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法句經(jīng)【白話譯文】(10)·放逸品

 木樁指路 2016-12-23
法句經(jīng)【白話譯文】(10)·放逸品
  十、放逸品
  原典
  放逸品第十有二十章
  放逸品者,引律戒情,防邪撿失,以道勸賢。
  戒為甘露道,放逸為死徑①,不貪則不死,失道為自喪。 ㈠
  慧智守道勝,終不為放逸。不貪致歡喜,從是得道樂。 ㈡
  常當(dāng)惟念道,自強(qiáng)守正行;健者得度世②,吉祥無有上。㈢
  正念常興起,行凈惡易滅。自制以法③壽,不犯善名增。(四)
  發(fā)行不放逸,約己自調(diào)心。慧能作錠④明,不返冥淵⑤中。(五)
  愚人意難解,貪亂好諍訟。上智當(dāng)重慎,護(hù)斯為寶尊。 ㈥
  莫貪莫好諍,亦莫嗜欲樂,思心不放逸,可以獲大安。 (七)
  放逸如自禁,能卻之為賢。已升智慧閣,去危為即安。明智觀於愚,譬如山與地⑥。(八)
  居亂而身正,彼為獨(dú)覺悟。是力過師子⑦,棄惡為大智。(九)
  睡眠重若山,癡冥為所蔽。安臥不計(jì)苦⑧,是以常受胎⑨。(十)
  不為時⑩自恣,能制漏得盡。自態(tài)魔得便,如師子搏⑾鹿。(十一)
  能不自恣者,是為戒比丘。彼思正凈者,常當(dāng)自護(hù)心。(十二)
  比丘謹(jǐn)慎樂,放逸多憂愆⑿。變諍⒀小致大,積惡入火焚。(十三)
  守戒福致善,犯戒有懼心。能斷三界漏⒁,此乃近泥洹。(十四)
  若前放逸,後能自禁;是照⒂世間,念定其宜。(十五)
  過失為惡,追覆以善;是照世間,念善其宜。(十六)
  少壯舍家,盛修佛教;是照世間,如月云消。(十七)
  人前為惡,後止不犯;是照世間,如月云消。(十八)
  生不施惱,死時不慼⒃。是見道悍⒄,應(yīng)中勿憂。(十九)
  斷濁黑法,學(xué)惟清白。度淵不反⒅,棄猗行止,不復(fù)染樂,欲斷無憂。(二十)
  注釋
  ①死徑:通向死亡之道。
 ?、诙仁溃毫嗣撌浪状税睹曰?。
 ?、圩灾埔苑ǎ阂苑鸱ㄗ灾?。自制,自我約束。
 ?、苠V:亦作定,即入定狀態(tài)。
  ⑤冥淵:地獄中的深淵。
 ?、奚脚c地:高山與平地之區(qū)別。高山可以遠(yuǎn)望,平地則視線易被遮蔽。
 ?、邘熥樱杭椽{子,兇猛有力之獸。
 ?、嗖挥?jì)苦:不考慮人間之苦惱。
 ?、崾芴ィ杭摧喕亍?br> ?、鈺r:此處指機(jī)遇、機(jī)會。
 ?、喜鹤ゲ丁?br> ?、许哼^失。
 ?、炎冋姡杭凑姼淖儭?br> ?、胰缏杭从?、色界、無色界的煩惱。欲界是指為食色二欲困擾的求生界;色界定指脫離粗俗欲望享受精妙境像的眾生界;無色界是指只享受精神之妙的眾生態(tài)。
 ?、诱眨褐獣浴⒏嬷?。
 ?、詰h:憂愁?! ?br> ?、蘸罚簭?qiáng)力。
 ?、植环矗杭床环怠?br>  譯文
  放逸品大意是講:(人)要引用戒律自我約束情感,防止邪僻檢點(diǎn)過失,要用大道規(guī)勸世人上進(jìn)為賢。
  持戒是通向甘露法味的人生修行法則,放逸是通向死亡的人生小路。(心)不貪婪則不天亡而死,背離大道便是自取滅亡。㈠
  用智慧固守大道終會勝人一籌,終身不會放縱(做出出格之事):(心)不貪婪可以獲得歡快喜悅,從這些戒言裏可以獲得「道」的樂趣。㈡
  經(jīng)常以道充實(shí)(心)念,自強(qiáng)不息固守正道:剛健之人得以了脫世俗之苦,人世的吉祥再也沒有超過守道剛健之人。 ㈢
  正念常常興發(fā)盎然,行為凈潔惡念自然易滅:用佛法自我控制極易獲得長壽,不犯(戒律)美好名聲自然日增。(四)
  意念發(fā)行從不放縱,約束自己調(diào)節(jié)心念:(如此這般)智慧生發(fā)禪定心念亦如鏡明,不再輪回地獄深淵。(五)
