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同性外斜視臨床路徑標準住院流程 (一)適用對象。 第一診斷為共同性外斜視(ICD-10:H50.102) 行斜視矯正術(ICD-9-CM-3:15.9) (二)診斷依據(jù)。 根據(jù)《臨床診療指南-眼科學分冊》(中華醫(yī)學會編著,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1.發(fā)病年齡、病程特點。 2.相關眼部檢查:屈光狀態(tài)檢查;三棱鏡遮蓋法測量斜視度;眼球運動檢查;同視機雙眼視功能檢查等。 (三)治療方案的選擇。 根據(jù)《臨床技術操作規(guī)范-眼科學分冊》(中華醫(yī)學會編著,人民軍醫(yī)出版社)。 1.診斷明確。 2.有屈光不正者,需戴鏡矯正視力。有弱視者先治療弱視。 3.斜視的斜度<15Δ,可配戴三棱鏡矯正;斜視的斜度≥15Δ實施斜視矯正術。 (四)標準住院日為≤5天。 (五)進入路徑標準。 1.第一診斷必須符合(ICD-10:H50.102)共同性外斜視疾病編碼。 2.當患者同時具有其他疾病診斷,但在住院期間不需要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床路徑流程實施時,可以進入路徑。 (六)住院期間檢查項目。 必需的檢查項目: (1)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 (2)肝腎功能電解質,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篩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心電圖、X線胸片; (4)視力、眼前后節(jié)、眼位、眼球運動、眼壓、淚道; (5)屈光檢查:散瞳(顯然)驗光; (6)主導眼、三棱鏡檢查、同視機雙眼視覺檢查與眼底照相等。 (七)治療方案與藥物選擇。 1.選用局部抗菌藥物滴眼液,預防性用藥時間可1-2天。 2.斜視矯正術(手術日為入院后2-3天) (1)麻醉方式:局麻或全身麻醉。 (2)眼內(nèi)植入物:無。 (3)術中用耗品:縫線。 3.術后處理(術后恢復1-2天) (1)術后用藥:局部抗菌藥物滴眼液,酌情使用非甾體類滴眼液。 (2)術后需要復查的項目:視力,眼前后節(jié),眼位、眼球運動(酌情)。 (八)出院標準。 1.手術后眼位正位或明顯改善,病情穩(wěn)定。 2.傷口對合齊,縫線在位,無感染征象。 3.沒有需要住院處理的并發(fā)癥和/或合并癥。 (九)變異及原因分析。 1.術前化驗檢查異常,需要復查相關檢查,導致住院時間延長。 2.術中出現(xiàn)嚴重手術并發(fā)癥(眼球穿通、肌肉滑脫等),導致住院時間延長。 3.術后炎癥反應或并發(fā)癥(傷口愈合不良等)需要進一步處理,導致住院時間延長。 二、共同性外斜視臨床路徑表單 適用對象:第一診斷為共同性外斜視(ICD-10:H50.102) 行斜視矯正術(ICD-9-CM-3:15.9) 患者姓名:性別:年齡:門診號:住院號: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標準住院日:≤5天 | 版 | 權 | 聲 | 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