建樹;不僅以其博學之識影響世人,也處處展現(xiàn)其強大的人格力量;不僅有其“偉大豪壯”的一面,也有其“平凡普通”的一面。也正因為如此,才有儒家喜其忠,道家喜其曠,佛家喜其空,文人喜其雅,平民喜其義??梢哉f,蘇軾是中國歷史上“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2之人,是泱泱中華最具民族性和世界性的一個典型符號。其精神財富,是一壇歷久彌香的“窖酒”、一座取之不竭的寶庫,有著跨越時空的恒遠活力和無盡張力。

  一、文壇藝苑中的巨匠

  蘇軾會通百家,冠絕千古,在眾多領(lǐng)域上堪稱大家、譽為大師。其文學成就輝煌壯觀,其哲思成果獨樹一幟,其藝術(shù)建樹卓爾不群,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通才、全才、天才型巨匠。后世對蘇軾有“坡仙”、“詩神”、“詞圣”的美譽。

  文壇巨星?!按呵锕攀纺思曳ǎ姽P離騷亦時用”3,作為我國文學史上一顆光芒四射的巨星,蘇軾的道德文章,冠冕天下。在人生舞臺上,他雖時而在朝,時而外任;時而身居高位,時而被貶流放,但終其一生,從沒離開過文學,政治上失意的時候恰是他創(chuàng)作旺盛、成果豐瞻的時期。正所謂“秀句出寒餓,身窮詩乃亨”4,“生活不幸文章幸”。蘇軾一生留下2700多首詩歌,340余首詞和體裁多樣、卷帙浩繁的散文著作。蘇詩“才思橫溢,觸處生春”5,想像奇絕,清新豪健,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獨具一格,在宋代詩人中首屈一指。他的詩確立了“以議論為詩”的宋詩新體,推動宋詩以精警雄奇、內(nèi)容宏富、哲辯縱橫、曠達俊逸的特征,與唐詩的意象比興、情景交融、色彩絢麗、含蓄蘊籍的特色,形成雙峰并峙、各呈其美的態(tài)勢。人們把他與李白、杜甫、韓愈并舉,譽稱“李、杜、韓、蘇”。蘇詞氣勢磅礴,酣放暢流,“以詩入詞”,將廣闊的社會生活納入詞的表達領(lǐng)域,極大突破了過往詞以描寫溫情婉約為主的局限,一掃唐五代柔靡氣息,開創(chuàng)豪放一派。蘇詞“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6,其內(nèi)容廣度、表現(xiàn)深度皆超越前人。蘇軾以前,詞屬艷科,其伲儂小唱,多為文壇不屑,難登大雅之堂;自蘇軾始,“詞”便逐步上升到與“詩”并行的地位。被譽為豪放詞開宗立派之作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更成為“千古絕唱”。蘇文個性鮮明、汪洋恣肆,隨物賦形、自然天成,既有哲思郁郁、短小精干者,也有洋洋灑灑、縱橫捭闔者,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并駕齊驅(qū),是公認的北宋文壇領(lǐng)袖人物。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有“蘇文擅天下”之譽,并同為“唐宋八大家”。其代表作“前后赤壁賦”流芳千古。蘇軾之“詩”、“詞”、“文”,“雖嬉笑怒罵之辭,皆可書而誦之,其體渾涵光芒,雄視百代,有文章以來,蓋亦鮮矣?!?