  愚昧之人心意難以悟解(佛法),貪婪昏亂喜好與人諍訟:上智之人應(yīng)當(dāng)(意)重如山慎守心意,并將澄明心意視為寶中之寶。 ㈥
  不要貪婪不要喜歡與人諍訟,也不要嗜好各種欲望與(世俗)快樂。思念之心從不放逸,如此可以獲得大安樂。 ㈦
  自我約束,排除了放逸即可成為賢者。若已登上智慧的高樓,便可免除煩惱趨向平安。明智之人俯視愚昧之輩,猶如高山巍巍雄視洼地之平。(八)
  生於放逸人中而不放逸,如此之輩乃為獨(dú)覺(指聲聞)之人;此等之人力過獅子,拋棄惡念便為大智之人。(九)
  睡眠沈酣如山之穩(wěn),其人之蔽乃在癡愚不明:高枕無憂從不思考人世之苦,因此常常墮入輪回之中。(十)
  不因躬逢放逸之機(jī)遇而逢場作戲,便能制伏煩惱以至殆盡:自我放任魔力便得乘機(jī)而入,(此時)猶如獅子捕鹿總是趁其(心念)無防之時。(十一)
  能夠克制自我略無放縱之人,此乃便是守戒而修比丘(之行);那些思念端正心意凈潔之人,亦應(yīng)常常自護(hù)其心(免遭擾動)。(十二)
  比丘面對快樂十分謹(jǐn)慎,放縱之人多生憂愁與過失;致使諍訟由小變大,猶如積惡成報如入火場自焚。(十三)
  堅(jiān)守戒律其??梢赃_(dá)致善的境界,違犯戒律其人心中必憂:能夠斬斷「三界」的煩惱,這樣便已接近涅槃(之境)。(十四)
  假如先前放逸,後來自我控制:過而能改如明鏡,日後繼續(xù)修禪定。(十五)
  過失便是惡,應(yīng)該用善行消融:重新做人如鏡復(fù)明,行善利己兼利人。(十六)
  少壯之時舍棄家庭,虔誠修煉佛之教誨:這種行為昭示世間,猶如云散見明月。 (十七)
  假若有人先前作惡,後來(醒悟)停止惡行不再重犯:這種行為昭示世間,猶如云散見明月。(十八)
  活著的時候不向他人施加煩惱,臨死之時便就不會產(chǎn)生悲慼:這乃顯現(xiàn)了「大道」的威力,應(yīng)該怎么樣的便無須憂愁。(十九)
  斬斷與污濁不明邪法的聯(lián)系,習(xí)學(xué)(大道)一心只向清凈潔白(之法靠攏):渡過了(世俗欲望的)深淵不再返回,拋開了偏邪不正的品行就會方嚴(yán)端正,不會再去熏染世俗的快樂,斬斷了欲望(之根)人生便無憂患。(
二十)
附錄: 南傳法句經(jīng) 第十 刀杖品(懲罰品)(十七偈)
原典
  第十 刀杖品(Danda Vagga)
  129、
  眾生畏刑罰,眾生皆畏死,
  以己推及人,不殺不教殺。
  130、
  眾生畏刑罰,眾生皆愛命,
  以己推及人,不殺不教殺。(129,130兩偈合誦)
  131、
  眾生欲安樂,若求自安樂。
  刀杖害眾生,安樂不可得。
  132、
  眾生欲安樂,若求自安樂,
  不刀杖害彼,安樂乃可得。(131,132兩偈合誦)
  133、
  對人粗惡語,惡言將反唾,
  惡言傷人苦,毆斗禍歸身。
  134、
  如一破銅鑼,默默無反響,
  既已證無為,寂然無諍論。
  135、
  牧人執(zhí)鞭杖,驅(qū)牛至牧場,
  老與死亦然,驅(qū)逐眾有情。
  136、
  愚者造惡業(yè),而不能自知,
  感招惡業(yè)苦,猶如被火焚。
  137、
  若人以刀杖,加害善良者(指阿羅漢),
  速召無赦殃,十種苦如下:-
  138、
  將受身劇痛,或自召傷殘,
  或得極重病,或喪心狂亂。
  139、
  或?yàn)橥跛鶓停驗(yàn)槿俗嬚_,
  或眷屬喪亡,或財物損減。
  140、
  或彼之房舍,為烈火所焚,
  彼人身亡后,墮入于地獄。(137,138,139,140四偈合誦)
  141、
  裸形髻發(fā)者(苦行之二種),涂泥絕食者(苦行之二種),
  露臥涂塵垢(苦行之二種),苦行蹲踞者(苦行之一),
  彼等不斷惑,何能得清凈?
