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自主探究教學模式的探索”課題結題報告 “高中歷史自主探究教學模式的探索”是省級立項課題。在山東省基礎教育研究室和泰安市基礎教育研究室的指導與幫助下,2012年1月正式啟動。在一年的探索、研究和實踐中,我們把新課程的理念滲透到高中歷史教學中,順利完成了課題預期的研究目標和計劃。現(xiàn)將研究情況總結匯報如下: 一、選題背景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時代呼喚具有高素質、獨立人格、創(chuàng)新精神的一代新人。以探究性學習為基礎重構基礎教育課程已成為世界各國課程改革的突出特點。傳統(tǒng)歷史教學往往重記憶、輕能力;重講授、輕活動;重結論、輕過程;使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大大減弱,學生的自主探究、創(chuàng)新性學習能力沒有得到充分挖掘,妨礙了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影響了新世紀人才的培養(yǎng)。因此,教師應該轉變觀念,重新整合教材內容,改革教學模式,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 教育部頒布的《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提出課程的基本理念:“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huán)境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yǎng)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教學中應突出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創(chuàng)設多種教學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以實現(xiàn)有效的學習方式與教學方式的整合,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發(fā)展。這是素質教育的需要,也符合新課程理念。 我校歷史組在精心研究國內外教育研究成果、認真學習教育教學理論特別是“創(chuàng)新教育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活動教學理論”的基礎上,結合我校實際,探索并嘗試運用自主探究型教學模式,以順應時代潮流,為教育教學改革作出應有的貢獻。 二、研究目標與意義 自主探究是“學習者在自我體驗過程中敏銳地捕捉問題,緊緊地追尋問題結果的一種心理傾向,是對知識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的一種親身體驗?!苯虒W中我們應該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定的學習環(huán)境,讓他們主動地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獲取知識、提高能力、增強情感、發(fā)展個性,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并繼續(xù)向前。 通過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對學習過程的體驗,努力達成以下目標: 1、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形成“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善于交流與合作”的學習方式。 2、通過探究,增強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生成、協(xié)作學習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并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打下良好的基礎。 3、通過研究,改變教師“一言堂”和“一灌到底”的教學方式,使教師成為課堂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管理者與合作者,從而建立一種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和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 4、提高教師的教科研水平,打造一支具有較高素質的教科研隊伍。 意義: 時代的發(fā)展,新課程的改革,給教育教學帶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探究型教學模式,可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調動學生的思維,使其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從而成長為新時期高素質的人才。探究型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可推動教學改革,給教學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也為建設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和主要途徑 1、理論依據:人本主義理論、合作學習理論、選擇學習理論、認知學習理論、建構主義理論、多元智能理論。 2、主要途徑 在山東省基礎教研室和泰安市基礎教研室的指導下,在泰安長城中學教務處、教科所、課程中心的支持下,以課題組的任課老師為主力,按照國家課程標準的要求,對歷史學科教材進行認真、仔細的分析、研究與梳理,結合學生實際,運用靈活科學的課堂教學方法與方式,開創(chuàng)具有我校實際的探究型課堂教學模式。課題研究和教學過程中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加強學習和實踐,采取個人思考、集體研討與活動觀摩相結合,提高課題的研究和認識水平。同時,對教學與教研活動及時總結與反思,撰寫優(yōu)秀教學案例、課題研究論文,記錄優(yōu)秀示范課、匯報課,制作跟蹤課堂活動的課件。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原則和研究方法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通過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課題研究成員加強交流、學習與碰撞,緊密結合我校學生實際,確定了本課題的有關內容、原則與方法。 (一)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學習先進理論,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觀念。 由于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課堂教學方式仍然沒有發(fā)生根本轉變。通過在組內展開各種形式的學習和教育活動,結合課題的研究實踐,從根本上改變了教師的教學觀念,促進了科學教學方式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形成。 2、營造學習的空間,形成有利于學生個性發(fā)展的課堂教學模式。 遵循“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讓效果顯出來”的原則,給每一個學生提供個性發(fā)展的平臺,推動形成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態(tài)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3、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通過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和個性發(fā)展的活動,開闊其視野,培養(yǎng)其動手、動腦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其綜合素養(yǎng)。 4、引領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提高教師的職業(yè)幸福感,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加強對教師的業(yè)務培訓,提高師資力量和水平。 (二)課題研究的原則 1、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則 這是本課題所要始終貫徹的主要原則。 2、主體性原則 強調“教為主導,學為主體”,即通過發(fā)揮教師在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中的主導作用,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體現(xiàn)其主體作用。 3、發(fā)展性原則 堅持科學發(fā)展觀,關注學生的個性特長,為其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增強其發(fā)展意識,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發(fā)展,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4、整體性原則 關注學生的整體,不忽視每一個學生,為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服務。