  思想大家。蘇軾深受儒、釋、道影響,又精研法老名墨、縱橫陰陽乃至三教九流等各種思想,融會貫通,博采眾長,成為“千家說盡何需我,別具膽識向洪荒”的思想開拓者。蘇軾的思想還散見于其大量的“策論”、奏札中,涉及天道人性、治國理政、人生哲思、藝術(shù)美學等諸多領(lǐng)域。其“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際”的“道之大全”8,即《東坡易傳》、《書傳》、《論語說》。“三傳”集中了蘇軾融匯但又突破儒、釋、道的獨特思想的精華,正如他本人所言,“一生得意處,在于三傳”9。尤值一提的是,其中的“人性觀”、“民本觀”、“義利觀”等思想,有著跨越時空的歷史價值和現(xiàn)代意義。如何認識和對待“人性”,是中國哲學不同流派都傾力探討的重大問題。蘇軾秉承又超越莊子的自然人性論,創(chuàng)造性提出情本人性論10。他認為,情出于性,情性合一,人的自然欲望即人性,人性即合理。人性是人的本性的自然顯現(xiàn),是饑寒之需和男女之歡,圣人和小人所共有,生而有之,不可改變11;應當高度尊重自然之理,包括尊重人自身的自然之理,建立更多的符合應然狀態(tài)的自然功業(yè)。他開創(chuàng)性地辨析了人的本真性與人的社會性的區(qū)別。認為具體的人表現(xiàn)出的善惡,是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形成并變化著的,不是性本身12。正統(tǒng)儒家所說的性的“善”、“惡”,實際上是人在具體的歷史階段和歷史環(huán)境中所產(chǎn)生的社會性,符合社會集體公利的是善,而只符合一己之私利的就是惡13。但這種社會性對人并不具有普遍性和長久性,只有那些無時無處不在,隨遇而發(fā)而又來自生命深處的喜怒哀樂等情感才是人性。蘇軾之人性論,具有較強的彈性、張力和辨析、引導功能。如何認識和對待“民眾”,是中國歷代為政者高度重視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蘇軾的“民本”思想,繼承前人關(guān)于民本的思想精華,又有獨到見解。他主張尊民,明確提出“民者,天下之本”14的治國理念,要以民心之所向作為判斷善惡正邪的標準。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治政倫理中,他石破天驚地提出天下不是君主的,君主只不過是替人民治理罷了:“夫天下者,非君有也,天下使君主之耳”15。他主張愛民,國家要減少不必要的戰(zhàn)爭、輕刑、不違背農(nóng)時、不與民爭利,要“節(jié)用廉取”,減少“冗兵”、“冗費”,減輕或廢除各種名目的征斂和稅收,否則就是暴政,害民誤國。要讓百姓有表達自己意愿和充分選擇的自由,國家的治理也只是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務,盡可能地滿足人民的各種需要16。他主張富民,認為應先富民、后強國,推崇孔子的“百姓足,君孰與不足”思想,民富則國家自然會富,國家財富皆來源于民,并提出“安萬民”、“厚貨財”、“省費用”等具體的富民方略??v觀蘇軾的一生,其以民為本的仁政愛民思想在宋代獨樹一幟,在其一生的政治實踐中彰顯出蓬勃的創(chuàng)造活力。如何認識和對待“義、利”,也是中國古代哲學中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義利之辯往往能標識一種哲學思想,而儒家義利觀多呈重義輕利之傾向。在儒家的社會倫理中,“義”是一種行為準則,也是一種檢驗標準,反映內(nèi)在修養(yǎng),表現(xiàn)外在約束。人的行為一旦與“義”相左,別無選擇地要讓位為“義”,否則就要背負“寡義”的惡名。而蘇軾卻主張義利兼重。他重“義”但不諱言“利”,重視物質(zhì)利益,認為物質(zhì)財富關(guān)系到國之存亡17。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保護和謀取百姓的利益,讓人與物各得其所、各安其所。當然,他所言之利,非一己之私利,而是民眾之公利,天下之公利,同時也是千萬個體的生活需要和生存權(quán)利18。蘇軾義利兼重的思想,為中國哲學千百年來的“義利”之辨提供了嶄新視角、作出了重要貢獻。對蘇軾學術(shù)思想持批判態(tài)度的朱熹在其《雜學辯》中,將蘇氏《易傳》列于首位,但談及此時也不得不承認:“此言圣人體利貞之德也。蘇氏說無病?!?9

  藝苑宗師。在書法、繪畫、音樂等眾多的藝術(shù)領(lǐng)域,蘇軾既以作品名世、也因立論成家,獨領(lǐng)風騷、饒有卓見。在書法上:其融會百家之長,獨辟蹊徑,自成一體,形成豐腴跌宕、大度碩美、有天真之韻、得爛漫之趣的風格,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于當世廣為推崇,至后代譽為“蘇體”。米芾認為“蘇軾畫字”,其“《恒公至洛帖》字明意殊有工,為天下法書第一?!?0清包世臣說“坡老書多爛漫,時時斂鋒以凝散緩之氣,裹筆之尚,自此而盛”21。在繪畫上:蘇軾認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22,鮮明提出“士人畫”理念并付諸實踐,影響深遠。蘇軾以枯木怪石警世,米芾曾論其獨特性云:“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無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無端,如其胸中盤郁也”23。他擅長畫竹并創(chuàng)出有名的“墨竹”,開創(chuàng)文人詩、書、畫結(jié)合一代新風,是中國“文人畫”之開先河者。其存世畫跡《枯木怪石圖》、《竹石圖》等,世人爭相傳閱、一睹為快。在音樂上:蘇軾也有獨到之處。他一生與中國民間音樂文化有著密切聯(lián)系,民間音樂滋養(yǎng)了他詩歌創(chuàng)作的靈感,在其許多作品中出現(xiàn)了對民間音樂活動的素描。豪放詞風正是蘇軾感到當時流行的詞曲風格不足以表現(xiàn)其豪放性格的突破創(chuàng)新之舉24。在游覽吳越地區(qū)的九仙山時,他記錄下這一帶傳唱的兒歌,帶回杭州仔細研究和整理,并加工創(chuàng)作,把“含思宛轉(zhuǎn),聽之凄然”的《陌上花》改造成“清新質(zhì)樸、流暢感人”的《陌上花》,使之得以更廣泛流傳。任定州太守時,他利用民間小曲創(chuàng)作了許多插秧歌舞,后發(fā)展成地方小戲——“定州秧歌”,至今尚在演唱25。蘇軾對一些傳統(tǒng)民間歌曲的起源、產(chǎn)生背景等進行考證,寫下了詮釋《子夜歌》、《阿子歌》、《團扇歌》等辨析文章。這些,對民間音樂的收集、整理、傳播作出了積極貢獻。

