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4你給的愛 卻讓我更不快樂 “二胎政策全面放開后,你們身邊有沒有一些,不想生二胎,卻被逼著要生兩個的”。 我的一位同學(xué),夫妻雙方都是當(dāng)?shù)毓珓?wù)員,有車有房,有個四歲多的女兒,小家庭也是過得有滋有味。因為夫妻倆都是非獨生子女,沒有二胎指標(biāo),當(dāng)二胎政策全面放開后,小兩口就被逼著要再生個孩子,說白了,是雙方家長逼著他們再生個兒子。 夫妻倆對目前的生活狀態(tài)很滿意,目前暫時還不想要二胎,況且,好不容易等到女兒可以去幼兒園了,夫妻倆也想借此多點二人世界。結(jié)果二胎政策一下來,雙方家庭的老人就下了指令,“這可是全家人的事情,趁著年輕,你們趕緊要多個孩子。” 怎么樣,上升到了全家人的事情的高度上來了,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回應(yīng)。 我的這位同學(xué),用了一句話,既溫柔又堅定的破解了父母們的勸說。 “既然是全家人的事情,那就全家人一起來努力吧!”這句話,把全家人的事情這個謊言戳破了。因為,如果再說,那得你們倆快點的話,那就不是全家人努力了。既然不是全家人努力的活,那也就不是全家人的事了。 盡管,雙方家庭的老人們還會再來勸說他們,但我這位同學(xué)對父母們的回應(yīng),告訴了他們一個很重要的信息,就是界限。 在中國家庭,界限難以建立,因為對于普遍是嬰兒心理發(fā)展水平的成年人來說,整個文化沒有界限意識。 武志紅老師在文章《中國家庭的那些漿糊邏輯》中提到: 邊界是中國式難題。孝道文化下,孩子難對父母說不,學(xué)生對師長,下屬對上級也一樣。并且,受脆弱的面子心理影響,哪怕對等的關(guān)系也很說不。再者,我們是共生文化,到處都在講自我犧牲與融合,而輕分離與獨立。 我們的一些文化,卻在錯誤的時候教育孩子要大方、要分享,其實卻讓孩子不懂得尊重自己的邊界,甚至教會了孩子不去尊重他人的界限。 一位朋友發(fā)消息來訴苦,他的孩子現(xiàn)在快三歲了,不懂得與人分享,甚至覺得孩子還有點強(qiáng)迫癥的感覺。 他說“無論是什么東西,都要放到孩子所期望的位置上,如果別人動了,孩子就會很不爽。這是不是強(qiáng)迫癥?還有就是,我該怎么樣才能讓她去分享呢?我買給她的東西我都不能碰...?!?/p> 可能很多父母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但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在這個時間段,很可能處于自我邊界感在形成的過程。也許,他看起來會有些敏感,甚至有些強(qiáng)迫的表現(xiàn)。其實是孩子的內(nèi)在世界的自我正在建構(gòu),這個內(nèi)在世界和我們的國土疆界一樣,是有邊界的。 這是心理的邊界,它能夠促使孩子,在內(nèi)心世界里面形成一種規(guī)則和自我的意識。 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自我建構(gòu)的過程。 最初兒童是通過占有屬于自我的東西,來區(qū)分自己的和別人的。 只有當(dāng)孩子可以擁有了自己的東西,而且這個東西是完全屬于他的,孩子對這件物品擁有絕對的控制權(quán)、所有權(quán)的時候,孩子才能夠感覺到“我”的存在,這就是自我的延伸。 而嬰兒的心理是你我不分(即嬰兒和媽媽是一體的),整個世界都渾然一體,且嬰兒我是絕對的世界中心,萬事萬物都圍繞著我而運(yùn)轉(zhuǎn)。 在二胎政策放開以來,就有很多關(guān)于如何讓老大接納弟弟妹妹到來的討論。曾經(jīng)在微博上看到過一則新聞,一個男孩不想媽媽生二胎。對媽媽邊哭邊控訴,說要是父母敢生二胎,他就去死。 這就是還處于嬰兒時期的原始嫉妒階段。對嬰兒來說,媽媽,是我的世界,媽媽的愛,也只能是我一個人的,我要得到媽媽所有的愛,不能和將要出生的弟弟妹妹分享。 倘若,媽媽的愛,從未被滿足,從未真正的得到的話,孩子就會忽略了愛的意義,而專注于要得到媽媽愛他的表現(xiàn)。于是,孩子會覺得如果媽媽生二胎,就不愛他了,而弟弟妹妹則是來掠奪媽媽對他的愛的。 愛,從來都是從獨占發(fā)展到分享的。 然而成年人,常常會對此感到不解,甚至習(xí)慣性的把孩子的這些行為解釋為自私的表現(xiàn)。 比如上面那位朋友所說,即使是他買給孩子的東西,孩子也不允許他動??吹贸觯@位朋友為此事很苦惱,而且他還很想了解如何能夠教會孩子與別人分享。 當(dāng)我們買了玩具,無論是買給孩子的還是送給孩子的,最后到了孩子的手上,這就是屬于他的東西了,如果是屬于孩子的東西,那么孩子就有權(quán)利處置他的物品。 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常會礙于成年人之間的面子,有時候可能還會要求自己的孩子,做出禮讓和分享。 當(dāng)孩子不愿意的時候,成年人之間就覺得尷尬了。 