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路的甜蜜“鄉(xiāng)愁”2016年12月17日 愚園路,這條并不寬闊的馬路,收藏著許多故事,在時間的背后閃爍出關于上海的歷史記憶。
近日,緣起于《愚園路上》一書的第155期思南讀書會,邀請該書作者徐錦江、復旦大學教授李天綱、主持人曹可凡,從這樣一條具有歷史底蘊的愚園路起步,帶領讀者領略上海這座城市的歷史,傳遞出一份屬于城市人的甜蜜“鄉(xiāng)愁”。正如徐錦江所言,“上海還有很多馬路的歷史正等待還原,如果大家都自愿來做這個工作,我們就可以把上海的城市文化系統(tǒng)地還原出來?!?br> 愚園路就是我的“菜” 曹可凡:今天的讀書會,我們來聊一聊上海這座城市的文脈,談一談每個上海人對這座城市的情感。當你的歲月有一定積淀的時候,你小時候住過的那個房子的感覺、那條馬路上的氣味,總會牽引你去回望自己走過的路。 徐錦江:雖然,今天讀書會的主題是——城市人的“鄉(xiāng)愁”,但其實不一定是“愁”,那是快樂的、喜悅的事情。即使是“愁”的話,那也是甜蜜的“鄉(xiāng)愁”。 我為什么會寫《愚園路上》這本書?有人說,石庫門承載著上海的鄉(xiāng)愁。在城市更新的過程當中,一些老建筑被拆除了,這很可惜;有的老建筑還在,但建筑里的人文故事、歷史故事已經失傳了,這同樣令人痛惜。 我能做點什么?愚園路是我出生、成長、居住了三十多年的地方,我對它有著很深的感情。那么,愚園路就是我的“菜”,我就從身邊開始“動手”,去鉤沉記憶,重溫歷史。我希望通過這樣一個方式,通過我們每個人的集體回憶,把這條路的歷史還原出來。 今天,我還原的是愚園路的歷史,而上海還有很多馬路的歷史正等待還原,如果大家都自愿來做這個工作,我們就可以把上海的城市文化系統(tǒng)地還原出來。建筑是冰冷的符號,如果沒有其中的故事,就沒有溫情。只有在建筑中注入了每個人的故事,建筑才有溫度,進而真正成為有情懷的鄉(xiāng)愁。 上海的故事是講不完的 曹可凡:上海這座城市具有一種有意思的魔力,哪怕不是上海人,哪怕不是中國人,只要他在上海生活過一段時間,那段記憶就會成為他永久的記憶。 以前,我家住在愚園路805弄,這條弄堂叫做錦園,是榮家地產。那里原是榮家網球場,后來因為企業(yè)發(fā)展迅速,被辟出來建造高級職員宿舍,我祖父這一輩是第一批遷入這條弄堂的居民。 前幾年,我寫家族史的時候,把這條路上很多點重新踩了一下。愚園路的生活,讓我記憶深刻。之前,我們小學同學還找到了我們一年級的班主任,大家一起回到錦園做了一次尋訪,這就是所謂的“鄉(xiāng)愁”。它不一定是愁,而是一種對過往經歷的懷戀。 上海這座城市,每一條馬路、每一個弄堂都有很多的故事,如果把儲藏在其中的歷史故事都挖掘出來的話,可以使上海的近代史更為豐富。 李天綱:關于愚園路的歷史,我是在讀書時、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的。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是愚園路建設和發(fā)展的高峰。那時,上海房地產業(yè)非常發(fā)達,而且是往西擴展,從廣東路、福州路、漢口路、九江路到南京路,再往西走到靜安寺,南京路、靜安寺路,接上愚園路。這就是文脈,就是城市建造的走向。 上海的故事是講不完的??梢哉f,一部中國近代史半部在上海書寫。因為,那個年代很多人物都來過上海,他們把故事留在了上海。 今天,我是從復旦大學來到這里的,路上經過了復興東路到復興中路這一段路,這段路讓我感覺就是上海的一個文脈。對今天的我們來說,讓城市的文脈不斷,需要保護好那些老建筑、挖掘其中的人文歷史。那些已經被拆掉的老建筑,可能具有一種世界史的意義。 在愚園路上找到注腳 曹可凡:徐錦江先生的《愚園路上》,主要寫了在這條馬路居住的生活留給他的記憶。這幾年,在繁忙工作之余,你一直在做關于愚園路的歷史考察,搜集了很多資料。在這個過程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過去所不知道的史料? 徐錦江:從某個角度來說,愚園路就像是近代史的一個縮影。我在搜集史料的過程當中,確實發(fā)現(xiàn)了一些過去不為人知的故事。 各種故事,不斷發(fā)生在愚園路和愚園路毗連的弄堂里。比如,愚園南新廳,曾經在1900年的時候,開過一個“中國國會”,組織者是一群海歸,他們中有留美的容閎、留英的嚴復,具體組織者是唐才常等,章太炎也應邀參加了。