  此外,蘇軾是美食家,川派名菜“東坡肘子”即為其研創(chuàng);是工程師,尤其對興水利成效顯著;是博物學家、治軍行家、教育名流、醫(yī)界名士……,不少桂冠均可戴在他的頭上。縱觀古往今來,實難覓出其右者。

  二、人生征途中的強者

  蘇軾一生坎坷,境遇蒼涼。官,越當越小,由朝中重臣到昌化軍安置;人,越貶越遠,從繁華京都至“天之盡頭”26。但不論何種情況,蘇軾都能清凈為心、奮厲當世,雄風赫赫,偉績昭昭,展現(xiàn)了超乎尋常的強者形象。

  在“變法”與“守成”的交爭中不改初心。蘇軾生活的北宋時期,政爭紛擾。王安石領(lǐng)“新黨”行“變法”之舉,司馬光率“舊黨”持“守成”之見,雙方力量此消彼長,幾番拉鋸。處于“新黨”與“舊黨”政爭漩渦中的蘇軾,堅守“道高于勢”的原則,堅持“中和為貴”的主張。其核心指向是治政必須利于社禝穩(wěn)、民富安,這是他一生的理想和追求,也在他矢志不渝的實踐中形成一種可貴的政治倫理。在其仕途生涯的幾十年間,蘇軾剛直無畏地痛罵弊政,責斥皇帝,抨擊權(quán)豪,懲治貪酷,得罪了許多當朝執(zhí)政及其追隨者,但他卻一生堅持時時以社稷為重,處處為百姓說話,絕不折節(jié)保身,更不同污求利。由于長期地方工作而“接地氣”,與底層百姓有親密的情感交流,從而自有“天涯萬里意”:既對民間疾苦有深刻的感性認識,又能站在理論層面看待社會現(xiàn)實并提出解決問題的主張。“新黨”力推新法,蘇軾認為“求治太急”,且青苗法、條例司等有損民眾利益,上書力陳其弊;“舊黨”后來矯枉過正,蘇軾又認為新法中的免役法、市易法、保甲法等利于民眾,反對盡廢新法,于是既不取悅于新黨、也不見容于舊黨。但不論形勢如何變化,際遇如何坎坷,蘇軾都從不貪得患失,而是“揀盡寒枝不肯棲”27,節(jié)義固守,始終如一。不僅在治政主張上如此,在做人做事上蘇軾也堅守自己的人生準則,一生坦蕩磊落,即便窮困潦倒也不求媚于上、隨波逐流,更不“隨世俛仰,改其常度”28。從蘇軾的政治實踐、倫理實踐再到藝術(shù)實踐,方方面面都展現(xiàn)出一個堅信自己對世事與人生的基本理解、言論和行為高度一致的強者人格。