  142、
  身莊嚴(yán)寂靜,諸欲已調(diào)服,
  根門能自制,圓滿持梵行,
  不害諸有情,彼即婆羅門,
  彼即是沙門,彼是為比丘。
  143、
  能知慚愧者,世上所罕見,
  彼不受非難,如良馬避鞭。
  144、
  修持諸善法,信勤戒定慧,
  明行足斷苦,如鞭策良馬。
  145、
  治水者導(dǎo)水,矢工調(diào)弓箭,
  木匠繩其木,善行者(Subbata)御身。
譯文
  129·一切眾生都害怕刑罰,都害怕死亡。推己及人,人們不應(yīng)殺害他人,或唆使他人殺害生命。
  130·一切眾生都害怕刑罰,都愛惜自己的生命。推己及人,人們不應(yīng)殺害他人,或唆使他人殺害生命。
  131·傷害他人以求己樂者,來世不得安樂。
  132·不傷害他人以求己樂者,來世得享安樂。
  133·莫向任何人粗言惡語,受辱罵者將會反擊。憤怒之言的確是苦因,換來的只是痛擊。
  134·若你能保持沉默平靜,像一只破裂之鼓不再聲響,你肯定會證悟涅槃,不再存有憤怒。
  135·如同牧牛者以棍棒驅(qū)趕牛群至牧場,老與死亦在驅(qū)逐著眾生的壽命。
  136·愚人造惡時不知其惡,然而他卻因自己的惡業(yè)而受苦,如同被火焚燒的人。
  137·若人以棍棒傷害無害、不當(dāng)受到傷害的人,他會很快就遭受到以下十種惡果之一:
  138-140·他會遭受到劇痛,或不幸,或身體傷殘,或重病,或發(fā)瘋,或因國王發(fā)怒而遭殃,或被誣陷,或失去親人,或財產(chǎn)破毀,或家被火燒毀。該愚人死后將會墮入地獄。
  141·不是裸行,不是結(jié),不是以泥涂身,不是睡在露天之下,不是以灰塵涂身,也不是蹲著勤修能夠清凈還未破除疑惑的人。
  142·雖有莊嚴(yán)其身,若他是平靜的、脫離了煩惱、制伏了諸根、擁有道智、完全清凈及舍棄了對一切眾生的嗔恨,那么,他的確是婆羅門,是沙門,是比丘。(注:在此,婆羅門、沙門與比丘都是指阿羅漢。)
  143·在這世上,由于羞于為惡而自制者是稀有的,他保持警覺及不造令人指責(zé)之事,如良馬不會作出受到鞭打的導(dǎo)因。
  144·如良馬受到鞭策,人們應(yīng)精進(jìn)及對生死輪回感到悚懼。以信、戒、精進(jìn)、定、抉擇法、具足明行與正念來解脫這無量之苦。(注:dhammavincchayena‘抉擇法’是指karanakarana
jananam‘辨明諸法之因與非因’。)
  145·治水者疏導(dǎo)水,矢師矯正箭,木匠修飾木,善行者制伏自己。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diǎn)。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diǎn)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