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懼品 原典 戒慎品第五十有六章 戒慎品者,授與善道,禁制邪非,後無所悔也。 人而常清,奉律①至終,凈修蓋口行,如是戒成。 ㈠ 慧人護戒,輻致三寶②。名聞得利,後上天樂。 ㈡ 常見法處,護成為明,得成真見,輩中吉祥。 ㈢ 持戒者安,令身無惱,夜臥恬淡③,寤則常歡。 (四) 修戒布施,作福為福。從是適彼,常到安處。(五) 何終為善?何善安止?何為人寶?何盜不取?㈥ 戒終老安,戒善安止,慧為人寶,福盜不取。(七) 比丘立戒,守攝諸根④;食知自節(jié),悟意令應。(八) 以戒降心,守意正定⑤;內(nèi)學止觀⑥,無忘正智⑦。(九) 明哲守戒,內(nèi)思正智,行道如應⑧,自清除苦。(十) 蠲除⑨諸垢,盡慢⑩勿生。終身求法,勿暫離圣。(十一) 戒定慧解,是當善惟。都已離垢⑾,無禍除有。(十二) 著解⑿則度,余不復生,越諸魔界,如日清明。(十三) 狂惑自恣,己常⒀外避。戒定慧行,求滿勿離。(十四) 持戒清凈,心不自恣。正智已解,不覩邪部⒁。(十五) 是往吉處,為無上道,亦舍非道,離諸魔界。(十六) 注釋 ?、俾桑航渎伞?br> ?、谌龑殻悍?、法、僧謂之三寶。 ③恬淡:安閒寧靜。 ④諸根:即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菡ǎ河肿g作三昧,即將心定於一處或一境的安定狀態(tài)。 ?、拗褂^:止,即止息一切外境與妄念,而貫注於特定之對象;覲,因止而獲得的智慧。又可稱之為「定慧」。 ?、哒牵浩鹾险胬淼闹腔?。 ?、鄳喉憫⒒貞?。 ?、犷贸簰仐墶亝s。 ⑩盡慢:極度的散漫、懶惰。 ⑾離垢:擺脫了缺點。 ⑿著解:達到了對佛法的理解,即指對佛教所闡釋的人生意義的開悟。 ⒀已常:《中華大藏經(jīng)》,宋本《法句經(jīng)》均作「已?!梗瑩?jù)上文意作「已?!梗闯搅顺R?guī)常態(tài)。 ⒁部:書籍。 譯文 戒慎品的大意是:教導授與人們無上善道,禁制人們邪惡非法之心之行,以致後來不生後悔。 凡人若能常保清凈(之心),奉持戒律至死不渝,專心致志修煉善德品行,若能如此戒德便成。 ㈠ 智慧之人知道護守戒德,其人生福報可以達致(佛、法、僧)三種境界:聲名聞於天下而獲得利養(yǎng),死後亦可升入天界快樂無比。 ㈡ 常以佛法為準決定行止,護守戒德便可明達,可以成就真理正見,這樣便是同輩之中吉祥之人。 ㈢ 持守戒律之人平安無患,可使身心免除煩惱:夜晚睡眠恬淡安詳,一覺醒來常常身心歡喜。(四) 修持戒德布施財物,廣作福事是為來世福報,從此岸到彼岸,常到安住戒之境界 。(五) 以什么作為終生追求目標最好?又是什么東西最能使人安心止意?什么東西是人生法寶?什么東西偷盜不去?㈥ 持戒終身安住,戒德最能安心止意,智慧乃是人生法寶,個人福報盜劫不去。 ㈦ 比丘樹立戒德,是為守護收攝六根:飲食知道節(jié)制,使意念開悟與佛法相應。 ㈧ 用戒律降伏妄心,護守意念務使端正安定:增加內(nèi)養(yǎng)習學止觀二法,不要忘卻佛之教示。(九) 沙門若能明達睿智堅守戒律,心內(nèi)思惟佛教真理,按道行事如響應聲,自然(內(nèi)心)清凈驅除苦惱。(十) 拋棄各種垢染,不要產(chǎn)生惰慢之意,終身奉求佛法(教誨),不要片刻背離善知識。(十一) 戒定慧三學,應當認認真真地思惟,如若全部清除了垢染,就能免除禍患破除有執(zhí)。(十二) 已經(jīng)理解(戒定慧三學),便可超度塵世苦,其他妄念不復生,又能超越諸天魔界,人生猶如麗日當空清明凈闊。(十三) 狂放迷惑自我放縱,就會突破佛法常規(guī)表現(xiàn)出奇詭邪僻。佛教給我們的戒定慧三學,是我們尋求完滿人生所離不開的法寶。 (十四) 持守清凈戒行,心意就不會自恣放縱:佛教導的大智慧已經(jīng)獲得,無須再看任何邪教書籍。