  在“忠規(guī)”與“恤民”的兼顧中奮勵淑世。忠規(guī)即謹行職責、恪盡職守,忠誠于社禝安定、民族興盛之大業(yè)。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蘇軾認為,作為士大夫知識分子,應當忠心為國,建功立業(yè),有所作為。在少年時代,他就“奮厲有當世志”29。步入仕途后,始終沒有放下奮進不息的淑世精神,哪怕“鬢微霜”也不改“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30的報國雄心。仕途通達時能在職而盡職盡責,仕途不順時仍心系天下,居卑位而無怨悔,不計個人得失忠言進諫、力所能及地為國分憂。蘇軾的“忠”得到廣泛贊譽。蘇轍就認為其兄“公臨事必以正,不能俯仰隨俗”31。宋孝宗也稱贊蘇軾“忠言說論,立朝大節(jié),一時廷臣,無出其右。”32但究其本質(zhì),蘇軾的“忠”,是公心為國的政治家胸懷,是履職盡責的職業(yè)操守,而不是對某一個人甚至不是對君主的盲從和愚順。這在他仕途后期特別是貶謫嶺南后表現(xiàn)尤為明顯。他說,忠臣“事君之義,以報國為先”33,對“至誠”“至仁”的君主,可以“君為社稷死,我則同其歸”34;反之就不能“從死”,否則就是“事君以私”,失了大節(jié)。難能可貴的是,他兼顧忠規(guī)與恤民,認為二者本質(zhì)上是一致的,“忠”者必須恤民,恤民自是持“忠”。因此,在其整個仕途生涯中,他能堅持做到尊民愛民,平等待民,勤政富民,固防安民?;蛑苯由蠒鵀槊窆呐c呼,或“佇立望原野,悲歌為黎元”35,以詩文反映民間疾苦;在地方為官時則因法便民,修水利、興教育、辦醫(yī)堂……幫助老百姓大力發(fā)展生產(chǎn)、解決生活困難。凡能利民之舉,皆傾全力去辦。比如,在密州,為減輕蝗災損失,帶領(lǐng)人們用火燒或用泥埋,并且用米獎勵捕蝗的人。在杭州,積極賑災,上書朝廷免除民之債務,率領(lǐng)人民修復六井,疏浚西湖,于西湖南北修筑長堤36。在揚州,上謝表說農(nóng)民“豐兇皆病”而最怕豐年,“水旱殺人,百倍于虎;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37,請求減免稅賦。在海南,作《勸農(nóng)詩》殷切勸農(nóng)種地脫貧……蘇軾一生尊民而得民尊、愛民而受民愛,民眾的擁戴,使他厚植了直面坎坷的裕足底氣、擁有了笑對沉浮的堅強內(nèi)力。

  在“順途”與“逆境”的變換中韌而挺立。在蘇軾幾十年的仕途生涯中,有春風得意、“歷典八州”38的順達之時,但更多的是宦海悴惡、“身行萬里半天下”39的逆違之境。順逆之間,反差強烈。在出仕順途,蘇軾以過人才識而先后獲宋仁宗和太皇太后高氏賞識,被委以重任,位列朝中重臣,可謂是“一朵紅云捧玉皇”40。但他能以平常之心淡然對之,既不內(nèi)傲于心,也不外狂于世,只是心無旁騖,夙夜盡責,勤于任事而拙于謀身。而處逆境時,他數(shù)遭貶謫,流放蠻荒,以至“舊居無一席,逐客猶遭屏”41。直面命運的殘酷捉弄、生活的榮悴劇變,蘇軾總能以曠達之心一笑置之、履險如夷,情托自然、心系事業(yè),堅韌以對、卓然挺立。他平靜地對待來自外界的各種壓力:“入峽喜巉巖,出峽愛平曠。吾心淡無累,遇境即安暢”42,進而從逆境中尋找快樂:“哺糟啜醴,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43。更將逆境視作人生歷煉,拜為上天所賜,“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44。在夜渡瓊州海峽而北赴廉州途中,蘇軾乘舟漂泊于茫茫大海,但他卻并未哀嘆嶺海七年流放之命運不公,而是慶幸人生能游歷邊遠、得此奇遇:“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45此種堅韌和曠達,天下幾人可比?蘇軾常感慨自己身為物役、身不由己,但又緊守內(nèi)心的一方凈土,不愿心為物役,并將這種堅毅和韌性伴隨終生。在蘇軾強大的內(nèi)心世界面前,得失、禍福、貴賤、賢愚并無二樣,外界的風云變幻、晴雨迭轉(zhuǎn)乃至難以言狀的惡劣環(huán)境,不足掛齒,其奈我何?即便是年歲流逝、青春不再,蘇軾也從不傷感,而是以頑強的意志慨然唱響“誰言人生無再少?”、“休將白發(fā)唱黃雞”46的人生強音。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蘇軾的所言所行,無不向世人展現(xiàn)出一種“人生所遇無不可”47、“一蓑煙雨任平生”48的強者氣度。

