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府寶雞,是久負盛名的社火之鄉(xiāng)。從上古時期流傳下來的社火在這里根深蒂固,從最早祭祀土地神和火神的圖騰崇拜,到如今大規(guī)模的民間文化活動,寶雞社火獨具特色,聞名遐邇,早在 2006年就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寶雞又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社火藝術之鄉(xiāng)”。
在寶雞大大小小的社火團體中,寶雞市新聲劇團近年來精心打造編排的“天地社火”連連走出國門,數度漂洋過海,把美輪美奐的寶雞社火帶上了國際舞臺,讓許多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國際友人見識了寶雞藝術瑰寶的魅力,也為寶雞壯了威揚了名,讓寶雞人對自己的本土文化充滿了自豪感和自信心!
一操場社火較量
秦腔人滿口接下出國任務
說起與社火的結緣,新聲劇團團長馬小課和同事們很難忘記 1999年的冬季,德國方面有關人士來寶雞選社火,新聲劇團的演員們表演的社火被一眼挑中,開啟了寶雞社火出國巡演的先例,而且一發(fā)而不可收,屢次走遍國內的大型文化活動會場,頻頻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精彩亮相,在國內外刮起了寶雞社火的凌厲“旋風”!
那時,市上調集了來自全市多個縣區(qū)的社火隊,擠滿了虢鎮(zhèn)的大操場,集中進行競演,讓德國人士百里挑一。許多參賽隊都是民間的老把式帶隊,步社火、車社火、地社火、背社火、芯子社火、高蹺等輪番上場,一一展示絕活,令人目不暇接。副團長張關良說,那陣子他們還在岐山麥禾營的南營村下鄉(xiāng)演出,得到通知后馬上準備,一邊演戲一邊組隊參賽。他還記得,當時寶雞很少有德語翻譯,比賽時有一個大學英語老師上陣,為大家傳話遞話。
或許是長年累月積累的“四功五法”幫了忙,從舞臺戲曲轉身廣場社火,新聲劇團一炮打響!聽說還要出國演出,團里的好多人連連搖頭,演一演就算了,土社火還能出國?簡直是天方夜譚!
第二年,省文化廳派來了陜西省歌舞劇院副院長、國家一級導演王宏來寶雞進行彩排加工,這下大家信了,看來出國是真的!大家備受鼓舞,一定要演出個樣子來,不能讓人笑話!白天練傍晚也練,集中練分開單練,扶著陽臺踩上一米多的高蹺練,下鄉(xiāng)演戲時,開戲前 1小時在平地上練,演戲、練社火兩不誤。
2001年 9月,受文化部指派,由省文化廳帶領新聲劇團和安塞縣民間藝術團組成陜西社火藝術團,赴德國柏林參加中德文化交流演出,新聲劇團 24人帶著《社火臉譜》《二鬼摔跤》《趕犟驢》《上妝》《社火大小場》《秦腔》等節(jié)目首次走出國門,一舉鬧紅了柏林。那次演出時間卡得很緊,連換裝的工夫都是卡死的,在社火巡演間隙,李扶中、袁錄科表演了秦腔《殺驛》片段,看得當地觀眾目瞪口呆,扎大靠、戴翎子的朱曉紅一段眉戶《梁秋燕》,讓人忍俊不禁。
精心打造廣場藝術
寶雞社火頻頻走出國門
十天的柏林之行一炮打響,讓新聲劇團的生旦凈丑信心大增,原來寶雞的社火、西府的秦腔這么有魅力,在國外這么受歡迎!馬小課說,在一個廣場的草坪上演出時,一個當地婦女也興沖沖地加入到社火隊伍中,邊走邊跳邊舞,不小心碰到高蹺摔倒了,可把大家嚇壞了,但她很快爬了起來,笑著打手勢,意思是說沒事,又高興地跟上走了,他們這才把心放下了。
這些秦腔戲演員為了把社火打造成寶雞響當當的地域特色藝術,他們想了不少招數。袁錄科說,社火離觀眾很近,臉譜筆法比舞臺上要更細膩講究,他們就拜民間社火老藝人為師,虛心請教學習。馬小課說,旦角的化妝是通用的,但為了增強觀賞性,在出國演社火時,往往就在臉上畫些火苗,近距離看起來很漂亮。張關良介紹說,社火把子比舞臺道具要更精美,他們就添置了許多,比如鑲嵌玻璃和絨繡球的雙鞭,《二鬼摔跤》的專用道具,高蹺也定做了1.2米、 1.5米直到 1.8米等不同的規(guī)格。馬小課說,高蹺在舞臺上是沒有的,為了練好練熟,大家吃盡了苦頭,有的腿上磨出了血泡,只得纏上毛巾;有的年齡大的演員摔倒后,眼窩都磕青碰腫了,帶傷不離排練場;有的年輕演員撐不住哭了,但委屈過后還是照常排練。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庇懈冻?、有汗水,才有輝煌。2004年夏天,劇團 20多人來到泰國曼谷巡演,大家足蹬1.2米的高蹺,一場繞城一周,接近 6公里,其中上坡下坡的坡度都在 45度左右,還要穿行公園的臺階。 2008年春節(jié),劇團 16人和市歌舞團組隊前往澳大利亞參加中國文化年活動。當年地震之后,省上又集中新聲劇團的陳倉社火、韓城行鼓、子長嗩吶和省歌舞劇院的花桿在西安集中訓練一個月,正式定名“天地社火”,在鳥巢又駐場排練了三個晚上,于當年 8月 8日晚首次亮相,讓世界知道了陜西的“天地社火”。2011年,劇團 14人赴俄羅斯參加了莫斯科第 7屆軍樂節(jié)演出。
對他們來說,最難忘的莫過于英國之行了。 2009年 8月,劇團 16人赴英國參加愛丁堡第 60屆軍樂節(jié)演出,這次演出時長一個多月,地點不停變換,整整達 29場之多。演員谷飛說,有的女同志想孩子都想哭了,有的快沒勁踩高蹺了,有的在華人的幫助下自己做碗扯面解解饞。而最關鍵的,這次演出還有一定危險性。當地的一個節(jié)目每次都剛好在他們前面,而且每次會在場地上留下子彈殼,恰巧落在木條圍成的場地上,有時下雨了,馬小課生怕大家踩著高蹺滑倒,一再叮嚀大家小心再小心。當第29場演完時,她才長長地出了一口氣,總算人人平安無事。
絕活在異鄉(xiāng)廣受熱捧
特色文化讓人底氣十足
一次次邁過坎兒,一次次揮汗如雨,一次次漂洋過海,一次次收獲喝彩贊美聲。新聲劇團把寶雞古樸的社火帶向了國際,在異國他鄉(xiāng)受到了觀眾的追捧和好評,上至當地政要,下至普通民眾,對寶雞的民間社火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一些當地報紙進行了連篇累牘的跟蹤報道。“天地社火”也成了寶雞的文化品牌,堪稱陜西乃至全國對外文化交流的一張“金名片”。
社火也讓新聲劇團收獲不小,全國文化系統先進集體等國家和省市的多項榮譽紛至沓來,劇團也加掛了“寶雞市民間社火藝術團”的牌子,秦腔與社火二者兼容,共生共贏。(記者 陳繼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