(十五) 這種清凈戒行導人向往善處,乃是至高無上的大道,而且可以使你舍棄各種無道之行,助你超離諸天魔界。(十六) 附錄: 南傳法句經(jīng) 第五 愚品(十六偈) 原典 第五 愚品(Bala Vagga) 60、 失眠者夜長,倦困者路長(Yojana由旬,印度古長度,一由旬約14公里多), 愚人不知法,生死輪回長。 61、 佛子遠游行,若不遇良伴, 勝我或等我,愿彼心穩(wěn)固, 寧為獨修持,不與愚者伍。 62、 執(zhí)著子與財,愚者常憂戚, 此身尚非我,況復子與財? 63、 自知己愚昧,彼實為智者, 自認聰明者,彼乃愚癡人。 64、 愚者雖終生,與智者親近, 仍不悟法味,如匙不知味。 65、 具慧雖短時,與智者相處, 能領悟法味,如舌辨湯味。(64,65兩偈合誦) 66、 愚人少智慧,有我為自殃, 造作諸惡業(yè),招受眾苦果。 67、 自作不善業(yè),作已心后悔, 啼泣淚雙流,當?shù)檬墚愂欤╒ipaka將來的果報)。 68、 自作諸善業(yè),作已心不悔, 歡喜而意樂,當?shù)檬墚愂?。?7,68兩偈合誦) 69、 惡業(yè)未熟時,愚者思如蜜, 惡業(yè)成熟時,愚者始苦惱。 70、 愚人修苦行,一月復一月, 取食茅草端(苦行的一種),功德仍不及, 正觀者所得(正觀四諦者),十六分之一。 71、 惡業(yè)不即熟,如新擠牛奶, 不即為凝固,惡人所造業(yè), 如灰燼覆火,惡報隨其后。 72、 愚求智與名,反促其毀滅, 毀彼之幸福,亦毀彼善根(指智慧)。 73、 癡僧慕虛榮,僧中居上座, 寺內(nèi)擁權威,求白衣禮事。 74、 僧俗應俱知,諸事我所作, 應做不做事,皆得順吾意, 愚人作是想,貪欲憍慢增。 75、 一道求利養(yǎng)(Labha世利),一道向涅槃, 當如是明了,佛子諸比丘, 不喜貪世利,勤修出離心。(viveka身離群,心離欲,離諸行達涅槃) 譯文 60·對于無法入睡的人,黑夜實在漫長;對于疲憊的旅人,一由旬亦非常遙遠;對于不知正法的愚人,生死輪回極漫長。(注:一由旬大約有七英里。) 61·在旅途上,若找不到比自己更好或同等的同伴,就讓他堅定地獨自前進,絕無與愚者為伴這一回事。 62·‘我有兒子,我有財富?!虼耍▓?zhí)著的)愚者感到苦惱。事實上,他自己也不是自己的,兒子與財富又怎能是他的呢? 63·自知愚昧的愚人,基于這點是個智者;自以為是智者的愚人,才是真正的愚者。 64·即使愚人盡其一生親近智者,亦不能知見真理,如勺子不知湯的味道。 65·利慧者雖只與智者相處片刻,卻能迅速地知見真理,如舌頭能知湯的味道。 66·對于無知的愚人,他即是自己的敵人,他四處造下惡業(yè),帶來苦果的惡業(yè)。 67·若做了某事會后悔,以及受其果報時,他淚流滿面地悲泣,那即是沒有善行其事。 68·若做了某事不會后悔,以及受其果報時,他感到歡喜快樂,那即是已經(jīng)善行其事。 69·只要惡業(yè)還未成熟,愚者以為它是甜如蜜的;然而當惡業(yè)成熟時,愚者就得為它受苦。 70·即使愚者月復一月地修苦行,只以古沙草片攝取飲食,卻依然比不上已思惟真諦者(圣人)的十六份之一。 71·惡業(yè)不會即刻帶來果報,如剛擠出的牛奶不會即刻凝固,但它依然跟隨著愚者,如蓋上灰的活火炭。 72·愚人的知識只會傷害他自己,它毀滅了他的福業(yè),也使他的頭顱破裂。(注:頭顱是指智慧。) 73·無知的比丘,貪求自己不當?shù)玫墓Ь?,想要在眾比丘中居先,要在寺院里掌權,以及貪求與他非親之人的頂禮。 74·且讓在家眾與比丘們都想:‘諸事皆因我而成就。無論一切大小事,且讓他們聽從我的指示?!@是愚人的想法,增長其貪欲與我慢。 75·誠然,一個是導向世俗成就之道,另一個則是導向涅槃之道。明了這一點,身為佛弟子的比丘,不應樂于世俗的成就與恭敬,而應培育舍離與不執(zhí)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