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有壁結節(jié)的囊性腫瘤 ( Cyst with a mural nodule tumor,CMNT ) 是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腫瘤的一種特殊形式,因其影像學極具特征而被影像科醫(yī)生單獨分類,為提高大家對該類疾病的鑒別能力,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下常見的伴有壁結節(jié)的囊性腫瘤的影像學特點吧。 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PA) 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 ( Pilocytic astrocytoma,PA) 是一種罕見的,生長緩慢的腦膠質細胞瘤,屬于 WHOⅠ級腫瘤;它通常發(fā)生在兒童和年輕成人。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是兒童中最常見的神經(jīng)膠質腫瘤,它的發(fā)病高峰年齡在 5~15 歲之間。80% 的患者年齡小于 18 歲,僅約 17% 的患者年齡大于 30 歲。在兒童人群中, 2/3 的病變位于小腦;在成年人中,1/2 的病變位于幕上。小腦和第三腦室周圍區(qū)域是起源最常見的部位。 因為 PA 的生長通常很慢,臨床癥狀缺乏特異性,常不能引起大家的重視。其最常見癥狀/體征包括頭痛、惡心、嘔吐(顱內壓增高造成),步態(tài)不穩(wěn)、頸部疼痛(小腦病變引起)及視力模糊(視神經(jīng)病變)等。 影像學表現(xiàn) 小腦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CPA)可表現(xiàn)囊性、實性或囊實性。典型的 CT 影像特征是小腦蚓部或小腦半球大的囊性占位。實性部分表現(xiàn)為低密度或等密度(高密度少見),增強可見強化。 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在 T1 像腫瘤實性部分相對于灰質呈等 /低信號而囊性成分相對于腦脊液呈等/稍高信號腦脊液(CSF)。在 T2 和 FLAIR 序列,實性部分呈高信號而囊性成分高于腦脊液信號。在 FLAIR 序列,囊性成分高信號不被抑制。囊壁偶可強化,但囊壁增強并不意味著腫瘤組織存在。 案例一 7 歲男孩,確診為小腦毛細胞性星形細胞瘤(圖 1)
血管母細胞 血管母細胞瘤(Hemangioblastoma)是一種良性、緩慢生長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內的血管性腫瘤,占顱內腫瘤的 1%~2.5%。血管母細胞瘤約有 90%~95% 發(fā)生于后顱窩,而其中 80% 的后顱窩血管母細胞瘤位于小腦半球,是成人最常見的小腦原發(fā)性腫瘤。臨床癥狀常表現(xiàn)為輕微頭痛、惡心及共濟失調等。血管母細胞瘤屬于 WHOⅠ級腫瘤,60% 為囊性部分+囊壁結節(jié);40% 實性。 影像學表現(xiàn) 1. 大囊小結節(jié)型:其中囊液呈大致均勻的長 T1 長 T2 信號,囊壁呈等 T1 等 T2 信號,而瘤結節(jié)呈等或稍長 T1 長 T2 信號,其內可見流空的血管影,瘤周水腫很輕或沒有水腫。FLAIR 上囊液呈等或稍高信號,瘤結節(jié)呈高信號,增強掃描瘤結節(jié)明顯強化; 2. 實質型:腫瘤在 T1 上呈不均勻等或稍低信號,T2 上呈不均勻高信號,F(xiàn)LAIR 上腫瘤呈高信號,增強掃描腫瘤呈明顯不均勻強化。實質型腫瘤 MRI 上在瘤內或瘤周可見呈點狀、條狀或蚯蚓狀的血管流空影,這在診斷實質型血管母細胞瘤上具有一定的價值。 案例二 26 歲男性,頭疼、惡心,上個月出現(xiàn)加重性嗜睡(圖 2)
