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才”一詞,雖含鄙意,卻在清朝典章制度上有著一個特殊的位置。清朝規(guī)定,給皇帝上奏章,如果是滿臣,便要自稱“奴才”;如果是漢臣,則要自稱“臣”。滿臣自稱“奴才”,不僅表示自己是皇帝的臣子,更表示自己是皇帝的家奴;而漢臣則沒有這種關(guān)系,也就不能稱“奴才”。 康熙時期上三旗包衣出身的對皇上,下五旗包衣對本主自稱奴才,其余的較寬松隨便。 雍正則不喜歡大臣自稱奴才無論滿漢。 乾隆對那些自稱混亂的情況作出規(guī)范“著傳諭嗣后頒行公事摺奏稱臣。請安、謝恩、尋常摺奏,仍稱奴才。以存滿洲舊體?!?公事稱臣,私事稱奴。 樓主以為家天下的時代,臣子與奴才有什么不同嗎?乾隆就這么理解的“臣仆本屬一體,均系奉上之稱。字義雖殊,其傳則一” 著兩個稱呼皆是下位者對上的自稱,追根究底是一個意思。 |
|
來自: 吳浪先生 > 《近古宋元明清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