此后,唐才常發(fā)動起義被殺,導致改良派分化。這樣一段發(fā)生在辛亥革命以前的歷史,對辛亥革命有著特殊的影響。 中國歷史上的兩位大文人康有為和蔡元培都在愚園路住過。當年,康有為在那里建造了中西合璧的房子,里面有亭臺樓閣,取名“游存廬”。?;庶h借他這個地方作為一個活動據點。 愚園路上的洛公館,現(xiàn)在是一個餐廳。據說是當時世界上第一個億萬富翁洛克菲勒在上海投資橡皮股票贏利后,于1913年投資所建。那時候,上海正掀起橡皮股票風潮,汽車工業(yè)的發(fā)展帶動了輪胎銷售,外商因此成立了許多上市公司,號稱做橡膠生意,把橡皮股票炒到天價。一時間,上海人人爭買這類股票,甚至錢莊機構和實業(yè)商人也紛紛融資融券加杠桿投機。然而一有風吹草動,股市就狂跌。清政府為了救市,就向外國銀行借款,把鐵路作為擔保抵押給外國銀行。鐵路原是民辦,現(xiàn)在收為國有,自然引起股東們的不滿,保路運動就此掀起,這成為了辛亥革命的導火索。 所以說,愚園路上一只小小的蝴蝶扇動翅膀,也可能會引起大的時代變化。倒過來,許多大事件也可以在愚園路上找到注腳。 隨便一望,都會是驚鴻一瞥 徐錦江:我講講愚園路的來龍去脈。1845年,上海道臺和英國領事簽訂《上海土地章程》,由此開始外國人可以在租界里租地造房子。愚園路所在區(qū)域原為西郊一片農田,有若干小河浜縱橫其間。1860年,李秀成率領太平軍進攻上海,上海道臺在靜安寺北側辟筑了一條很短的軍路,這是愚園路最早形成的一段。到1899年,上海公共租界大規(guī)模拓展,其西部界線推進到靜安寺西側,這樣,愚園路最東面的這一段便被劃入租界界內,并以路東端常德路口的著名園林——“愚園”命名,這就是愚園路最初的來歷。至長寧路的愚園路段,屬越界筑路。 從房地產的角度來講,上海的住宅也有一個起源發(fā)展的歷史。最初是本地絞圈房,有點江南民居的風格,有人說是老式石庫門的雛形。最早租界起來的時候,人口劇增造成房子不夠用,就建造了木板房。 板房以后,出現(xiàn)了老石庫門房子,基本以中式為主;慢慢地受西方影響,出現(xiàn)了新式石庫門房子;后來又出現(xiàn)了新式里弄房子。愚園路上,最典型的是聯(lián)排、聯(lián)列式的新式里弄房子,花園洋房則藏在弄堂深處。因為花園洋房占地面積太大,不經濟,又出現(xiàn)了公寓房子,公寓房子設備齊全,西式風格,比較適合高級職員、洋人買辦等。就這樣,愚園路上的建筑不斷變化,最后成為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這個住宅樣態(tài)。 現(xiàn)在的愚園路看上去,馬路外觀不太整齊,也嘈雜,但是,有很多的好房子藏在愚園路上,甚至可以說上海現(xiàn)代住宅變遷的脈絡也藏在愚園路上。 愚園路上隨便一走,一望,都會是驚鴻一瞥。因為,那里沉淀著深厚的歷史文脈。 一個“藥引子” 讀者:剛才李教授講到了復興路,我在復興中路出生成長,請問李老師有沒有打算來寫寫復興路的歷史? 李天綱:今天的讀書會,實際上是一個“藥引子”,要配齊整副藥的話,需要我們大家一起來努力。發(fā)動大家一起回憶,把城市每條街道的歷史撿拾起來,補充完整。對我這樣從事歷史研究的人來說,我希望看到歷史是延續(xù)的。 曹可凡:我有一個建議,我們不一定非要寫什么宏大的家族史,但我們可以從身邊的家人、父母親、祖輩開始,來搜尋家族的歷史,通過他們的回憶讓歷史有一個延續(xù)。 每個人的歷史都十分珍貴,因為,每一個個體的歷史都是城市史的一部分,也是時代歷史的一部分。 讀者:聽說愚園路上有一個優(yōu)秀歷史建筑叫涌泉坊,但好像不開放的,可以介紹一下嗎? 徐錦江:涌泉坊是條弄堂。雖然寫了這本《愚園路上》,但我對它的歷史其實還有不少具體的疑問。比如,愚園路上曾有一個匈牙利餐館,是當時德僑社區(qū)的活動點,我想知道它的確切位置在哪里。我很希望在座的各位能夠完善、修正關于愚園路的歷史,讓我們共同完成關于愚園路歷史的收集,編寫一部真正的路史。 今天我們怎么去還原歷史?我認為靠三個“文”。一是文物,即地面上的歷史建筑;其次是文獻,各種檔案文史資料是我們主要的依據;第三是采訪文化老人,他們是記憶的“活化石”。 你是否了解自己樓上樓下老人的經歷?是否了解你居住周邊的歷史?只有了解歷史,才能知道我是誰,來自哪里,又將往何處去。這正是我們尋找文脈的意義所在。 我想,無論路史,還是家族史,其實都異曲同工,目的是構建起系統(tǒng)的城市文化。甜蜜的“鄉(xiāng)愁”,會讓我們更愛自己所在的城市。 (本報記者 黃瑋 整理) |
|