節(jié)細胞膠質瘤 (GG) 節(jié)細胞膠質瘤 (Ganglioglioma,GG) 是由神經(jīng)元和神經(jīng)膠質細胞混合構成的新生腫瘤,約占顱內腫瘤的 1.3%,多于兒童期和青少年期發(fā)病,大多位于顳葉 (71.3%~79%),是目前引起難治性癲癇的首位腫瘤性病因。節(jié)細胞膠質瘤屬良性腫瘤,WHO 歸為 I~II 級,極少數(shù)神經(jīng)膠質成分可發(fā)生惡變,稱為間變型節(jié)細胞膠質瘤。 影像學表現(xiàn) 節(jié)細胞膠質瘤 MRI 特點為:(1) 腫瘤多為 囊實性和實性兩種類型,周圍水腫少見或輕微,伴出血時可見明顯水腫。(2)T1WI 上囊性部分呈低信號,實性部分呈等或低信號;T2WI 上囊性部分呈高信號,實性部分呈等或稍高信號。(3) 增強掃描囊壁呈環(huán)形強化、實性部分呈不均勻輕至中度強化。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囊性變是該類腫瘤的特征性改變,占 40~50%,其中以囊性變并壁結節(jié)最為常見。 案例三 12 歲的男孩枕部頭痛 4 月。MRI 顯示在右側小腦腫塊,術前初步診斷為 PA(圖 3)
案例四 病理證實的神經(jīng)節(jié)細胞瘤(圖 4)
案例五 14 歲男孩,診斷為神經(jīng)節(jié)細胞膠質瘤(圖 5)
多形性黃色星形細胞瘤 多形性黃色星形細胞瘤(Pleomorphic xanthoastrocytoma,PXA)是 WHO II 級良性星形細胞瘤。 影像學表現(xiàn) 它通常位于幕上皮層并伴有臨近腦膜增強。超過 60% 以上的 PXA 表現(xiàn)為 CMNT。顳葉是最常見的位置,其次是頂葉和枕葉。PXA 典型表現(xiàn)為邊界清楚的圓形或橢圓形腫塊。雖然表現(xiàn)為邊界清楚,腫瘤常侵潤腦組織和血管周圍間隙。在 T1 上結節(jié)為低信號或等信號(相對于灰質),囊性部分與腦脊液等信號。有時可伴有皮質發(fā)育不良。在 T2 上腫塊為高或混合信號,囊腫部分與腦脊液等信號,周圍水腫是罕見。FLAIR 像上囊腫內容物通常被抑制。特征表現(xiàn)是鄰近腦膜強化,腦膜尾征常見(約 70% 例)。增強的結節(jié)通常臨近軟腦膜表面。 案例六28 歲男性, 診斷為多形性黃色星形細胞瘤(圖 6)
案例七 伴癲癇發(fā)作的 6 歲女孩,確診為多形性黃色星形細胞瘤(圖 7)
腦囊蟲病 腦囊蟲病是一種因食入大量絳蟲卵所致的寄生蟲病,常累及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并引起嚴重的頭痛、癲癇、顱內高壓等癥狀。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被囊尾蚴感染就形成腦囊蟲病。當腦實質受累時,疾病可以分為四個獨立的分期:泡狀期,膠狀期,結節(jié)肉芽腫期和鈣化期。 腦囊蟲各期影像學表現(xiàn)(圖 8)
案例八 幕上腦囊蟲膠狀包囊期 CT 及 MRI 表現(xiàn) (圖 9)
案例九 6 歲女孩,進行性左眼斜視和視力下降 3 月。病理證實為有頭節(jié)的囊尾蚴囊(圖 10)
總結 毛細胞性星形細胞瘤和血管母細胞瘤多見于小腦,兒童考慮毛細胞性星形細胞瘤,成人考慮血管母細胞瘤。神經(jīng)節(jié)細胞膠質瘤和多形性黃色星形細胞瘤多見于幕上半球,神經(jīng)節(jié)細胞膠質瘤多見于 10~20 歲,常伴鈣化和顱骨改變,多形性黃色星形細胞瘤多見于 15~30 歲,可見腦膜尾征。 下表是顱內伴有壁結節(jié)的囊性腫瘤的影像鑒別診斷,歡迎收藏!(圖 11)
參考文獻 1. 吳衛(wèi)平 黃旭升 張興文 王占軍,腦部影像診斷學 第二版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13 年八月第一版. 2.Insights Imaging. 2014 Jun;5(3):387-402. 3.Cancer imaging : the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ancer Imaging Society. 2012 12:237-44. 4.Insights into imaging 2014 Jun; 5(3):387-402. 5.Int J Surg Case Rep. 2015;17:96-9. 6. http://news.medlive.cn/neuro/info-progress/show-93555_100.html 7.Neurology. 2016 Nov 22;87(21):e260-e26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