  在“出世”與“入世”的沖突中超然自適??v觀蘇軾一生,受儒、釋、道思想的影響較深。但他能融三者精髓而又有所突破超越,形成自己的觀點,并由此構(gòu)筑了獨立、自由而強大的精神王國。鮮明體現(xiàn)他精神世界的,就是他既“出世”獨得超脫,又“入世”因緣自適,進而直面坎坷、笑對人生的曠達自適境界。蘇軾年少時有過出世之念,曾自訴“欲逃竄山林”49,“本不欲婚宦,為父兄所強”50而“汲汲強奔走”51。隨著歲月流逝、閱歷漸豐,他日益清醒地認識到,生命無常、飄忽難定,所謂“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52,“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53,并發(fā)出“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54、“休言萬事轉(zhuǎn)頭空,未轉(zhuǎn)頭時皆夢”55的感嘆。他曾“欲脫世網(wǎng)”,產(chǎn)生了“我欲乘風歸去”56的“出世”想法、“試看飛鳥樂,高遁此心甘”57的“歸田”傾向。但蘇軾從未真正“仕隱”。受其父蘇洵的影響,他自小就有救時、濟世的現(xiàn)實情懷,“早歲便懷齊物志,微官敢有濟時心”58。關(guān)注現(xiàn)實,濟用當世,是他讀書做人、寫作濟世的基本原則。面對人生百態(tài)、世事萬變,蘇軾從人之為人的本性出發(fā),透入人性深處、聆聽心的聲音,視環(huán)境陡轉(zhuǎn)和遭遇裂變?yōu)樯钏n的磨礪,在無常變化中融入生活,在接受現(xiàn)實中自適自得。他沒有在東坡雪堂里消沉自我,而是不苛求人生完美、不在意一時得失,澄懷觀道,求得對生活的更深理解,探尋自我的發(fā)展空間。即便是身在嶺海、北歸無望的處境下,他依然沒有放棄對現(xiàn)實生活的希望,依然存有“永愧虞仲翔,弦歌滄海濱”59、“??直в绹@,不及丘明遷”60的事功之心。寄寓人世而又超脫塵外,親和世俗而又“為我所用”,這才是真正的獨立與強者。在這一點上,蘇軾堪稱典范。

  三、社會生活中的凡人

  蘇軾作為文學家、思想家、藝術(shù)家,一生經(jīng)苦雨,千古頌芳名;但在現(xiàn)實社會中,他摯愛生活,曠達樂觀,入“凡塵”,接“地氣”,崇尚真善美,不抑哀憂懼,是一個實打?qū)嵉摹胺踩恕薄?/p>

  堅守本真。蘇軾一生的經(jīng)歷,從根本上講,是他本性的自然展現(xiàn)。無論何種境況,都堅持本性為人、本真示人、本色待人。真實而不虛飾。林語堂說,蘇軾“是純?nèi)灰桓贝緲阕匀幌啵薀o需乎尊貴的虛飾”61。他一生“真性孤露”,表里如一,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發(fā)于心而出于口,敢于坦露自己的心襟肺腑,勇于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和喜惡愛憎,雖因詩文獲罪而屢遭貶謫,亦不改弦更張。他認為,人寄寓于世,就應盡性存真、守護真吾,“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饑則扣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迎客?!?2例如,面對“聲色”,蘇軾并不刻意顯示自己的清高與圣潔。在杭州時,還為歌女寫過“停杯且聽琵琶語,細撚輕攏,醉臉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紅”63這樣艷情味頗濃的詩句,并坦言“難在去欲”。率性而不夸張。蘇軾的率性突出表現(xiàn)在:堅持自我的價值標準和行為方式,遵從自己的內(nèi)心,不壓抑自己的本性,寧逆人不逆己,始終以“真我”示人。在密州,他率眾狩獵后歡飲大醉,“得意忘形”以至“酒酣胸膽尚開張”64,將一個率真隨性的“太守”形象展現(xiàn)于萬民。“烏臺詩案”幾乎葬送性命,親朋好友皆勸他就此罷筆,但出獄當天,他就“卻對酒杯疑是夢,試拈詩筆已如神”65,率性至此,無以復加。被貶儋州后,生計艱難,半月未飲酒食肉,期望東家把祭灶的酒肉送給他:“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飽蕭條半月無。明日東家當祭灶,只雞斗酒定膰吾”66。一般士大夫?qū)Υ耸切哂谘员?,蘇軾則覺得這沒有什么不好,并妙筆描之,真率之氣,溢然于外。對“率性”的蘇軾而言,見溺殺嬰兒挺身而出與見“新法”損民挺身而出并無二致,無論居在,盡皆應然自然,并無隱忍、顧忌。淳厚而不做作。蘇軾一生樸實無華,宅心仁厚,樂“善”好施。他極富悲憫情懷:謫居黃州期間,針對當?shù)啬鐙霅毫暎璜I大部分俸祿、籌建“救兒會”,并致書鄂州(武昌)太守,建言“明以告諸邑令佐”67,嚴禁溺嬰;在密州時收養(yǎng)棄嬰數(shù)十名;在惠州時收葬暴骨,施醫(yī)散藥,療救孤苦……。他親和尊重他人:對所有人包括曾經(jīng)排擠甚至是誣陷過自己的人,都抱有親、愛之心。比如,曾排擠過他的王安石在“舊黨”掌權(quán)后被貶,蘇軾專程前去探慰。他認為人應當互愛,因而“吾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68。他也重至親之情:思念遠隔之弟子由,遂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69的詠嘆;為滿月小兒洗身,遂有“惟愿我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70的祝愿;悼念至愛亡妻,遂有“十年生死兩茫?!?1的凄然……。蘇軾可謂圣人但非神人,常年的顛沛流離,使他對病痛也有憂懼。其數(shù)千首詩作中,涉病詩達200多首,略見一斑。可以說,無論是誰,在與其交往中,見到的一定是一個真實、率性、淳厚的蘇軾。