同時,優(yōu)化教學的各環(huán)節(jié),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5、創(chuàng)造性原則 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新思維。根據“最近發(fā)展區(qū)”原理,給學生創(chuàng)設適當?shù)臈l件,引導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分析和解決問題。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增強探究的欲望和學習的動力。 (三)課題研究的方法 1、文獻資料法:搜集、整理與課題有關的教育教學理論,為課題研究提供切實可行的理論依據。 2、案例研究法:結合案例,對研究過程中的狀況進行及時的分析,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不斷完善與提高。 3、研討交流法:通過舉行公開課、匯報課、示范課等課型,相互交流、研討與學習,達成共識。通時教師之間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以達到共同提高。 4、實驗篩選法:通過新舊不同的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對比,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彌補不足、形成規(guī)律。 5、問卷調查法:及時了解學生參與自主探究的過程,以使課題更適合學生的需求和新課程的要求。 五、研究步驟 (1)準備階段: 2011年10月---2011年12月,查找、收集相關資料,調查研究中學歷史教學和學生學習情況,學習新課程理論和相關教學理論,進行課題論證,研究課程實施方案,成立課題組,申報課題。 (2)實施階段: 2012年1月---2012年6月,主要研究如何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探究問題的能力。組織課堂教學活動和交流學習,探索、完善課堂教學模式,邀請領導、專家、名師進行指導。 2012年7月---8月,中期總結,歸納整理優(yōu)秀教學案例,教學論文,撰寫中期研究報告,展示研究成果。 2012年9月---12月,主要研究自主探究的形式和方法,進行教學實踐,形成符合我校實際的課堂模式。記錄優(yōu)秀示范課(錄像、概況),總結學生和教師活動,撰寫課題研究論文,歸納優(yōu)秀教學案例。 (3)結題階段: 2013年1月---2月,收集整理優(yōu)秀教學案例及課題研究論文,撰寫結題報告,并提請主管部門進行結題驗收。 六、前期研究情況: 我校歷史組在2009年---2011年單獨立項了一個課題《中學歷史目標教學模式的探索與試驗》并順利結題,獲得泰安市課題評比一等獎。自課題立項以來,嚴格推進課題實施方案和步驟,認真學習相關理論,開展專題研討課,探討目標教學的有效模式,努力轉變教學方法,完善學法,推進歷史課堂教學三維目標的達成,取得了顯著成效:明確了課堂教學的目標,促進了課堂教學的規(guī)范化,促進了教師教育教學觀念的轉變,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突出了主體地位;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促進了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提高了教師的教科研素質和教學質量。 在以上課題研究的基礎上,依據新課程理念和實施要求,結合我校實際確立了本研究課題。 七、課題的保障措施 1、學校教科所、教務處、課程中心等教學部門全程跟蹤與指導,與老師們加強交流與調度。 2、完善課題研究各環(huán)節(jié),做到每項工作有計劃、有檢查、有總結。 5、為研究提供物質和教學資源保障,確保了課題的順利推進。 八、研究成果和結論 本課題自開展研究以來,順應新課程改革潮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與學習實際,扎扎實實地開展了“高中歷史自主探究教學模式的探索”課題研究。經過一年多的醞釀、準備與正式實施,收獲頗豐。教學理念的更新,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完善,學生主體地位的凸顯以及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教學手段和方法的改進,已成為廣大教師的自覺追求和行動。經過大膽創(chuàng)新和實踐,教師和學生素質得到很大提升,“自主、合作、探究”成為普遍實行的教學模式,在研究過程中,教師付出了艱辛的勞動,也獲得了豐碩的成果。 1、體現(xiàn)新課程理念的課堂教學模式初步形成 自主探究教學模式的基本結構
2、更新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式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老師們主動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不斷提升自己的理論認識水平。還將學到的教育教學理論付諸實踐,教學方式得以完善。教師不再是原來的“灌輸者”和課堂的獨霸者,而是課堂的引導者、合作者、管理者和參與者。教師最大可能地為學生營造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間,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啟發(fā)學生進行展示,形成科學的激勵和評價機制,同時為學生個性特長的發(fā)展提供平臺,促成了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 3、自主、合作、探究,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分組合作探究已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要模式。在學生獨立思考、學習的基礎上,針對一些典型性、富有挑戰(zhàn)性和思維含量較大的問題進行小組合作探究。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取長補短,拓展了思路,培養(yǎng)了合作和交流的能力,也增強了小組的凝聚力,促進了他們的共同提高。針對一些典型性的問題進行小組展示,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辨能力和課堂組織能力。 隨著自主探究模式的推行,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提高,在班級管理、文體活動和綜合實踐活動中脫穎而出,進一步增強了自信,為一生的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4、課堂氣氛活躍,課堂效益明顯,教學質量提高。 通過課堂改進,形成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與和諧的師生、生生關系,達到了“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效果顯出來”的效果。課堂洋溢著生命的活力,成為師生成長的精神和文化樂園。 自主探究的模式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獨立思考、相互協(xié)作的環(huán)境,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增強了自信心,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不僅增強了知識與技能,綜合素質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也得到了提升。經過兩個學期的試驗,實驗班學生們的成績與對比班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 實驗班學習成績分析
5、教師的業(yè)務素質和教科研能力顯著提高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教師有了更多的創(chuàng)新和設想。對教材的把握更加嫻熟,整合能力提高。能夠把所學的理論結合本校實際加以靈活運用。并在實踐過程中寫出了一些教育教學方面的文章,獨立創(chuàng)建課程資源的能力提高。年輕教師中涌現(xiàn)了一批課堂改進先進個人,帶動了周圍的教師致力于課改。 九、需要改進之處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我們基本完成了課題的研究目標,對課改背景下自主探究教學模式的構建形成了基本思路,積累了一定經驗。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 1、課堂教學模式需要進一步完善,建立更科學的評價機制,做到教師評價、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并及時記錄在學生檔案中。 2、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要貫穿到整節(jié)課中。以導學案的方式督促學生學習,并做好課前的預習與課后的復習與反思。 3、在研究過程中,校本培訓與校外培訓相結合,借鑒他校優(yōu)點,開闊課改思路。 在課改中研究無止境,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我們將一如既往地致力于教學科研,進一步探索適合學校實際、學生實際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不斷推進課堂改進,爭取使本課題的研究有更大的突破,把我校的歷史教學教研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
|
來自: 昵稱15221501 > 《課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