有的父母會誘導(dǎo),甚至?xí)蠛⒆优c他人分享。比如我們常常聽到的,“你怎么這么不乖,你怎么這么自私?快點給小朋友玩一下”。又比如我們會對孩子說,“大方一點嘛!和別人分享的孩子才是好孩子,這樣真棒!” 孩子可能會迫于無奈而聽從父母,很不情愿的和別人分享了他不愿意分享的玩具。這會導(dǎo)致孩子覺得,為什么自己的東西,感覺并沒有真正的擁有,而且隨時有可能被別的孩子搶走。 而如果強(qiáng)制讓孩子把自己的東西與別人分享的話,這樣也會容易讓孩子產(chǎn)生另外一種想法,我的東西被強(qiáng)制性的和別人分享了,那么我是否也可以,用這種方法來得到別人的東西呢? 這些,只會讓孩子對自己能否擁有的自己的東西,產(chǎn)生一種不安全感。 孩子會因此變得不能夠、也不愿意去真正的分享,因為他無時無刻都處于,害怕自己東西被掠奪的狀態(tài)。 當(dāng)孩子從未感覺到真正的擁有時,他也不可能愿意真正的去分享。 同時,這會破壞孩子自我的心理邊界,當(dāng)孩子的邊界不被尊重時,孩子自然也習(xí)得不懂尊重他人的邊界了。 還有因為父母的誘導(dǎo),孩子為了得父母的認(rèn)可,盡管不情愿,但也把自己的東西分享出去了,因為只有這樣,才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乖孩子,只有這樣,才是別人期待的正確的生活方式。 這樣的話,又會慢慢的讓孩子的自我,建立在他人的看法之上的。我們不能夠真誠的面對自己的內(nèi)心,我們變得在意別人的評價和看法。我們很難去拒絕別人,覺得不好意思,又或者怕傷害雙方的感情,甚至擔(dān)心別人會怎么看自己,而實際上我們又并不想答應(yīng)對方。 我們的這種痛苦和糾結(jié)的行為模式,常常就是在這個時候灌輸給了孩子。我們集體意識的沒有邊界感,也是在這個時候培養(yǎng)起來的。 與人分享,本該是建立在內(nèi)心自愿的基礎(chǔ)上的,只有這樣的分享才是真情實意的,不是迫于外界的壓力,我討好他人的需求。 那么如何,能夠讓孩子,愿意真正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去享受分享的樂趣呢? 第一,你需要尊重你的孩子。尊重孩子對屬于自己的東西,有擁有權(quán)和處置權(quán)??梢越ㄗh,但不要干涉。 第二,當(dāng)孩子面臨被分享的問題時,明確的告訴他、支持他。這是你的東西,你可以選擇分享,也可以選擇不分享,這是你的權(quán)利,沒有對錯。 第三,當(dāng)你的孩子,想要分享你的東西的時候,(比如孩子想要玩你的手機(jī)的時候。)當(dāng)你不愿意的時候,你也可以明確的告訴他,這個物品有其它的用途,并不適合和你分享,但是爸爸媽媽很愛你,愿意和你分享其他的東西。 孩子怕被拒絕,是因為孩子總會認(rèn)為,拒絕了就是不愛了。 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認(rèn)可,只有得到了認(rèn)可,才算是得到了愛,所以當(dāng)你拒絕孩子的時候,請記得告訴他,你很愛他! 在生活中,慢慢培養(yǎng)孩子的邊界感,當(dāng)孩子能夠建立自己邊界感的時候,也就能尊重他人的邊界,當(dāng)孩子能夠區(qū)分對事情和對人的態(tài)度時候,拒絕別人不合理的要求,可以輕松的做到,被別人拒絕的時候,也可以坦然的接受。和別人去分享的時候,也可以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高興。 如果...你還是不懂怎么辦 自我邊界的構(gòu)建,需要和自私區(qū)分開來。所謂的自私,是損人利己,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損害別人的利益,這才是自私。孩子不愿分享他的玩具,并沒有損害到別人的利益,甚至可以理解為,他只是在維護(hù)自己的利益。 假若朋友帶著孩子來你家做客,孩子之間因為玩具起了爭執(zhí),如何可以既維護(hù)自己孩子的邊界感,又不會在親戚朋友間尷尬呢? 第一,我們可以對著朋友的孩子說,“這是我們家小朋友的東西,即使是我們要拿,也要征得他的同意,只有他允許了才能夠,你可以去征求他的意見?!?/p> 當(dāng)我們這么說的時候,孩子們就會知道,一個成年人對于物品所有權(quán)的態(tài)度。 對于自己的孩子來說,他能夠感覺到父母對他的愛意和支持,他能夠確定自己擁有的東西,即使是分享出去,玩具依然是他的,而且是要他同意之后才可以的,而不是被別的孩子掠奪的。 當(dāng)你的孩子因此而愿意分享他自己的東西時,說明他在父母那里得到了很好的支持和確定,他這時候的分享是他的自愿的,是真心的分享,而他的內(nèi)心的邊界,也因為您的態(tài)度變得更明確。 第二,當(dāng)孩子仍然不愿意分享的時候,也沒關(guān)系。給予他時間,并繼續(xù)尊重他。 同時也可以對著孩子及朋友的孩子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