  樂于平民。蘇軾從來都把自己當作普通人,既不以身為“大家”而自恃顯貴,也不追求特殊的物質(zhì)享受,安于守貧處富,不屑以銅貨驕人,曾把自己“編于民”,自稱“民之一”72。他看重的,是還原成平民后自己的作為:“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73。躬耕謀生計。蘇軾每一次遭受貶謫,生活就陷入困境之中。為必要的生活之需,他和普通平民一樣,躬耕勞作于田隴?!盀跖_詩案”后蘇軾被貶黃州,更是饑貧交迫:“初到黃,廩入既絕,人口不少,私甚憂之?!?4“黃州僻陋多雨,氣象昏昏也。魚稻薪炭頗賤,甚與窮者相宜?!喝胨茫S手輒盡?!搹[相絕,恐年載間,遂有饑寒之憂,不能不少念?!?5甚至一度陷入“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76的困境。后在朋友的幫助下得到一塊荒地,遂率家人勞作其中,“身耕妻蠶”77,開始生產(chǎn)自救,幫補生計。居無定所,他便筑室自居,“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今年刈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78,以一己之力謀生。正如自己所言,“吏民莫作官長看,我是識字耕田夫”79。怡然隨鄉(xiāng)俗。蘇軾每到一地,都把自己當成土生土長的本鄉(xiāng)人,迅速融入當?shù)?,尊隨鄉(xiāng)規(guī)民俗,從不因曾居高位而端顯榮貴、也不因文人之身而自視清高。被貶黃州,他說:“一如本是黃州人,元不出仕而已?!?0被貶惠州,他說:“譬如元是惠州秀才,累舉不第,有何不可。知之免憂?!?1被貶儋州,他更是儼然以“我本儋耳人”、“海南萬古真吾鄉(xiāng)”的本地人身份參與到當?shù)氐拿耖g活動中去。在任鳳翔簽判時,久旱逢雨,他如當?shù)乩限r(nóng)一般欣喜不已,籌建并寫下著名的《喜雨亭記》。親密結(jié)民友。蘇軾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一生,也是與老百姓親密交往的一生,林語堂曾稱他是“百姓之友”82。

  長期的謫居生活,使他感同身受民眾的苦難,能真正從老百姓的角度、以老百姓的身份進行思索,并直接與普通民眾打成一片。在黃州時,他就是一個“可以下到底層”的“快樂的農(nóng)民”83,與“樵漁雜處”84,與屠夫、菜農(nóng)、和尚等結(jié)鄰;惠州三年,“泊然無所芥蒂,人無賢愚,皆得其歡心”85;被貶儋州后又很快與當?shù)孛癖娊⒘擞H密關(guān)系:“鄰里有異趣,何妨傾蓋新。殊方君莫厭,數(shù)面自成親。”86他遍訪黎莊村寨,串門作客,與當?shù)乩枞擞H密無間,與黎老小童戲笑為友:“野徑行行遇小童,黎音笑語說坡翁。東行策杖尋黎老,打狗驚雞似病風?!?7他到黎族朋友家做客,酒足飯飽后回家竟迷了路:“半醒半醉問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尋牛矢覓歸路,家在牛欄西復西”88,一個與民為友的鮮活蘇軾躍然紙上。

  融入生活。人之在世,生活無非鍋碗瓢盆、冷暖饑飽,進而有所癡好、期以厚生。無論圣愚,概莫能外。蘇軾更是深知此理。他熱愛生活,對人生始終保持著一種持久的熱情和靈活的適應性,總是以一種積極而又現(xiàn)實的態(tài)度融入到生活中去。喜品茶,曾學習黎人“汲江煎茶”,品味“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89的愜意。時而也“把盞為樂”,既獨酌,“殆不可一日無此君”90;也與友人共飲,甚至通宵達旦,“不知東方之既白”;還親自釀制過“天門冬酒”、“真一酒”。尤愛美食,曾和幼子蘇過以山芋制作“色香味宜奇絕”的玉米羹,對日常食品、用品,他亦時有創(chuàng)制,曾自制椰子冠、松墨,等等。晚年惠儋之貶后,泡菜度日,“雖粱肉不能及也”91。他樂享生趣,善于在普通人習以為常的平凡生活中尋覓快樂,享受盎然的人生意趣。林語堂曾稱蘇軾為“秉性難改的樂天派”92。比如,在黃州時,四野荒城在他眼中是“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93;漫天風雪中見胡須上滿是雪霰冰粒,他卻能感受別一番的樂趣:“覆塊青青麥未蘇,江南云葉暗隨車。臨皋煙景世間無。雨腳半收檐斷線,雪床初下瓦跳珠,歸來冰顆亂沾須?!?4;多石崎嶇的坡路,在他筆下成為“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95。在徐州農(nóng)村的田野里,他盡情地享受煦暖陽光、綠伴鳥鳴、澄凈空氣與艾繭清香,“照日深紅暖見魚,連村綠暗晚藏烏。”“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麻葉層層苘葉光,誰家煮繭一村香”96。被貶惠州后,他愛上荔枝的美味:“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97。儋州“四時靡不佳”、“鮮鮮霜菊艷”98,則令他興奮不已。最為艱難的謫居嶺海七年,蘇軾饒有興味的活著,肆意享受人生?!胺参锝杂锌捎^。茍有可觀,皆有可樂”99的審美觀,使蘇軾善于在平淡甚至痛苦中發(fā)現(xiàn)美,以寬廣的審美眼光去擁抱世界,進而擁有詩化人生,盡享生活意趣。他珍養(yǎng)生命,認為生命既然短暫,就應該好好珍惜和養(yǎng)護,而不能“聽天由命”任其空轉(zhuǎn)。他認為簡單的生活更符合養(yǎng)生規(guī)律,要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善養(yǎng)生者,慎起居,節(jié)飲食,導引關(guān)節(jié),吐故納新?!?00他注意鍛煉強體,年輕時喜騎馬、射箭、打獵、習武,一生愛散步、爬山、導引,以自我按摩、叩齒、梳頭等方法養(yǎng)生。他還主張窮其“苦生”,視苦難、困境、挫折等為生命的“營養(yǎng)”,以洗煉身體發(fā)膚、激發(fā)生命意志,不怕“窮到骨”、難得“壽無涯”101。蘇軾能坦對坎坷和逆境,與其珍養(yǎng)生命而心態(tài)恬淡、體魄強健不無關(guān)系。

  回首千年看“居士”,“千古一人”蘇東坡。他既平凡又尊貴,既隨俗又清傲,既普通又杰出,既“渺小”又偉大。他的身上,始終閃現(xiàn)著一個生動、鮮活的,立體、大寫的“人”,不僅為當時“四民”102所欽服、更為后世萬眾所景仰!雄才垂史冊,浩氣寫春秋!蘇軾本身,就是一部宏大巨著,就是一冊浩繁長卷,他所擁有的爍耀環(huán)宇的恒久光芒,所具有的穿越時空的存在意義,值得我們?nèi)ビ眯钠疯b、去廣為倡揚、去世代傳承!

  1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

  2 林語堂在所著《蘇東坡》(張振王譯)中曾如此評價蘇軾。

  3《過于海舶得邁寄書酒作詩遠和之皆粲然可觀子》。本文所引蘇軾之詩、詞、文,除注明者之外,均見《蘇東坡全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4《次韻仲殊雪中游西湖二首》

  5 清·趙翼《甌北詩話》。

  6 清·劉熙載《藝概·詞典概》

  7《宋史·蘇軾列傳》。

  8 宋·秦觀:《淮海集·答傅彬老簡》:“蘇氏之道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際。其次則器足以任重,識足以致遠。至于議論文章,乃其與世周旋,至粗者也?!?/p>

  9《答蘇伯固》。

  10 參見劉祎:《蘇軾倫理思想研究》,《中國知網(wǎng)·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11 見《揚雄論》:“人生而莫不有饑寒之忍,牝牡之欲。今告于人曰:饑而食,渴而飲,男女之欲,不出于人之性也,可乎?是天下知其不可也。圣人無是,無由以為圣;而小人無是,無由以為惡。”

  12 見《揚雄論》:“善惡者,性之所能之,而非性所能有也?!?/p>

  13 見《揚雄論》:“夫太古之初,本非有善惡之論,唯天下之所同安者,圣人指以為善,而一人之所獨樂者,則名以為惡?!?/p>

  14《策別訓兵旅二》

  15《御試制科策》

  16 蘇軾在《渙卦》的注釋中說:“……古之善治者,未嘗與民爭;而聽其自擇,然后從而導之。”

  17 蘇軾在《東坡易傳》中闡釋《系辭》的“理財正辭”時說:“位之存亡寄于民,民之死生寄于財,故奪民財者,害其生者也。害其生者也,賊其位者也……”,并進一步引伸道:“上之所行皆可以名言,財之出入有道,而民之為非者可得而禁也。民不為非,則上之用財也約矣。又安以多取為哉”!

  18 參見劉祎:《蘇軾倫理思想研究》,《中國知網(wǎng)·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19 宋·朱熹:《雜學辯》。

  20 宋·米芾:《海岳名言》,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選編校點《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21 清·包世臣:《藝舟雙楫》。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選編校點《歷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22《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其一)》。

  23 宋·米芾:《畫史》

  24 蘇軾曾寫信給好友鮮于子駿,自言其豪放詞風是受“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jié)”的影響,并從中獲得了“頗為壯觀”的藝術(shù)效果,雖然這可能導致“愛之者絕少也”。

  25《定州縣志》。

  26 蘇軾曾被貶到被稱為“天之盡頭”的海南儋州,在當時,被流放此地僅次于殺頭。

  27《卜算子·缺月掛疏桐》。

  28 孔凡禮校,《蘇軾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6。

  29 宋·蘇轍《東坡先生墓志銘》

  30《江城子·密州出獵》

  31 宋·蘇轍:《東坡先生墓志銘》

  32 宋孝宗《御制文忠蘇軾文集贊并序》。

  33《大臣論》

  34《和陶詠三良》

  35《正月十八日蔡州道上遇雪次子由韻二首(之二)》

  36 當?shù)孛癖姙榧o念蘇軾,將其稱為“蘇堤”。

  37《論積欠六事并乞檢會應詔所論四事一處行下狀》

  38 指蘇軾曾任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穎州、揚州、定州等八州太守。

  39《龜山》。

  40《上元侍飲樓上三首呈同列(其一)》

  41《新居》

  42《出峽》

  43《超然臺記》

  44《寓居定惠院之東,有海棠一株》

  45《六月二十日夜渡?!?/p>

  46《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

  47《和蔣夔寄茶》

  48《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49《與王庠五首(其一)》

  50《與劉宜翁使君書》

  51《夜泊??凇?/p>

  52《和子由澠池懷舊》

  53《臨江仙·送錢穆父》

  54《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55《西江月·平山堂》

  56《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

  57《入峽》

  58《和柳子玉過陳絕糧》

  59《和陶示周掾祖謝》

  60《和陶雜詩十一首(其九)》

  61 林語堂著、張振王譯:《蘇東坡》

  62《書李簡夫詩集后》,《蘇軾文集》卷68,第2148頁。

  63《采桑子·潤州多景樓與孫巨源相遇》

  64《江城子·密州出獵》

  65《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責授檢校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復用前韻二首·其一》,《蘇軾詩集》卷十九,第1005頁。

  66《縱筆(其三)》

  67《上鄂州太守朱康叔書》

  68宋·高文虎《蓼花洲閑錄》

  69《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

  70《洗兒戲作》

  71《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p>

  72《次韻孔毅甫久旱已而甚雨三首(其一)》

  73《自題金山畫像》

  74《答秦太虛七首》

  75《與章子厚參政書》

  76《寒食雨二首》

  77《與李公擇書》

  78《次韻孔毅甫久旱已而甚雨三首》

  79《贈王慶源詩》

  80《與趙晦之(其三)》

  81《與程正輔》

  82 林語堂著,張振王譯:《蘇東坡》

  83 林語堂著,張振王譯:《蘇東坡》

  84《答李端叔書》

  85《宋史·蘇軾傳》

  86《和王鞏六首并次其韻》

  87《訪黎子云》

  88《被酒獨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覺四黎之舍》

  89《汲江煎茶》

  90《蘇軾文集·飲酒說》,卷七十三

  91《擷菜》

  92 林語堂著,張振王譯:《蘇東坡》

  93《初到黃州》

  94《浣溪沙·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

  95《東坡》

  96《浣溪沙·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

  97《食荔枝支二首(其二)》

  98《九日閑居》

  99《超然臺記》

  100《上神宗皇帝書》

  101《和王鞏六首并次其韻》

  102 舊謂士、農(nóng)、工、商為四民。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